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ppt
53页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代表——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1914—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交际理论阶段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三、奈达的“对等概念” 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 (一)分析阶段 (二)转换阶段 (三)重组阶段 (四)检验阶段 五、结束语一、交际理论与奈达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随 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从交际方面 对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际 理论应运而生到了60年代,人们 开始从交际学途径来研究翻译、为 翻译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宽的路子 交际学途径运用交际学和信息 论,把翻译看作是交流活动,是两种 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 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 的交际功能,认为任何信息倘若起不 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 ,翻译家们主要是从信息源、信息内 容、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噪声、 信道和媒介的角度上来研究翻译的各 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作为信息论研 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冗余信息问题 在翻译领域里,“交际翻译”、“功能翻 译”以及与之相关的“同等反应论”、“ 同等效果论”、“同等力量论”等名称和 说法大量出现。
交际理论派的代表有奈达与塔 伯哈马、卡德、纽伯特、威尔斯、 巴斯克斯·阿育伊拉和赖斯等,其中 奈达和威尔斯较为突出在这种语 言交际理论翻译中,重点放在尽量 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 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 就是突出信息接收者的作用,把它 作为语言交际过程的目的尤金·奈达(1914— ) ( Eugene A.Nida )是20世纪60年代最富于开 拓精神、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 他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 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当代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 一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就是多方 面的,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人注目 ,在西方翻译界,甚至在东欧、苏 联和我国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 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 多,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 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 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 进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解”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 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 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 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 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 寓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 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 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奈达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 成果,对翻译研究的种种课题进行 了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研究,对翻 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主 要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他 思维活跃,不囿于成见,对翻译理 论时有新的阐发,不断修正和发展 自己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奈达的翻译思想大致可分 为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 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三个发展 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 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 主要阶段,从1943年写出博士论文 《英语句法概要》到1959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主 要代表作有《论词法》、《描写句 法概要》、《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 程序》、《习俗与文化》等等,主 要论文有《翻译问题中的语言学和 人类文化学》、《是翻译还是释义 ?》、《语义成分的描写方法》等 在这一阶段,奈达主要集中于句 法、词法和语义翻译的描写研究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奈达 翻译思想和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期 在这一时期,他明显受美国结构 主义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学家萨丕 尔的影响,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 素材的搜集和分析在对具体语言 的分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作语言 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 并由英语句法和词法的一般描写逐 步转向多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 别是有关对《圣经》翻译的研究, 进而逐步形成特色。
二)交际理论阶段奈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 段是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原则》起到 1969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 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 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 1964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 》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 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 其他主要著作还有《信息与使命》 等,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 某些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学” 、“语言与语义结构”、“翻译科学”等 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明确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 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 ,而且是一门科学奈达对科学的 界定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 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 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and Taber,1969: vii)即采取一种语言 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 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经产 生过较大的反响,但后来,奈达修 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不 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2.奈达第二阶段翻译思想的主 要发展标志是将现代通讯理论和信 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问题的 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认 为翻译就是交际。
具体来说,翻译 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奈 达指出合格的译文必须具有交际作 用,让译文接受者看懂而要使语 言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 语言交际的一切有关因素他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作者、 内容、读者、背景、作品表达手段 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 后将其转换成起类似交际作用的译 文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 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方 面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 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 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 应4.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 、转换(传译)、重组与检验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 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 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 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 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 社会符号学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 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待翻译问题, 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 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它研究言语 的所指意义、各种关联意义和语用 意义,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 统一关系,言语内容、言语的语法 特征和修辞特征都是意义的组成部 分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 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 与文化》、《符号、意义和翻译》 、《译意》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跨 文化表达意义》、《文体与话语》 、《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 一种语言》。
其中,1986年出版的 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集中反映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 以前的观点有所改变和发展在这本著作中,他立足于社会 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与译文有 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 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 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 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 ,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将意义 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 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 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还阐述 了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 ,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 (Isomorph)概念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对翻译定 义的不同表述和解释的差异情有可 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 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 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 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 为另一时期所接受从信息论的观 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 义到问题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 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na and Taber, 1969:12)这一定义明确指 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 现原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近似 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 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 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 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 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 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 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 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映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 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 盾虽然在翻译时作者应尽力使内容 与形式,“神”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满意解决的时 候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 翻译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但奈达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 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 的,在形式本身也表达一部分意义时 尤其如此注意内容而忽略形式,那 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 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 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 不实,离题太远奈达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 中,译者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如 内容与形式、意义与文体、对等与 同一、自然对应与形式对应等奈 达在阐述翻译的性质时,为译者提 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指 明了在这些矛盾中应该优先考虑的 四个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
这是翻译者在译语中选用正确 的词汇来翻译原文时,应优先考虑 的因素这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语言 事实:各种语言的语言符号都能表 达人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各种语言 使用语言符号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 各不相同在不同语言中,相应词 汇的语义域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应 拘泥于词汇之间的等同,不应总是 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当句对,而主要 考虑上下文等同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在动态对等与形式对应之间, 奈达强调动态对等,也就是从接收 者的角度(而不是译文形式的角度 )来看待翻译所谓“动态对等”, 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 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 应这里涉及到评判译文质量的标 准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 象是接受者,要批判译文质量的优 劣,不仅要比较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 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 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 标准基于 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受者)正 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 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接受者)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 式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 于书面形式,主要受到翻译《圣经 》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
为了译文 听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奈达认 为译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 词、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 形式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 以及双关语等等,以使译文简明易 懂译文如果能听懂,那么就肯定 能看懂,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 口头形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4.听众及其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 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优先选用听众或读者通用、接受的语 言形式会增强译文的易理解性与可接受性 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 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receptor 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 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这就 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 、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正是 围绕着动态对等,奈达建立起一整套翻译 模式和翻译原则,所以动态对等被认为是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在奈达起初对翻译下的定义及对动态 对等的阐述中,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奈达 强调的是信息得等,而不是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奈达的这一思 想,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 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 各式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如果说奈达在交际翻译理论的阶段对 形式注重不够的话,那他在社会语言学翻 译理论阶段,对形式是越来越注重了奈 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 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 对等”的名称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