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解释归类.pptx
37页临床试验实验室指标的设定,异常值判定及临床意义解释 实验室检一般项目血常规:RBC、WBC、NE(%)、Hb等尿常规:RBC、WBC、Pr等便常规+OB生化:ASTALTGGTTbilAKPBUNCrz电解质等凝血四项:APTTPTFgTT血脂:TCTGHDL-CLDL-C心脏:心电图QT间期以及ST段压低,CK实验室检测值判定疗前正常/疗后异常无意义疗前异常无意义/疗后异常有意义疗前正常/疗后异常有意义疗前异常有意义/疗后异常无意义1 正常2异常无临床意义3异常临床有意义4未查临床意义判定-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 男:45.51012 /L 女:3.551012/L 新生儿:671012 /L增加: 生理性: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临床意义判定-血常规血小板(PLT) 正常值范围100-300109/L减少: 1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2 血小板破坏增多:远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3 血小板消耗过多:DIC4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等。
增多: 1 骨髓增生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 急性反应:急性感染 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等; 3 其他:脾切除术后 临床意义判定-血常规白细胞(WBC)成人:410109 /L 儿童: 512 109 /L 新生 儿:1520109 /L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 、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N) 0.500.70(5070%)增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癌转移、铅中毒淋巴细胞:百日咳、腮腺炎、 结核、肝炎临床意义判定-尿常规尿白细胞(ULEU) 正常参考值:5个HP 增加:生理性: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5个 病理性:见于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急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尿蛋白(R-PRO) 正常参考值:阴性(-) 定量为0.15/24h 增加:生理性:机体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肾血管痉挛。
病理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和间质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临床意义判定-尿常规尿红细胞(ULEU) 正常参考值:3个HP 增加:生理性: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5个 病理性: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炎、肾结石、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尿糖正常参考值:阴性(-) 定量为0.56-5.0mmol/24h 增加:生理性:大量碳水化合物或注射大量的葡萄糖,一些药物维生素C、阿司匹林和异烟肼可导致假阳性 病理性:糖尿病、库欣综合症、甲亢和肝硬化的呢个酮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 增加:病理性:糖尿病性酮尿和非尿病病性酮尿(严重呕吐、高热、腹泻和饥饿)临床意义判定-便常规生理性:服铁剂或进食动物血及肝脏等有颜色食物影响;病理性:黑色或柏油样: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时或服钡餐造影后 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放射性结肠炎或服用利福平、阿司匹林 米泔样便:常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 黏液便:见于结肠过敏症或慢性结肠炎 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
粪便隐血试验隐血:消化道少量出血、消化性溃疡呈间隙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呈持续阳性临床意义判定-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ALT1040U/L, AST1040U/L;病理性: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炎、药物型肝损伤、脂肪肝、肝癌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和心肌等;AST主要存在于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ALT40110U/L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临床意义判定-肝功能-谷氨酰转移酶(GGT)正常参考值:50U/L病理性: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胆汁型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呈明显升高,AST和ALT升高不明显,戒酒后GGT随之下降血中GGT主要存在于肝脏;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3.417.1U/L 病理性:肝胆系统疾病、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1相反应 解毒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 增强毒性 当解毒酶被抑制 增强毒性的酶被诱导 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机制 2相反应 当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谷氨酰胺绝对或相对不足时影响药物毒性代谢,导致肝毒性发生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谷氨酰胺乙酰化甲基化结合降低脂溶性,促进在肾脏排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 胆流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炎 代谢遗传性肝病 超声,CT ANA 铁蛋白水平 MRI SMA 血浆铜蓝蛋白 ERCP AMA 1 抗胰酶蛋白 肝活检 MRCP DILI可能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血液动力学 RUCAM量表 抗HAV-IgM 饮酒史 低血压 HBsAg 酒精水平 休克 抗HCV AST/ALT2 心力衰竭 抗HEV 脉管闭塞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可达到药物性肝损伤生化学诊断标准: