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消费变革促进生态文明的机理和路径研究.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735350
  • 上传时间:2022-06-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7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消费变革促进生态文明的机理和路径研究    俞海山[摘|菀猐统计表明,无论对于是环境污染还是资源耗竭,消费均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生态文明,仅仅依靠生产领域的变革是不够的,消费领域必须作相应变革应当使生态消费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努力减少一次性消费等消费行为;应当以适度消费支撑生态文明,抑制消费主义漫延,并大力增加精神消费;应当以分享消费推动生态文明,反对独占性消费和闲置性消费[Key]生态消费;适度消费;分享消费;生态文明[] F205[] A[] 1008-4479(2019)03-0107-06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生产领域的变革是不够的,更需要消费领域进行相应变革,这是由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资源耗竭、水污染、空气污染还是沙漠化、海洋污染、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直接原因是由生产和消费共同导致,而追根溯源是由消费引发早在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就明确提出“全球性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并号召各国“促进减少环境压力和符合人类基本需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加强了解消费的作用和如何形成更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1](p16)从中国角度看,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再加上不适当的消费方式,導致空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导致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消耗速度加剧,使得当今中国不少地方“绿水”不见,“青山”不再因此,促进生态文明,既需要生产领域的变革,也需要消费领域的变革本文试图寻找消费领域促进生态文明的机理、路径,以及推进消费领域变革的主要策略一、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对于生态消费或绿色消费概念,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但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是指购买和消费那些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少甚至没有危害的产品和服务生态消费或绿色消费的对象包括绿色汽车、绿色家电、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服装等等消费这些绿色商品时,或者是消费过程中耗能低、环境危害小,或者是消费过程结束、物品回归自然后对环境少害甚至无害,因此,生态消费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由消费的自然特性所决定的消费是人的消费,而人既具有社会特性又具有自然特性,人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得消费既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自然性行为,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自然性上说,消费“两头”连接自然:一切消费品源于自然,即马克思所说的:任何商品中总“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2](p56);消费结束后,一切消费品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最后又回归到自然——这就是能量守恒、这就是物质不灭。

      因此,消费者的不当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虽然单个人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但中国14亿、全球70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累积起来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在中国,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生活水消费引起的污染例如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从1999年开始就超过生产引起的排放量,成了主要污染源1999年,生活消费的COD排放量为697.2万吨,工业中COD排放量为691.7万吨,此后工业的COD排放量日益下降,而生活消费的COD排放量却日益增加类似地,美国的家庭碳排放量约占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3%,比美国工业的碳排放量(占27%)还多[3](p314)反之,生态消费对于生态环境就具有保护作用,生态消费不仅能减缓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人类的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能使自然界逐渐修复已经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的机理生态消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消费过程中,而且,生态消费还会倒逼生产和营销环节,形成生态化的生产和营销方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经济链,即生态经济产业链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说,消费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增长,但生态消费的特点使得生态消费不仅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还能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即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消费对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见,生态消费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产业价值,还具有环境价值,因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为实现生态消费,消费者首先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建设生态文化人的生命源于自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因此,没有自然就没有人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p95)实际上,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印度古代强调“梵我同一,梵即我,我即梵”[5](p15),均表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具有深远和广泛的文化历史渊源;孔子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6],曾子提倡“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7]都表明中国自古就有良好的生态消费文化作为当代公民,理应继承和发展古代优秀的生态文化,使尊重自然、重视生态、善待环境的理念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文明意识,并转化为每个当代公民的自觉行动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这既是对生产者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要求要实现生态消费,最终需要落实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当前,消费者特别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努力减少一次性消费。

      当今社会充斥着一次性物品,小到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拖鞋,大到一次性相机、一次性服装一次性消费方式,虽然因其具有方便、卫生等特性因而有其存在的一定理由,在特定的场合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总体上看,因为一次性消费方式“用了即扔”的特性,往往加剧资源消耗,或者危害生态环境,因而一次性消费方式应当逐渐缩小使用范围甚至逐渐被抛弃2)尽量减少网购消费网购虽然给消费者带来极大方便和满足,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和便利,因而快递业务迅猛发展①然而,因网购而大量增加的包装物、填充物包括纸箱、胶带、空气囊、泡沫垫甚至冰袋等等——包装的重量或体积往往是商品本身重量或体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基本上被网购者一扔了之这些包装物、填充物最后无论是否形成“原料生产——使用——回收”的资源循环,都会给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3)避免“伪生态消费”生态消费不是消费生态环境,现实中不少号称“生态旅游”等生态消费,其本质上是对生态环境的消费,其消费的结果并不能保护生态环境反而恰恰是危害生态环境,因而不是真正的生态消费例如,在高山、冰川等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虽然被不少人称为“生态旅游”,但实际上,这种旅游恰恰会对当地的植被、物种、水域乃至空气等构成威胁或造成破坏,因此,这是一种“伪生态消费”。

