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49页.市生态市建立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开展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开展,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已把可持续开展作为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战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世纪的高度,顺应新趋势,提出了开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模式,做出了建立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省生态建立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市实际情况,编制"市生态市建立规划",作为指导全市生态建立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仅涉及与生态建立密切相关的各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农业示县建立、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绿化、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建立、绿色车辆工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生态旅游等规划期为30年,其中,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21 年,远期2021-2030年一、 生态环境概况〔一〕根本情况市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幅员面积205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3.5万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清楚,多年平均气温4.6℃,降水量为567毫米,蒸发量为1000毫米市域大局部地区位于东北平原的黑土带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开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丰富,其中石灰岩、膨润土、珍珠岩和沸石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储量居全省首位。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2.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5.8%,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净月潭森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建立生态市的重要根底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立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先后实施了河道治理、森林城建立、园林绿化、供热供气、能源构造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农田生态建立、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建立工程,全市生态建立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1、生态建立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立和三北防护林建立,实施环城绿化带、净月潭生态林、伊通河治理等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到达14.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5万公顷新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双阳区、德惠市等3个国家级生态示区,榆树市1个省级生态示区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18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5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058公顷,绿化覆盖率到达38.3%以城区绿地、公园、小区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城乡绿化网络体系逐步形成2、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城市供热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2000年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到达93%、60%和75%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强化北郊39万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到达6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到达74.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3、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方案〞,清理取缔露天烧烤,限期治理不合格锅炉,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末,城市综合气化率到达93%,热化率达55%,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万吨,市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265微克,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49.2平方公里,大气环境逐年好转4、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制止了乱占耕地,加强了对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水资源的管理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实施引松一、二期工程,根本保证了城市经济快速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森林资源保护有了较大进展,管理逐步规化、法制化,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通过全市围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矿业开采的无序状态得到了初步扭转。
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5、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建立,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如德大、皓月等大型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绿色农畜产品如肉类、酒类、粮食、食用油与瓜果等已远销国外环保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环保企业已达91家,生产各种产品120余种,环保产业产值到达35亿元〔二〕制约因素虽然我市具有一些建立生态市的自然条件,并在生态经济、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生态建立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1、环境污染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市区大气环境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在冬季供暖期和春季扬尘期明显偏高,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废气和扬尘污染混合类型转变作为市主要水系的伊通河污染严重,自由大桥以下河段的水质均超过V类标准市区南湖水体有机污染较重,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类别属IV类,个别工程超V类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缺乏城市生活噪声影响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占主导地位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缺乏,垃圾填埋场周围大气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白色污染问题突出2、生态建立和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市的生态建立和保护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局部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乡镇和个体采矿点,对环境造成损害,植被遭受破坏,恢复工作滞后,只有极少局部得到复垦。
农业生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水质及土壤污染森林覆盖率较低,植树造林任务仍十分艰巨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大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87.4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7%,全省的13.8%亩均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为64.03立方米,约为全国的4.6%和全省的12.5%市区河流流程短,河床不稳定、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潜力较小城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市中心水位埋深达52米,根本到达含水层底板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陷漏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开展4、能源储量少,构造性污染问题突出是能源资源短缺的城市,能源自给率仅为12%煤炭的保有储量为4亿吨,但煤质较差能源消费构造不合理,构造性污染问题明显煤炭在我市一次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构造中占首要位置,已成为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5、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市土地垦殖率达68%,为全省之首人均耕地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与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2%相比,增长了6 %农业长期连作,过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构造变差,肥力下降,土地退化速度加快。
草场在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作用下,牧草矮小稀疏,土地板结,产草量逐年下降土地沙化、盐碱化快速开展6、生态经济未成规模生态经济是最有开展前途的经济,绿色产品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我市生态经济起步较晚,投入缺乏,绿色食品产值仅有3亿元实现绿色生产的企业为数不多,环保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生态经济存量十分有限,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任重道远 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必然要求,开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我市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开展绿色环保型产业是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开展的有效途径,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开展的城市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全市上下从21世纪初起,要坚决建立生态市的目标不动摇,届届班子重视,年年方案落实,人人参与支持,力争经过30年不懈努力,把市建成国外知名的生态城市二、生态市建立的根本思路和建立目标〔一〕根本思路未来30年,我市生态市建立的根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按照"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开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开展规律,强化生态工程建立,大力开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提高生态环境对生态经济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我市新世纪的新优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二〕根本原那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那么把生态市建立与经济开展、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到达资源永续利用、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开展——坚持开发、建立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那么将生态建立布局与经济构造调整有机结合,立足长远,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立,在建立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那么在全面规划的根底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抓好重点工程,分期全面实施——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那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地处理好生态环境建立与经济社会开展的辩证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开发,防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局部暂时的经济利益——坚持建立高起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那么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国外的资金,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生态建立进程,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坚持生态建立与精神文明建立相结合的原那么将精神文明建立作为生态建立的重要组成局部,将生态建立与创立全国文明卫生城和国家环境保护模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文明素质,形成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气氛。
〔三〕目标与任务1、总目标和主要任务总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经济较为兴旺,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到达国际兴旺城市水平,成为国外著名的绿色交通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产大市,环保产业成为全市主导行业之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开展到2030年,主要指标是:——城市绿化覆盖率力争到达5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完成人工造林100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4万公顷其中:营造城郊片林5千公顷,完成环城绿化带5千公顷,水体修养林5千公顷,花果苗木基地1万公顷,人工湿地1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公顷以上;——松花江、伊通河及流经域的水体全部到达功能区水质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达90%、90%和40%;——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市区烟尘排放达标区达100%,农村使用清洁燃料区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到达98%,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生产总值比重达 60%;其中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生产总值比重达8%,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创立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单位、生态街路、生态村镇。
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单位占全市单位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90%以上,生态村镇占村镇总数的60%主要任务: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把经济社会开展与生态环境建立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绿色工程〞战略,恢复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分步实施中部都市生态经济区、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经济区、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湖群农牧生态经济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经济布局建立以净月等城郊森林为核心,以伊通河石头口门、新立城等城郊水体为依托的城市生态圈,形成"林水居中,城区散布〞、"城在森林中、楼在花园里〞的山水城相间、绿蓝白相衬的山水城市新形象2、阶段性目标和任务生态市建立分为近期奠定根底、中期构建框架、远期形成体系三个开展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奠定根底阶段主要目标:制定生态市规划,形成生态市建立规划体系,启动生态市建立局部工程,缓解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开展的生态环境制约,拉开城市生态建立局面,初步形成绿色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