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战后国际援助潮流评析其它哲学论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3027524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战后国际援助潮流评析_其它哲学论文   摘要:二战后对外援助成为涉及东西关系、南北问题的重要国际关系课题,对外援助实践的机制化、规范化为国际援助潮流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 经济 合作与 发展 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国际机构成为了主导国际援助舆论的主要场所国际援助潮流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东西关系的制约以及北方国家的主导下,冷战时期经历了由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收入分配、贫困消减,再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过程后冷战时期,国际援助潮流一方面强化和扩展了结构调整的内涵,出现 政治 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20世纪70年代贫困消减、伙伴关系等援助主题的回归   关键词:东西关系;南北问题;发展经济学;国际援助潮流      1960年,时任英国罗易茨银行(Lloyd’s Bank)行长的奥利弗·弗兰克斯(Oliver Franks)在出席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ED)理事会时,发表了题为《新国际均衡——对西欧世界的挑战》的演说,他指出人们只看到美苏自由主义同共产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东西关系,却忽视了日益扩大的北方先进 工业 诸国同南方不发达国家间收入的差距,首次提出了“南北问题”的概念,并把“南北问题”推到了国际关系舞台的核心位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也正是在这一演说的倡议和推动下,1960年依照美国的提案在由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Co-operation=OEEC)下成立了旨在协调各援助国对发展 中国 家援助政策的机构,即“开发援助集团”(the DevelopmentAssistance Grou=DAG),其后1961年OEEC扩大并改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DAG遂改称发展援助委员会(th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DAC),DAC成为延续至今的权威性国际援助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汇同联合国(UN)、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构成了今天国际援助体系的主体框架,这些国际组织所提出的援助理念主导着有关国际援助和发展的舆论导向,引领国际援助的潮流   国际援助潮流可以看成是某一时期上述核心国际援助组织关于援助与发展所提出的主流观点,国际援助潮流不完全等同于国际援助理念,援助潮流只是理念的一个部分,是某一时期内不同于上个时期、在援助理念中凸现出来的对国际援助舆论导向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某些观点。

      一方面,国际援助潮流对各国的政府开发援助理念和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通常会随着国际援助潮流的变化扩展或修改本国援助理念的内涵,并进而对本国援助策略、方法和重点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此外,国际援助潮流还成为了具体国家援助理念和实践的评价标准,对具体国家援助的评价往往聚焦在其是否顺应当时的国际援助潮流另一方面,各国独特的援助理念及其援助实践也会对国际援助潮流产生影响,推动援助潮流的演变和发展,而是否能影响和主导国际援助潮流的发展方向,便成为各国援助领导权的重要体现   解读国际援助潮流的发展与变迁及其特点,对于理解战后各国援助理念、政策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在理清国际援助潮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战后国际援助潮流发展的特点,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战后援助实践的理解      战后国际援助潮流的发展轨迹      50-60年代的国际援助潮流   1947年的杜鲁门宣言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方面展开了全面的对抗,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基本格局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国会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第四点计划”,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是美国外交的第四个支柱,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不仅只是他们自己的事,也是对发达国家的重大威胁。