      二、适度消费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上看,在人类社会的很长历史时期内,由于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等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相对于自然界承载能力来说一直较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不存在稀缺性问题然而,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量的,因此,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会日益逼近地球承载力的极限甚至可能超越极限著名生态学家赫尔曼·E·戴利((Herman E. Daly)指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问题已明确显示出宏观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警示性的水位装载线[9](p82)这表明,稀缺性的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性转变,即从人类社会早期的人造资本的稀缺性转向了当前的自然资本的稀缺性于是,经济学研究在传统的最优配置问题基础上新产生了最优规模问题,即适度经济规模问题展开来说,考虑到地球的承载能力,生产并非越多越好,这里存在一个适度生产问题;与适度生产相应,消费也并非越多越好,存在一个适度消费问题适度消费要求消费应当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消费量不超过人自身生理上的承载力或自然的承载力衡量消费是否适度存在两个维度,一是从消费者个体角度上说,消费不能超过消费者个体生理上的承载力。

      例如,那种过度饮食、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实际上就是表明消费超过了消费者个体生理上的承载力二是从消费者整体角度上说,消费不能超过自然界整体的承载力事实上,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使消费者个体消费是适度的,但由于消费者(即“人口”)总量众多,有可能使人类整体的消费超过自然界整体的承载力无论是超过消费者个体生理上的承载力还是超过自然界整体的承载力,均属于过度消费反之,依靠适度消费并传导形成适度生产,不仅不会突破消费者自身的承载能力,而且也不会突破自然界整体的承载能力——这就是适度消费促进生态文明的机理当今世界,提倡和加强适度消费已十分迫切因为人类巨大的生产能力为过度消费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进步,当今人类的生产能力可以指数形式扩大——可以说,当今世界,只要消费者有消费需求,生产者就能凭借技术条件(即使暂时缺少技术条件,人类也能通过研发而创造出相应的技术条件)生产相应的产品或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一切需求但其结果,也使得生产和消费可能突破自然所能容纳的极限,即突破自然承载力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能对(资源)配置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却无法限制宏观经济的规模[11](p84)现在看来,通过适度消费是限制宏观经济规模、实现适度经济规模的重要路径,因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无论从整个世界角度看还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角度看,消费总量=单个人的消费量·人口总量,或者说适度消费=单个人的适度消费·适度人口总量由此可见,过度消费或者是因为单个人的消费过度而导致,或者是因为人口总量过度而导致,或者是上述两方面因素双重过度而导致在中国当前,尽管对中国适度人口究竟应该是多少数量存在争议,但当前中国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数量,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②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即使按照现行人口政策,中国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人口数量仍将继续增长,因此,我国控制消费总量、实现适度消费的关键就在于控制单个人的消费量,防止单个人的消费量过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由132.0上升到365.4千克标准煤(参阅表1),增长1.77倍;与此同时,中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由16695上升到50099万吨标准煤,增长2.05倍,这表明,人均消费能源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适度消费,必须抑制消费主义的漫延消费主义是一种通过片面追求消费来获得欲望满足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其重要特征是注重追求物质消费、符号消费、过度消费消费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但已经广泛传播并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广泛接受乃至狂热追求,以至于圣诞节等各种宗教节日逐渐演化为购物节、消费节,这是一个“血拼”的时代——不少人沉溺于“我消费我快乐”的幻象之中,结果,购买了超过自身真实需要的物品,甚至购买了许多并不真正需要的物品,从而形成了鲍曼(Zygmunt Bauman)所称的“消费主义综合症”。

      ③当今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不少人对炫耀性的符号消费趋之若鹜、成为时尚,广告中“帝王般的享受”广而告之、大行其道,暴发户式的挥霍性消费时常出现甚至被人推崇在中国,无论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还是五一节、三八节、“双11节”、“双12节”等现代节日,各种节日均逐渐演变为以“购物”、“吃喝”、“玩乐”为核心的消费节但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消费主义不加以抑制,就可能突破消费者生理上的承载力和自然界的承载力,必然结果就是毁坏自然,不但经济的繁荣不可持续,并且可能最终毁灭人类自己两河流域、印加文明、丝绸之路等世界局部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水草肥美、人口密集、经济繁华之地,但由于人口在短时期内暴增、生态毁坏,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甚至突然中断,这证明了上述观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