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关系心理学考试试题(1).doc
12页2007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一、选择题:22分A军人的心理特征 B农民的心理特征 C工人的心理特征 D服务员的心理特征2.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 BA大众媒体 B组织团体 C政府 D公众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A带有民主化倾向 B带有军事化倾向 C容易使组织失去活力D容易造成组织失控A实际群体 B假设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兴趣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A地域文化心理 B民族文化心理 C亲缘心理 D依从心理8.“嘴上没毛,办事不牢”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经验效应A稳定性 B变动性 C主动性 D被动性A潜在性 B固着性 C自觉性 D不自觉性A公关主体的行为 B公关客体的行为 C媒介公众的行为 D政府公众的行为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A轮形沟通 B链开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14.“爱屋及乌”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浸润式劝导 D逆行式劝导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A奖金状况 B产品质量 C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D生产、技术设备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A认知者的主观因素B公众的主观因素 C公众的积极性 D公众的主动性A印象 B态度 C新闻 D舆论A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B符合社会需要C迎合兴趣焦点 D出奇制胜A劝导 B暗示 C感染 D诱引二、填空题:10分“新”和“奇”吸引公众,因此又称为时兴2.良好的操作能力具有三种能力特征,即针对性、技术性和变通性3.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嗓音4.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心情5.“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轮形沟通6.针对性和时间性强,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劝导方式为冲击式劝导7.直接感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情境性8.与缺乏、危险相联系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是需要周围舆论的一致性10.制止流言的最有效方式是澄清事实三、名词解释:18分所谓的公共关系行为,是指组织团体为了争取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信息和支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树立组织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为提高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而开展的调查、分析、预测、传播、报警、解疑、调解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的总称。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转移作用是把自己内心不可遏止的冲动改换方向、改其他目标作为发泄对象的心理机制所谓排外意识,是指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公众舆论,简而言之就是大多数的人意见所谓的心理定势,也就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四、简答题:30分1、公共关系心理的可知性2、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3、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4、公共关系心理的广泛性群体心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认同意识2、归属意识3、整体意识4、排外意识组织内部的公众,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力量;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认知组织内部公众心理主要是认知组织内部的凝聚力问题和向心力问题凝聚力指内部的相互吸引力;向心力指环绕圆心运行的运动力凝聚力本身不含有围绕圆心的意思,它也没有运行的含义,它用于组织群体心理主要是指内部成员间心理上松散和聚合的程度;向心力本身没有相互的关系、密切与否的意思,它和圆心、和运动相联系一个组织内部凝聚力的高低和这个组织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往往是这个组织状况的标志。
一般来说,凝聚力高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组织内部成员的向心力和组织的活力关系更密切组织内部有两种向心力,一是围绕着组织领导的向心力,一是围绕着组织目标的向心力1、在自身心境良好、公众似乎也心境良好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直接沟通2、在自身心境不良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消除不良心境带来的消极影响3、在公众心境不良的时候进行直接的沟通,要有“引火烧身”的心理准备感染的力量称为感染力,增加感染的力量也就是要增强感染力感染力当然首先来自于感情的力量,但光凭感情又是难以感染公众的,这里牵涉到和感染的效果有关的一系列问题1、首先是感染者方面的问题从感染者的方面来说,要增加感染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借助榜样、“名师”的力量两个方面不应有所偏废,榜样和“名师”也应认真选择,不能重名轻实2、感染者和被感染者的关系问题从感谢者和被感染者的关系来说,要提高感染的力量,关键是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改变自己的劣势弱化自己的地位差异感、缩短空间距离和发挥近距离优势、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是发挥优势和改变劣势的具体措施3、被感染者方面的问题从被感染者方面来说,要增加感染的力量,必须对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和心理定势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有善于利用的主动性,有善于变通的技巧。
感染的力量不仅取悦于感染者以及感染者和被感染者的关系,而且取决于被感染者的特定心理只有三个方面都协调起来,才能产生劝导和暗示不能取代的“以情感人”的感染力量五、论述题:20分2.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一、选择题:22分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制约,其中“内环境”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A层次划分 B类别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14.“香烟有害健康,某某牌香烟也不例外”A个别暗示 B情境暗示 C非言语暗示 D反暗示15.“张榜悬赏”A竞赛 B利益 C专家 D新奇A提高 B先降低后提高 C降低 D先提高后降低A产品 B成员 C财力 D宣传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A主体与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综合性的反应意向B主体与生俱来的主观反应倾向C主体对某一对象稳定不变的反应倾向D一种外显的反应倾向A时尚 B流行 C新闻 D舆论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B伏隆的期望理论C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D霍桑实验A给予肯定标定的被试 B给予否定标定的被试C给予不贴切标定的被式 B没有给予标定的被试二、填空题:10分需要潜在性交往能力4.“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轮形沟通感情6.以小抗大、以弱抗强,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支持的劝导是逆行式劝导再认“诚”、“勤”、“和”、“谦”及“广”9.按照态度转变和强化的平衡理论,在由态度主体、对象和参考者所构成的“三合一”模式中,若三种态度关系为二正一负,则主体的态度处于不平衡依从三、名词解释:18分公众是指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它既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潜在的。
公众”概念的质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公众”概念的量则具有模糊性群体是由一类人的共同特征作为存在形式的,叫做假设群体价值评价体系,指的是人们对于相关事物地位、作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在内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价值取向的心理内容结构所谓的“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和丑化对象的印象——这样的一种心理定势在意见的持续交流中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意见沟通诱引在心理学中是一个中性词,它是指外部因素诱发和引导内部意向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法四、简答题:30分常见的微观心理定势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组织内部的公众,是组织得以维护和发展的基本力量;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得以维护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凝聚力是指内部的相互吸引力;向心力指环绕着圆心运行的运动力,组织内部常用两种向心力:一是围绕着领导的向心力;一是围绕着组织的向心力一个组织内部的凝聚力的高低和这个组织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往往是这个组织状况的标志组织成员间彼此关系融洽、意见一致、相互合作,标志着组织稳定;反之,组织成员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离心离德,标志着组织涣散。
所以一般来说,凝聚力高是好事而不是坏不但和任何事物一样,凝聚力高过了头也可能走向反面群体领袖,包括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领袖和正式群体中的各级领导,两类领袖的心理特征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往往凭借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吸引力而成为自然领袖,他们没有合法地位、合法权利和明确职责产生的领袖心理;而正式群体中的领袖则具有这类心理购买公众也即一般称的“消费公众”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所谓的“消费公众”其实一般都是指购买者而言要针对购买公众做好公共关系工作,首先要承认购买公众的权利,而这些权利也往往被忽略了的三种权利1、知晓的权利2、选择的权利3、要求公平的权利只有承认购买公众的上述三种基本权利,才能够满足购买公众的心理,尊重和维护购买公众的权利,想方设法满足购买公众的权利要求,是组织团体主动认识和适应购买公众尽量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刺激学习理论可以被看做认识不协调理论的补充它的主要论点是当人们从事与自身态度相反的行为后,往往获得另外一些知识和经验,从而能够改变态度刺激学习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教育的理论,或者说带有强烈的实践教育色彩他不仅能转变态度,也能够强化态度刺激学习到底是强化态度还是转变态度,关键还在于这种刺激本身是不是具备说服原有态度的能力;而刺激本身只是提供了强化原有态度或转变态度的机会刺激学习理论强调奖赏的功能,它的侧重点在转变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