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doc
5页《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论文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学校:河南农业大学学院:植物保护班级:12 级植物四班学号:12071115506姓名:XXX邮箱:XXXX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摘要:介绍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危害症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选取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方面进行总结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防治技术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我国小麦各个产区均有广泛分布,白粉病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是最重要的小麦病害;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是仅次于赤霉病或条锈病的第二大病害发病时一般可造成减产 5%-10%,流行时可使小麦减产 10%-30%近 30 年,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感病品种种植和病菌变异等原因,小麦白粉病迅速蔓延至近乎全国的所有麦区,2010 年发病面积达到 650 万公顷 [1]1 病原特征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Bgt 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小麦白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能够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快白粉菌丝寄生在体表,并在寄主的表面和表皮细胞内蔓延,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的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有椭圆形的分生孢子染病部位产生的小黑点就是病原菌的闭囊壳,呈黑色球形,外部附着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一般有 18~52 根,内含长圆形或卵形的子囊 9—30 个,子囊内含圆形或椭圆形的孢子 4 个或 8 个子囊壳形成于小麦生长的后期,成熟之后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开裂释放出孢子 [2]2 危害症状自粉病菌侵染小麦植株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受限,进而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含水量,使叶片逐渐干枯口 [3-5]白粉病侵害小麦植株的地上部分各器官,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出现 1~2mm 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白粉状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后期,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病原菌的闭囊壳白粉病发病严重时,小麦叶片发黄早枯,植株矮小,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6]3 传播途径白粉病病菌在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 2 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其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 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 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特别是 4 月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 月上旬阴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 [7]小麦白粉病菌可以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在分生孢子阶段于自生的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浅育状态过夏,菌丝体也可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8]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随空气的流动而传播到小麦的叶片上,在一定的温度下萌发出芽管,芽管前段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可穿透小麦叶片的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初生吸器形成之后,会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成熟脱落后随气流传播蔓延 [2]4 发生因素自 4 月开始到 6 月上旬逐侯的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距平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重度流行年份该阶段气温偏低、湿度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雨日偏多;轻度流行年份气温偏高、湿度偏小、降水偏少、日照偏多、雨日偏少,大部时段呈现比较明显的反相位关系,这些结论与有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9]4.1 气候条件白粉病发生的适温为 15~20℃:,最新研究表明 18℃:左右时发展最快,气温低于 lO℃:或超过 25℃,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可以发生重,一般相对湿度达60%~70%,白粉菌孢子就可以侵染小麦。
直射阳光不利于白粉菌发病,在春季发病期,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则轻小麦白粉病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适温、高湿、弱光照最有利于发病 [10]4.1.1 降水小麦生长季节多雨,尤其是 5 月降水量多,日照少,湿度大.对病害的流行有利2009 年的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加之早春温度偏高,有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流行有利,从而导致 2009 年的白粉病中度偏重发生干旱少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2007 年 4—5 月降水量为 42.5mm,比历年同期偏少 37mm,大旱抑制了后期发病,使病害减轻,未造成流行 [11]4.1.2 气温夏季气温低,有利于白粉病病菌的越夏温度对白粉病生长之影响与温度对许多其它生物和微生物影响类似,存在一个最低发育起点温度、最适发育温度和最高临界温度 [12]小麦白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研究认为,白粉病菌在 0~25~C 均能发展,最适温度为 l5~20℃,10℃以下病稃发展缓慢,25~C 以上则明显受到抑制 [13-16]秋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菌源量的累积,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冬小麦在冬前的生长,同时可延长白粉病病菌冬前的发展为害时间 [17]。
