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考古部分整理.doc
14页1、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 ,陶器则比较发达 。
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 ,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见中国文明起源)2、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简史。
3、安特生,李济,梁思永,苏秉琦安特生(1874~1960),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生于1874年7月3日,卒于1960年10月29日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获博士学位早年数次参加极地探险,曾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1914年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受材料局限,提出过中国文化西来说;后自己有所纠正他对周口店化石地点的调查,促成了后来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归国后任远东古物博物馆馆长李济(1896~1979),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湖北钟祥人生于1896年7月12日,卒于1979年8月1日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殷墟等地的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田野考古科学水平的提高50年代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参加过殷墟发掘工作,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首次从地层学(见考古年代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还发掘城子崖和两城镇遗址,对龙山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他主持编写的《城子崖》,约12万字,全面报导1930~1931年两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于1934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所著论文,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苏秉琦(1909~ ), 中国考古学家1909年10月4日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52~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1979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1983年任命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1934年起苏秉琦曾在陕西关中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宝鸡斗鸡台墓地50年代后参加辉县发掘,并先后主持洛阳中州路,邯郸涧沟、龟台,洛阳王湾,陕西泉护村、元君庙(见元君庙墓地)的考古发掘他一贯重视考古人员的培养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在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主持工作30年,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亲自授课,培养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是中国较早注意类型学(见考古年代学)的运用,并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他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体系,提出区系文化类型理论及重建中国史前史与古代历史的意见,对全国考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著作有《瓦鬲之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2.《中国通史(二):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3.《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年1期4、考古学资料的分类。
5、考古学资料的基本特征6、考古学的研究体系7、什么是考古学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特别是原始社会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同一文化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相同的制作技术等 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大多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点命名,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也有以该文化中的某一具体特征性的遗物来命名的,如"细石器文化"、"印纹陶文化"等等后一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这种命名方法已逐渐为人们所淘汰8、考古学文化的定名9、区系类型学说1981年,70高龄的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这里,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则是分支一集,226页)换一种说法,一个较大地区之内的数个考古学文化,不论它们是同时共存或者不同时共存,都可以通过对其物质遗存的类型学排比而被放进一个更高的框架中加以考察,既考虑它们具共存关系时的性质,也考虑它们不共存时相互之间可能具有的演替关系。
这一较大的文化区域的甄定,不但完全是建立在它所包含的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因素的异同比较即类型学研究上,其内“区”与“系”的研究,也仍然是建立在对它们的逐级分支和逐级的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类比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上依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逻辑规律而展开10、聚落形态研究11、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环境考古人类是生活在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生物环境(植被、动物群、昆虫、微生物等)和人类是人文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三大要素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为人类提供着生存条件,环境的改变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的改变具有强烈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人类的活动反过来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的面貌和生物环境的构成因此,复原古代环境和了解其变化规律对考古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形成了环境考古学这一研究领域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古代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此可见,环境考古学应该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是考古学的分支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其中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因此环境考古学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手段上乃至研究人员的组成上都是多方面的。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然而,在一个由特定地质环境构成的区域内,气候是形成环境的主导因素,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土壤性质、水域面积、水网分布、植被类型、动物群组成等,因此一个综合的环境考古学研究项目一般是以对古代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中心例如,通过孢粉分析方法或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代植被,进而了解古代气候的变化情况再如,通过对古代动物群,特别是其中那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的小动物遗存的研究,分析古代气候的变化规律其他与古代气候变化相关的变化,比如海平面的升降、海岸线的变迁、河流的改道、土壤性质的改变等,也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环境变化规律的重要内容 对环境考古学而言,了解古代环境变化是为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环境因素的改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古代人类的生活例如,植物和动物是人类的两大食物来源,一个区域内的植被和动物群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地人类的食物取向,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生产方式再如,古代人类的居住场所大多选择在水源的附近,因此水域面积的变化以及河流的改道是导致人类聚落形态变化的因素之一其他方面的例证还有,由于海平面的下降造成的陆桥与早期人类大迁徙的关系,与海平面升降直接相关的海岸线的变迁对人类获取海洋资源的影响,等等。
总之,如何将环境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紧密结合是环境考古学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运用各种手段对古代生态环境进行复原应以解决考古学的问题为目的,这是环境考古学有别于其他环境科学的地方13、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中国新石器文化演变发展的影响14、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15、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16、新石器文化的“多元一体性”(相互作用圈)17、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 18、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和发展19、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20、仙人洞、吊桶环和玉蟾岩21、南庄头22、稻作农业的起源23、华南洞穴遗址24、兴隆洼遗址和兴隆洼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喇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 ,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