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儒、道、释对中华武术的影响.doc
3页第七章延伸阅读材料(五)——儒、道、释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在漫长的沧海桑田似的变化过程中,武术已经不留于御人防身的层面上,而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华武术中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百家争鸣,其中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当属儒、道、释三家他们之间,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引、相互渗透很难说出他们具体对中华武术有何影响,因为,本来他们之间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儒家认为人的内心的“仁”要通过外在的“礼”来表现,即重视人的行为规范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这种“礼”是对人的内心进行约束,它的存在不会冲淡武术自身固有的技击性,也不会削弱习武者的勇敢精神,它是一种教育习武之人,重在健身,不在伤人,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古代“智、仁、勇”称为三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武术各家各派都提倡习武者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遵守社会公德,尊师重道。
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深严的宗派观念,同时师徒关系也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仁”的思想还体现在武术的技击目的上,二人交手,切磋武艺点到为止,具有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儒家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种追求文武双全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驱动作用道教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中国道教完全接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教多数都是修盼来生,而道教则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中华传统武术具有了独特性,它把搏击的技击性与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现在有些武术家提出,幼儿更能掌握通往中华传统武术真谛的钥匙,因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思考的方式、动作的习惯受到的制约很少,更能忠实地直面现实,直面事物的本质,而这本质正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核心也正好引证了老子:“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中华传统武术中一直存在有境界层次的概念从哲学角度讲,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或者说是一种超越这种不断的否定,不断的超越使“我”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更接近武术本身这似乎又受到了庄子“万物皆化”思想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古代印度民族十分重视内省,强调静思式的修炼如“瑜珈”(YOGO)即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用调息静坐,冥思入定修行当印度佛教兴起后,也吸收了这种修炼的方法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最为广大人民接受的只是它的一个分支:禅宗由于广大民众的接受,禅宗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慢慢地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在思想上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力远不如儒、道二家,但是它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传承、推动作用却是不可抹杀的 “少林拳术”的发展也受到中国佛教兼收并蓄的影响,吸收众家之长,使其在内在思想和外在表现上都出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在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充分反映出“少林武术”在整个中国武术史中所占的地位儒、道、释三教从思想上引领着中华武术超越了技击术的范畴,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同时,中华武术的“动静结合”、“刚柔相继”的外在表现形式上也受到它们美学思想影响,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形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受到儒家思想进取精神的影响,在道家“静”、“朴”之风中修炼,在佛家与自然的对话中内省、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