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导游词.doc
14页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导游词校史篇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尚书盛宣怀鉴于“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将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改为高等实验学堂,在南洋公学原设置的路电、土木工程专业外,又增设航政科,办航海一班宣统三年,该校监督唐文治鉴于航海专业与一般工程专业性质有别,为振兴航业,广植人才,奏准将航政科分出另设专校,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商船学堂校舍建成,遂将高等商船学堂自徐家汇迁至吴淞炮台湾,并改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唐文治兼任校长,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为邻,学校占地面积约百余亩,为三角形围合区域,设有实习工厂、游泳池、运动场、图书室、仪器室等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因故停办,学校资产归于海军部,开办海军学校1929年9月,在航运界人士呼吁之下,学校于原址复校,定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由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兼任,杨志雄任雄副校长,主持日常校务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位于吴淞口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被日军炮火损毁,1933年春,校舍修复,学校迁回1937年,日寇入侵我国,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商船水产两校在吴淞口遗存的校舍被日军炮火彻底夷为平地。
从此分开始分开各自办学,不再为邻百年之后,传承吴淞商船、江苏水产衣钵的海事大学、海洋大学在临港新城重新聚首为邻,是巧合,也许是必然,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1939年,学校内迁至重庆溉澜溪镇,并更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因发起抗战学潮被国民政府解散,相关校产被合并至重庆交通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并入交通大学的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师生迁回上海1946年,学校在上海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复校,交通大学代管的航海、轮机两科复归于吴淞船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吴淞船校与交通大学的航业管理系及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合并,改校名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院系调整,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现集美大学前身)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59年,交通部在上海建设上海海运学院,从大连海运学院抽调骨干教师,如航海教育家陈嘉震教授、数学家陆子芬教授等,部分航务学院未去大连的教师也回校参与建设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由于浦东校舍还未建设,学校教室及学生宿舍临时设在外滩桂林大楼第四层1961年学校迁入浦东校址,建校初期仅设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船舶机械、港口机械、海商法等专业。
并附设中专部和一所附属中学1962年起,交通部决定对所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先后将航海轮机专业调整到大连海运学院,将机械工程类专业调整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同时将该两校的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调入我校1966年,我校转变成为交通部所属以水运经济、水运管理、水运会计为主要专业的经管类高等院校1972年,先后恢复海洋运输类各专业2000年,实行交通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新校篇2008年10月,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新校基本建成校园占地面积2000亩,绿化率52%,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7%校内及周边有“两湖一河”,校内两湖为——智慧湖、月牙湖其中智慧湖与滴水湖相通,可以凭舟而上学校东侧有芦潮引河,直通东海一、智慧湖 智慧湖又名智慧海,是校内最大的水域,东岸有9米高的擎天石柱,辅以一块6 米的卧石,3 块巨石组成了扬帆启航的意境,也成为智慧湖的聚焦中心、视觉中心最高的那块石上篆刻了草书“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天会按照每个人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景行岛智慧湖中有一长45米的小岛,名为景行岛,名称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景行岛和其后的海燕山,构成了成语“高山景行”的人文意境三、精卫石景行岛南,有几块巨石,位于海燕山以西,名为精卫石,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精卫填海的故事,相传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驾船游东海而溺,其精灵化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精卫填海是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四、海燕山海燕山海拔10米,西麓的环湖地带是学校风景最秀美的地方海燕山其名来源于高尔基著名的散文《海燕》,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我校的另一代表性雕塑——腾飞,其中也有海燕的意向,代表着勇敢、高敖、自信的三种精神海燕山上有块巨石,上书“林久”二字,来源于“倦鸟归林久,林自为吾家”, 浮云游子意,悠悠母校情不论校友走多远,海大永远是你们最温暖的家五、溉澜溪海燕山上有条小溪,名为溉澜溪,为纪念我校在重庆溉澜溪古镇复校而得名,清朝的程衡写了一首诗叫《溉澜溪访友》,诗曰:“果然此地绝风尘,几欲相求已暮春。
