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探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4842583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6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于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应用效果分析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98例儿童孤独症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1:1分组方式,49例设为常规组,开展传统康复护理,49例设为试验组,开展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结果:康复护理后2组患儿CARS评分较比护理前降低,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康复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可缓解儿童孤独症表现,提升家属康复依从性关键词】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儿童孤独症主要是指因多种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出现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与社会交往障碍,以刻板行为为主要症状,婴幼儿为高发人群,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儿童远期健康具有严重影响,探究适配治疗及护理对策尤为重要近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完善,临床针对儿童孤独症重视度不断提高,于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针对患儿语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情况开展康复护理,有效提高儿童认知行为,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1]。

      现研究笔者特于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引入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手段,开展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98例儿童孤独症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1:1分组方式,49例设为常规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区间2-10岁,平均年龄(5.36±0.84)岁;49例设为试验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区间2-10岁,平均年龄(5.33±0.91)岁;统计分析2组孤独症儿童一般资料,差异具有同质性,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常规组开展传统康复护理,由康复师针对患儿进行行为训练及语言功能锻炼试验组开展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1)针对儿童孤独症临床基础知识、病理表现、治疗注意事项等相关情况,对儿童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儿童家属客观掌握疾病知识,重视疾病康复护理需求,以提高护理配合度,针对家庭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护理内容进行讲解,告知临床应用优势及最新研究结果,以提高儿童家属配合性[2];(2)康复护理内容;表情沟通,家属陪同患儿进行地板游戏或功能锻炼,要求态度亲和、表情自然,有效帮助儿童缓解陌生环境紧张感受,于沟通期间采用眼神沟通,与儿童多进行眼神对视,可借助微笑、点头、眨眼等,给予儿童鼓励,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于情感沟通基础上加强肢体沟通,于游戏或训练时,要求家属动作轻柔,可给予动作性的鼓励,例如竖拇指、鼓掌、拍背等,给予儿童鼓励,可有效帮助儿童提高游戏勇气[3];同时,可采用图片沟通等方式,将不同玩具或任务做成图片,引导患儿进行选取,以激发儿童表达意向,进而引导儿童参与训练或游戏,同时在不影响儿童训练或游戏的基础上,适当播放儿童喜欢的舒缓音乐,以帮助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促使其身心放松[4]。

      1.3评价标准借助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表(CARS)对康复护理前后儿童语言、感觉、自我照顾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评分与症状呈正相关;观察患儿家属康复依从性,若可独立辅助儿童,则为完全依从性,需医务人员指导开展,则为部分依从,否则为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n×100%[5]1.4统计学分析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2. 结果2.1 康复护理前后2组患儿CARS评分统计康复护理前2组患儿CARS评分具有一致性,康复护理后2组患儿CARS评分较比护理前降低,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表1 康复护理前后2组患儿CARS评分统计[ ±s/分]组别n康复护理前康复护理后试验组4946.35±5.6332.05±3.34常规组4946.41±5.7139.62±4.01t值0.05210.154P值0.9580.0002.2 2组患儿家属康复依从性统计试验组患儿家属康复依从性97.96%(48/49),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表2 2组患儿家属康复依从性统计[n/%]组别n不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依从依从性试验组491242497.96%常规组499261481.63%X27.127P值0.0082. 讨论儿童孤独症为临床常见发育障碍性疾病,基于临床医学发展限制,尚无根治手段,多以对症治疗及康复运动为主,引导儿童进行社交及学习,以提高儿童生活能力;考虑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周期较长,居家锻炼时家属参与尤为重要,引入家属参与非沟通式干预,辅助儿童进行长期康复锻炼,借助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图片等非语言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以帮助儿童进行康复及训练,有效调节儿童肢体与大脑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缓解孤独症状,利于提高儿童社交能力及自主表达能力,可为疾病治疗增效。

      综上,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式干预可缓解儿童孤独症表现,提升家属康复依从性参考文献:[1] 蒋宁宁.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孤独症患儿生活自理 能力、社交及语言沟通能力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0):172-174. [2] 张朝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孤独症儿童社交行为及家长心理的分析[J]. 临床研究,2019,27(6):74-76.[3] 王东洋,李恩耀. 音乐治疗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效果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20,18(22):1539-1542. [4] 荣敏.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378-379.[5] 孔红梅,吴跃伟,陈萧洁. 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应用研究[J]. 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89-9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