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个性化特征.docx
6页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个性化特征 夏子薇【Summary】:奏曲(英文:Prelude;意大利语:Preludio;拉丁语:Praeludium)源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器乐体裁,不同时期意义不同拉赫马尼诺夫(1893-1943):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特点是继承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他的创作主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g小调前奏曲》则是遵循了巴赫与肖邦传统创作技法的同时,继承与发扬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而创作的此文,笔者将从该曲的创作技法,演奏技巧,以及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方面来阐述《g小调前奏曲》的个性化特征Keys】: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个性化;特征前奏曲在15和16世纪是用柳特琴或键盘乐器演奏的,起着试奏乐器和活动手指为后曲做准备的作用而到17至18世纪,前奏曲则作为一种即兴式的自由幻想曲,通常为组曲的第一乐章或赋格的引曲到了巴洛克时期,前奏曲在钢琴演奏当中占具重要地位,则以巴赫的前奏曲在创作为代表:他的前奏曲节奏型不复杂,旋律的起伏平缓,通常作为赋格的引曲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以肖邦的前奏曲为代表,他的创作则是继承了巴赫的传统创作技法中,每首曲子都分布在24个大小调中,并以一种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曲,而他的前奏曲则是刻画一种思想感情,并抒写出诗一般的意境。
随后,到了19世纪民族乐派中,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创作是对前二者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更加突显其个性化特征尤其在《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中体现的更加突显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一、作技法谈个性化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与巴赫和肖邦的一样,每一首乐曲都分布在不同的二十四个大小调上并沿着肖邦的道路继续前进,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不附任何乐曲之前的,具有独立性的钢琴小曲,同时,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对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和声以及钢琴音乐织体运用的特点,是符合浪漫主义方式的他的情感充沛,富于表情,优美如歌的旋律是继承了19世纪浪漫派的传统[1]而在《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中,拉氏在遵循前人的基础上,大量地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来丰富乐曲的内容1)从节奏的创作而言:整个乐曲前段和后段是以紧凑型的前十六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为主,中段则采用的是左手琶音,右手和弦构成其节奏型不复杂,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旁听者而言,都能感受到一种直观的变化在其中2)从和声色彩的变化和曲式结构而言:整个曲子从一开始采用的g小调主和弦起,加上密集的节奏型,使整个曲子在紧张的旋律中开始;在前段的第23和24小节以及后段的第70和71小节,他在其创作中采用增加声部和八度下行的手段,使整个乐曲的这两小段在音乐中有了特殊的转变。
在乐曲的中段,转入了其同主音的G大调中,流入出明亮,抒情的气息,从后段开始,又逐渐转成了g小调,再一次出现了一种紧迫感3)“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他个人创作力的特点决定的,而且还是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和他所受的各种艺术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决定的[2]《g小调前奏曲》在创作风格中,前段和后段都采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的进行曲速度,在中段,随着旋律;和声;力度的变化,逐渐地将其速度转慢进入了大调,让人感受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在其中,接着又慢慢地回到了最初的速度在创作技法方面,是一首多样化,具有突破的性的乐曲二、演奏技巧谈个性化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即不像巴赫前奏曲那样轻盈与平缓,又不像肖邦前奏曲触键那样抒情而富有线条感无疑,浪漫主义的激情,感情的奔放不仅组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语义的总体,而且是他的音乐形象的组成部分,最强烈地表现在抒情的高潮、壮丽的大结局[3]因此,《g小调前奏曲》,有着与他人生经历那样的大起大落之感在《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中,每一段都具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前段的一开始是“p”,在演奏的时候应该采用起落的方法,应该在控制好小拇指的情况下突出高音区的主旋律。
在第23与24小节采用的增加和声与八度的手法,我们在演奏时,应[来自Www.lw5U.com]当避免音色的“噪”与“散”何为“噪”则是在演奏的力度中,为了演奏而演奏何为“散”则是在演奏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手指;手腕;手臂三者间的关系在中段中,整个旋律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左手是连绵不断的琶音;右手是和弦,在速度上减慢,这也是在演奏时,应当注意“心与手的统一”浪漫主义音乐尤其强调内心的音乐感受所谓的“心与手的统一”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将内心歌唱的旋律通过指尖来展现给观众,在中段的演奏中,应当加以大臂的力量来表现出抒情,明朗的旋律在乐曲的后段中,相当于前段的一个变化再现,演奏方式多数与前段的相似,而在乐曲的84-86最后三小节,作曲家惟妙惟肖地爱用单音和弦,在演奏的时候应当保持轻巧,灵活,连贯,才能把作品整个作品在干净,利索的旋律中结束整部作品虽然旋律不长,但在演奏的过程中的旋律,音色,技巧变化多端,而对于任何一个演奏者来说,钢琴作品的演奏永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应当根据每个演奏者的内在条件,掌握知识与钢琴技巧的不同,在演奏作品中完全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作品的内涵是一个客观的物体,任何演奏者在演奏钢琴作品时都应遵循作曲家和其音乐作品的本身。
三、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个性化特征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g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901年,是俄国大革命爆发前夕的一首作品,是拉氏成熟时期的一首作品,也可以是他最具转折性作品从当时的历史而言,俄国已经是风雨萧条了,而对于刚刚完成《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拉赫玛尼诺夫而言,他已经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时的创作更加充满欣喜与希望拉赫玛尼诺夫的一身大起大落,年轻的时候患有忧郁症,每天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经历过《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的失败;也体会过“风雨之后的彩虹,”可以说在他《g小调前奏曲》创作期间是他最快乐的时期,从俄罗斯历史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暴,从他个人上而言,自己的病情好转起来了,并成功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是充满了信心的四、结语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也是他24首前奏曲中最受欢的一首此文的问世,则是笔者通过演奏巴赫,肖邦,拉赫玛尼诺夫这三位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的前奏曲,对他们进行的对比,发现其异同,从而表达的观点从创作技法中谈个性化特征,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他即继承了巴赫与肖邦在传统前奏曲中的技法,又继承了俄罗斯乐派的特点,并纳入了自己的个性化元素在其中。
从演奏技巧谈个性化特征,“演奏”一词可以诠释为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这种创作也是将音乐展示给观众的一种最直观的手段因为音乐并不像所有其他艺术那样表现出理念,或者说,表现出意欲客体化的级别,而是要直接表现意欲本身[4]不同的钢琴作品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包括(和声,触键,以及踏板的应用中都有不同的方法然而,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在演奏中,相对其他前奏曲而言无论是从力度上,还是旋律线条上都不是单一的,而且尤其注意内心的旋律歌唱从作曲家的时代背景谈个性化特征,演奏者只有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其进行二次创作在俄罗斯乐派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音乐创作都是深深扎根于本土《g小调前奏曲》中纳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素材,也在音乐中体现了作曲家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注释:[1] [俄]M.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中央音乐学院,2011,6:105.[2] [俄]M.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中央音乐学院,2011,6:99.[3] [俄]M.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中央音乐学院,2011,6:110.[4] [德]叔本华,韦启星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185.(中国音乐学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