ALT5ULN; ALP2ULN,特别是伴5-核苷酸酶或-GT升高,但没有骨病者; ALT3ULN,同时总胆红素2ULN肝损伤类型由R值确定: R=(ALT/ULN)/(ALP/ULN)肝细胞型:R 5混合型:2 R 5胆汁淤积型: R 2RUCAM评分法-表计分项目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初次用药非初次用药计分初次用药非初次用药计分服药至起病时间590115+2590190+29015+19090+1停药至起病时间1515+13030+1停药后病程ALT自峰值的降幅ALP或胆红素自峰值的降幅8d内下降50%ULN+3180d内下降50%ULN+230 d内下降50%ULN+2180d内下降30 d后下降50%ULN0持续存在或升高或无资料030 d后下降50%ULN-2危险因素有饮酒+1有饮酒或妊娠+1无饮酒0无饮酒或妊娠0年龄(岁)55+155+15508ULN ALT5ULN持续2周 ALT5ULN及TBIL2ULN及PT1.5倍 出现以上3种情况之一者,需立即停止应用诱发肝损害及可能诱发肝损害的药物,尽快促进药物排泄,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胆汁淤积,纠正患者自身的超敏状况等。
临床意义判定-肾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正常值范围:3.2-7.1mmol/L生理因素: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BUN显著升高妊娠妇女由于血容量增加,BUN浓度可偏低 病理因素:1 肾前性:剧烈呕吐 幽门梗阻 肠梗阻长期腹泻引起的失水,引起血液浓缩2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晚期 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3 肾后性疾患:前列腺肿大 尿路结石 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严重肝病可使BUN减少血清肌酐(Cr)正常参考值:男53-106umol/L,女44-97umol/L; 病理性:肾脏疾病初期,CR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损害,CR才增高 测定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临床意义判定-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r)正常值范围:80-120ml/min生理因素: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然下降的趋势,长期限制性剧烈运动均使Cr下降 病理因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第1期51-80;第2期50-20;第3期19-10.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mg/dl) (男性)Ccr =(140-年龄)体重(kg)/85Scr(mg/dl) (女性)血清尿酸(UA)增高:肾功能减低;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如原发性痛风等,其它:长期禁食者、铅中毒、酒精中毒、肿瘤放疗化疗后、妊娠中毒症等。
减低:肝功能严重受损、恶性贫血、先天性黄嘌呤氧化酶核嘌呤核苷酸化酶缺乏等 临床意义判定-血脂总胆固醇(TC)正常参考值:5.2MMOL/L,升高 5.72MMOL/LTC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阻塞性黄疸;甲减;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某些药物影响比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肾上腺素能阻滞剂;TC降低:甲亢;严重的肝脏疾病、贫血营养不良;雌激素和钙离子拮抗剂;甘油三酯(TG)正常参考值:1.7MMOL/L,升高 1.7MMOL/L TC升高:冠心病;原发性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饮食;阻塞性黄疸;TC降低:甲亢;严重的肝脏疾病、贫血营养不良; 临床意义判定-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L)正常参考值:1.04mmol/L 0.91mmol/L升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等;低密度脂蛋白(LDL-L)正常参考值:3.64mmol/L 3.12mmol/L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临床意义判定-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范围: 参考1113s,测定超过正常3s为异常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晚期、口服抗凝剂及异常凝血酶原增加;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溜等INR是用于检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以INR2.0-3.0为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正常值范围: 参考3243s,测定超过正常10s为异常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口服抗凝剂如肝素或FDP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临床意义判定-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g)正常值范围:参考2.04.0g/L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骨髓溜及血栓前状态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及风湿性关节炎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另外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可见轻度增高减低:见于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性疾病、DIC晚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等 凝血时间(CT)正常值范围: 参考612min临床意义同APTT.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血清钾(K+)正常值范围(3.5-5.5mmol/L)增高:1、摄入过多:见于输入大量库存血、补钾过多过快、含钾药物过度使用等;2、排泄障碍:见于肾功能障碍所致少尿或无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等。
3、细胞内钾移出:见于中毒溶血、呼吸障碍引起的组织缺氧核酸中毒、休克、组织损伤、中毒化疗等4、血浆PH值影响减低: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手术后长期禁食等,以及严重感染、败血症、心衰、肿瘤等; 2、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大量出汗或大面积烧伤等,以及肾脏疾病核长期使用强利尿剂使钾随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