      第四点计划”成为了战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援助的原点”50~60年代还出现了非殖民地化的浪潮,大批非洲、亚洲的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随着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美苏争夺的焦点也从欧洲进一步扩展到第三世界国家,而对外援助也具有了示范制度和意识形态优越性,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抢占战略要地的战略意义,冷战的需求极大促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事业的热衷,这一时期也是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高潮期   这一时期也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长期繁荣的时期,马歇尔计划的成功进一步激励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 化可能性的乐观估计,认为从政治独立走向经济自立是顺理成章的过程援助补充论”(supplementaltheories)成为了对外援助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强调援助可以补足受援国为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不足,促使其经济克服资本不足的瓶颈,实现经济发展的腾飞,进而步入自立的发展阶段,   在上述背景下,1961年9月,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联合国大会上作了著名的“联合国发展的十年”的演说,该届联大通过了第一个“联合国发展十年”的战略报告,就对外援助与第三世界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开创了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综合性长期国际战略的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60年代国际援助潮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演说中提出为了实现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的目标,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转移应当达到其国民收入的1%   这一时期关于援助和发展的观点重点强调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大规模资本投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起到关键的作用,国际援助讨论的主题是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少资本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一系列具体的经济发展指标这一时期的援助潮流可以归纳为以必要经济转移量为援助直接目标,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强调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      70年代的国际援助潮流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基辛格所形容的“枝形吊灯”式,以美、苏、中、日和西欧五种力量为中心的多极均势格局美苏由全面对抗,全球争霸转入了和平共处的缓和期,美国在第三世界出现了战略收缩,对外援助也从60年代的高潮回落,更强调盟友的贡献,在援助问题上美国的欧洲盟友也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减缓,关于援助与发展的悲观情绪逐渐增长,发展经济学理论也受到源于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论的冲击这一时期,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逐渐认识到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通过增加投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越来越多的援助项目以失败告终,并且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策略的失败反而产生出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包括: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化;所得收入分配不均加剧;贫困人口激增;城乡差距扩大等此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出现了援助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人们把目光从重点关注发展转到关注分配上,以世行为首,对这一危机的回应开启了下一个时期援助的新潮流这一时期的援助潮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任世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的观点,其二则是皮尔逊报告   1968年,原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当选世行行长,在他的领导下世行变成了“反贫困战争”的领导核心,麦克纳马拉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Human Basic Needs=HBNs)的概念,主张要关注贫困人群尤其是 农村 地区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这一概念和主张很快被其他一些国际援助组织和各援助国接受   此外,1969年,世界银行建立了国际 发展 委员会(the Commission 0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在加拿大前总理皮尔逊(Lester Pearson)的领导下,这一委员会向世界银行提交了著名的“皮尔逊报告书”,提出了“为消除贫困而战”的口号,并倡导建立由受援国主导的新型援助国——受援国伙伴关系。

      报告还首次提出了“政府开发援助”的具体目标,规定到1975年政府开发援助(ODA)应达到 工业 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0.7%   1970年联合国通过了第二个“联合国发展十年”的报告,吸纳了皮尔逊报告的观点,正式提出了发达国家向发展 中国 家资金转移应占国民生产总值1%,其中ODA应达到0.7%的目标70年代的援助潮流可以归纳为从关注 经济 增长转到关注收入分配,提出了贫困消减以及人类基本需求的援助目标,援助重点也相应的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转到更多关注卫生、 教育 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      80年代的国际援助潮流      80年代前半期,随着美国里根政府新遏制政策的实施以及“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美苏结束了“缓和”,步入新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激化并扩大到太空领域,意识形态抗争激烈,并且中断了高层官方往来但是1985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及其外交新思维的提出,80年代后半期美苏关系出现了新一轮的缓和总体来说,在东西关系上,80年代展现的是美国强烈的反攻态势,相应的,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出现了更多干预受援国经济制度、推行西方自由主义经济价值观的特征   在美苏冷战新局面的背景下,70年代末期,前一阶段“人类基本需求”的主张开始为在英国和美国广为流传的关于援助与发展的新正统理念所代替。

      随着美国总统里根以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在OECD内部也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想很快主导了北方国家对援助与发展的看法而80年代初拉美国家空前的债务危机也促使发展经济学在这一时期从以关注投资为核心的外生增长转入到以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生增长理论;也促成了80年代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形成这一共识放弃了前一时期注重ODA投入额的方法,而是强调把援助运用为对那些同意自由化改革以及依靠促进贸易和私人资本流动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受援国的一种奖励,制度的变革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80年代援助潮流的主要推动者80年代各援助主要组织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报告,例如《加速的撒哈拉非洲发展》(Accelerated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世界银行,1981年),就南方国家不发达原因以及发展战略进行了新一轮的探讨,认为南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我因素,提出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南方国家需要就经济体系进行重大调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实施新的“结构调整贷款”(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Loan),主张提供援助贷款要以受援国实施上述相关改革的具体措施为条件。

      这一时期的援助潮流可以概括为通过附带苛刻的条件的援助来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朝自由化方向调整的目标      后冷战时代国际援助潮流的发展      90年代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终以苏联的解体告终冷战的结束一方面使第三世界国家失去了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西方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援助消减,普遍陷入了“援助疲劳”另一方面,对原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转轨进程提供支援成为新的课题此外,随着冷战后地区冲突的升级,平息冲突之后的战后重建逐渐成为了后冷战时代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危机得到控制,但前一阶段援助实践也遭到了批评,认为其导致了对诸如健康、教育等公共社会部门投入的减少,并且指出经济自由化本身无法充分关注绝对贫困问题,因为市场导向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由于债务、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