竹里遗孙摇凤尾,溪边小浪纤龙鳞”,诗人笔下的溉澜溪仿佛世外桃源,宁静而悠然虽然现在重庆溉澜溪镇已经被拆迁改造,古镇已经不复存在,但记忆中的那份船校青春,依然萦绕在山城的上空溉澜溪从海燕山最高处蜿蜒而下,流入智慧湖,激起阵阵如兰浪花六、雁丘海燕山东侧有两个凸起的小土丘,其名为雁丘,也被同学们戏称为“情人坡”雁丘之名来源于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本身也象征着爱情的忠贞还记得《神雕侠侣》那句熟悉的经典的台词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七、月牙湖月牙湖是位于校内北苑,南北长117米,最宽处33米,东深西浅,最深处约3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和近似圆形的智慧湖相呼应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湖旁有一小亭,名为“醉月亭”八、海天广场海天广场又叫月亮湾,是位于学生服务中心后的一一个弧形小广场是一个直径为30米的半圆区域,设置有多层石制座位凭湖望月,别有风韵这里也是校内经常性举办的校园音乐节——海潮音乐节的举办地九、校内桥梁我校有六座桥梁,横跨在智慧湖上,从东至西的南北向桥分别命名为:博学桥、慎思桥、忠信桥、笃敬桥。
图书馆前东西向桥,名为承德桥、济世桥博学桥,慎思桥的名称来源于《中庸·第二十章》,“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慎思”意为谨慎地思考,做学问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忠信桥、笃敬桥的名称来源于吴淞商船校训:忠信笃敬,忠信笃敬四字来源于《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1929年9月1日,吴淞商船学校复校并改名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兼任校长,为学校题写了“忠信笃敬”的校训博学慎思桥代表了做学问的要求,忠信笃敬桥代表了为人的要求承德桥、济世桥是通往学校图书馆的两座东西向桥梁,源于“承德载道,厚学济世”承人类文明美德,载中外先贤善道;厚自然人文真学,济海洋事业普世”,这也是我校学子的精神追求十、校内雕塑 1、“情结”雕塑 情结雕塑位于智慧湖湖西,造型来源于船上的缆绳。
2、“腾飞”雕塑“问海”雕塑问海雕塑为我校北美校友会捐赠,为一艘石船造型,唐文治雕塑唐文治是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创建人,为发展教育事业勤奋工作近半世纪唐文治先生雕像为铸铜身躯、花岗岩基座,雕像全高3.2米,总重约20吨,“唐文治”三字取自唐文治先生信札真迹扬帆”雕塑“中海石”雕塑该大型石雕形状为远洋航船,长约10米,高约3米,重达500多吨,用白色花岗岩雕成雕塑简约质朴,意境高远;巨轮穿梭在沧海,鸥鸟搏击于长空,在惊涛骇浪之间,尽显航海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石雕上镌刻有“一流人才、百年之基”八个红色大字整个雕塑蕴含着百年来几代中国航海人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昂扬精神,抒发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情怀航海家的摇篮”雕塑“航海家的摇篮”雕塑位于南苑商船学院航海广场内,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交通部部长的彭德清所题,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上海海事大学为我国航运事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专门航运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交通系统培养航运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和航海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吴淞商船纪念碑吴淞商船纪念碑位于南苑,为我校建校100周年时所立,高约9米,上书“吴淞商船精神永恒”几个大字,碑身周边雕刻了学校各个时期的校门。
岁月沧桑,百年如歌吴淞商船学校的前辈们,为开创国家航运事业而培养人才,为维护国家航权而全力抗争,有着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前辈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凝练成吴淞商船“爱国、务实、坚毅、严谨”的优良传统南极石”雕塑 南极石重达6吨的,该南极石是由执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从南极随船带回,上海海事大学在这次科考中派遣了6名教师参与本次科考活动 是迄今为止上海最重,最大的一块来自南极的岩石体育中心上海海事大学体育中心位于学校南苑,紧邻芦潮引河,由体育训练馆、体育比赛馆、游泳训练馆、游泳比赛馆四馆组成,游泳馆为四季恒温游泳池,体育馆设计灵感来源于船舶螺旋桨,在高空中俯瞰又犹如一朵盛开的四瓣莲花大礼堂上海海事大学大礼堂位于临港校区北苑,处于由体育馆、中心湖面形成的南北轴线上,总建筑面积5003平方米,设观众席座988座和一个200平方米的排练厅,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这一简单而又经典的海洋生物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冉冉升起”,一座巧妙围合的椭圆形舞台,成为整个建筑的参观流线的中心焦点,象征着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盖,水面带来了水波的波纹、质感、动感、声音和反射。
在立面形态上,考虑到学校与“海”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内在联系,设计中引入了“水”的概念,用竖向的建筑语言,强调节奏感图书馆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设计灵感来源于航运中的集装箱造型,馆舍高7层、 40.2米,总建筑面积46,425平方米馆藏图书371万册,内设17个主阅览室,3 500席阅览座位,馆藏以海事、物流文献为特色含“港口、航运、物流”、“海事政策与法律”、“商船、海洋科学与工程”三大海事文献与信息集群海事类资源位亚洲领先 馆内还设有国际海事研究图书馆、上海市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灯塔上海海事大学灯塔位于北区月牙湖畔,为白色圆柱形,高31.35米,由塔基、塔身和灯笼组成,六层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为钢结构,是世界上首座标注于海图上,并位于高校校园内的灯塔香樟大道香樟大道长36米,位于学校南苑1号门入口处,樟树,海事大学的校树,香樟大道上的樟树,全部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