
触摸诗词语言的温度.doc
2页触摸诗词语言的温度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图像;当学生眼前看到一种图像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图像的呈现、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的语言会是僵硬的、干瘪的、冷冰冰的中国的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丰富的视像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超越字面的意思,让学生凭着直观可感的图像,去触摸诗歌的温度,体味诗歌精妙灵动的字词之美我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其中一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就尝试着去发掘诗歌蕴含的生动的图像从而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用词之精妙和情味的深远巧渡金沙江,毛泽东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争隐了下去,却把江水写得温暖如春、从容不迫,缓缓地拍打着悬崖,诗人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喜悦;而对飞夺泸定桥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锁寒三个字,就已经让人感觉到场面是何等的英勇激烈这一暖、一寒之中,含有不尽的意味我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穿越时空界限,在脑中再现文字图像,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学生去感悟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温暖 对于泸定桥的寒,学生原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地理位置的险要,是让人不可逾越的天堑。
我通过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把诗句中的语言在大脑中转换成丰满的图像,学生就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的含义:当时的战争状况让人寒意深深,对牺牲的烈士痛惜缅怀等等再讲到暖,让学生去体味,他们就不会停留在字面意思了,而是循着诗人的感情,在大脑中再现当时的视像,触摸到了红军战士摆脱追兵后的欣喜和从容教学时,我紧扣住暖和寒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在大脑中再现画面图像,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背后涌动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演绎,把对红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和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品味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时,诗歌的语言表达特点对学生来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感染对诗歌语言的内涵的体味,不是靠教师的严密分析,而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