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顺籍女作家张洁扬名全国饮誉世界.doc
6页抚顺籍女作家张洁扬名全国 饮誉世界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06日 信息来源: 抚顺日报在中国文坛上有一颗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的明星,她就是从抚顺这片沃土走出去的、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1937年,张洁生于北京,但她的母亲祖籍在抚顺市抚顺县哈达镇下哈达村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张洁,不仅改从母姓,而且还与母亲一起回到抚顺生活、学习了多年1954年,张洁就读于抚顺市二高中,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尽管张洁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报考大学中文系,但在她毕业的时候,她仍然听从了老师的推荐,放弃文学改学经济1960年,张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张洁虽然参加工作多年,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她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1978年,41岁的张洁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写作对于她来说,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环境也很艰苦作为女人,除了上班工作,还有很多的家务活儿要干,她常常一边操持家务、下厨做饭,一边构思情节、坚持创作张洁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孩子》 ,就是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写出来的那时,张洁起步已是“人到中年” ,但她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发表之后,以其婉约清丽的文字和深沉诚挚的真情,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给予了“一位很有才华和创作个性的作家”的评价。
而且张洁凭借此作,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年她又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 ,触及爱情与伦理道理关系敏感问题,引起文坛极大反响这也成为她的代表作,为她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1980年,张洁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成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这个时段,是张洁创作的“井喷”期,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 《方舟》 ,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 《只有一个太阳》等,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疼我的人去了》 ,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 《条件尚未成熟》和《谁生活得更美好》 ,使她3次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 、 《拣麦穗》 ,深受青年读者喜爱,还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等高等学校的教材之中,并被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她创作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反映改革开放主题的代表作品,发表后引起反响,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 《无字》分别获第二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创造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
2004年2005年春天,张洁凭借8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 ——长篇小说《无字》再次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该长篇小说还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 —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她是中国第一个囊括短篇、中篇、长篇小说3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造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与《沉重的翅膀》相比较, “无字”是另一种沉重,沉重得几乎无可言喻书名遂命《无字》 张洁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其文学作品也有很高的地位她的以“人”和“爱”为主题的作品,常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代表作《拣麦穗》 ,以清新、哀婉的笔调,以呼唤健康美好的人性复归为主题,揭开了散文新纪元的序幕,并被选入高中课本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等教材 尽管张洁已年愈古稀,但她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虽然曾两捧茅盾文学奖,但她依然坚持每一部新作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最新力作《知在》是一个披着“悬疑”外套的小说,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张洁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表决名单上,有中国作家巴金、张洁的名字;1989年她获得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时,意大利政府外交部长亲自向张洁颁奖;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荣誉院士,全世界拥有此头衔的仅75人,其中包括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而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只有巴金和张洁她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西班牙、荷兰等13种文字,结成30多部集子,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尤其在欧洲,不少读者都熟悉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洁是国内文坛最早使用电脑创作的作家之一,至今已使用过5部电脑 “我不追求时尚、新颖,轻巧便于携带就行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电脑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作家张洁胸前挂着一个 U 盘,当有人问她何故时,她说来领奖却担心家里会忽然失火,于是把电脑里写好的文字存到 U 盘里,然后像挂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身家性命都在这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