秋苗发病程度重,则进入越冬的菌源基数大,是来年发病的一个重要基础 [18]4.2 栽培条件和方法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通风透气性差,为病原菌滋生蔓延创造条件施肥过度,为病原菌提供丰富营养连年种植,多数病叶、病秆不作处理,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侵染的病源 [10]特别是偏施氮肥,播种量大时,田间植株密度大,下层空间极度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小麦白粉病发病较重4.3 品种抗病性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管理,抗性强的品种,发病较轻,由于单一品种的长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抗性强的品种也易感染 [7]小麦种植区同一地域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抗性降低同时,如果在种植区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对原较抗病的品种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出现易感病的情况,从而导致病害的大发生 [19]5 综合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措施应包括小麦生产的全过程首先,农业相关部门要做好病害监测和预报,按照全国统一的测报办法做好系统调查和监测根据气象预报等做出超长期预报;统一普查结合其他预测因素,对病害的流行做出长期预报;掌握病害流行动态,准确做出中短期预报;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区域,正确指导防治。
其次,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如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另外,还要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0]5.1 选育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首选措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是显著的,在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中,选择抗病品种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控制效果最好的措施 [19]李洪杰等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审定(认定)品种、近期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系和核心种质等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发现 148 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有 16.9%的品种能够抗多个菌株,其中大多是近10 年选育的品种因此,提出在核心种质的利用中应注意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作为轮回亲本,同时有必要构建抗白粉病的应用核心种质,以提高核心种质的利用效果 [1]生产中应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抗(耐)白粉性品种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些 [6]5.2 农业防治一是实行机播机种,开好排沟,以利于通风透光,排水灌溉,小麦不易受涝;二是合理施肥是组织合理群体、培育抗病植株的关键。
要求氮磷钾比例适当,后期追肥不宜过猛三是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7]使用堆肥或腐熟的农家有机肥,适当补充氮肥和磷钾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进行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气滞留,提高小麦植株抗病性5.3 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长期单一使用药剂易产生抗药性从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大面积单一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就有抗药性菌株产生的报道,且抗性菌株的产生逐年上升 [21]三唑酮田间防效次于 30%醚菌酯 WP,而且三唑酮药效期短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方面考虑,30%醚菌酯 WP 在小麦分蘖期白粉病发生初期使用一遍,小麦抽穗后如果三张功能叶仍有白粉病发生,可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在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中加入三唑酮等药剂,兼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 [2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交互抗性 i 贝 4 定结果表明,苯氧菌胺、唑胺菌酯、嘧菌酯 3 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生产中应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23]植物类磷脂化合物是一种较理想的农药复配剂,也可混用防治麦类白粉病 [24]。
沤肥浸溃液对自然发病产生的白粉菌有抑制作用 [25]参考文献[1]李洪杰,王晓鸣,宋凤景,等.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反应与抗病基因检测[J].作物学报,2011,37(6):943-954.[2]马献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109-111.[3]李弱仁,商鸿生.条锈病侵染过程中小麦叶片水分关系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471-475.[4]AllenPJ.Changesinthemetabolismofwheatleavesinducedbyinfectionwithpowderymildew[J].AmericanJournalofBotany,1942,29:425—435.[5]李华琴,宋仁敬,张庆勤,等.小麦抗感白粉病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I.小麦感染白粉病后光合速率的变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82(6):7-10.[6]郭东林,彭一良,汪慧,等.我国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309—10312.[7]王秀侠,莫从古,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45-146.[8]刘君丽,司乃国,解会敏,等,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药,2002,41(4):15—16.[9]刘万才,邵振润,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8(1):3—5.[10]杨普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北京农业,2013.3:26.[11]李俊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26.[12]苏祥瑶,刘文敏,李松岗,等.小麦白粉病流行的 IRM 建模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8,18(4):23—28.[13]刘万才,邵振润.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及近年发生概况和分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14(6):17—19.[14]李伯宁,周益林,段霞瑜.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3):22-25.[15]刘积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和预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7,18(3):75—80.[16]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17]刘万才,邵振润.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18(1):3-5.[18]郑秋红,杨霏云,朱玉清.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358—365.[19]赵云娟,临汾市小麦自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8:34-35.[20]刘媛,王琦,杨宁权,等,2008 年宁夏小麦白粉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宁夏农林科技,2009(2):72—79.[21]高海峰,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李广阔,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新疆农业科学,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