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南地区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doc
2页池应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环境安静、路通电通的地方池塘要求:水深 左右,坡比 1∶(3~4),池中央有浅滩平台区,四周留有沟形的深水区带;进、排水口设置在池的相反塘埂上,并设置 60 目双层过滤拦栅网;塘埂坚实不漏水,防止河蟹打洞,能保持住池塘水位年干塘后,要及时清除过多淤泥和杂草,经 15~20 天曝晒,以促进底泥有机质分解每亩用 100~150 千克生石灰消毒,碱性消失后,即栽种“三草”:伊乐藻、黄草、轮叶黑藻好是当地培育蟹种或自育蟹种;选择优质健壮的种苗,一看大小,要规格均匀;二看体色,背甲半透明,底白色;三看爪尖,要无断、焦点;四扒开背甲,看内脏和鳃是否正常质健壮,蟹体丰满,无病无伤,色泽褐黄色,中间两步足宽长,游泳爬行活跃,无性成熟:种苗入池前处理,蟹种到塘边先在池水中浸泡 3 分钟后提上池埂待 15~20 分钟,再浸 3 分钟提上池埂,如此重复 3 次后用 20~50 克/升食盐水或菌毒净按浸洗时间要求,消毒杀菌后放入池中;放养数量每亩放养河蟹 350~600 只(规格 120~200 只/千克)、花鲢 6 尾(1 千克/尾);白鲢 8 尾(6 尾/千克);放种时间为 12 月至翌年 1 月份,水温要求在 5~10℃为宜。
其他品种放种时间与河蟹同步要措施是种植水草和移殖活螺蛳水草为河蟹提供栖息和隐蔽的场所,净化水质,降低氨氮含量,增加溶氧,也可作河蟹的天然饵料能起到调节水温、清洁蟹体的作用养殖大规格商品蟹,水草种植是关键,覆盖率达 60%以上伊乐藻:占水草种植面积的 20%,在放种前移植,数量 15 千克/亩,4~6 月、9~11 月为生长旺盛期轮叶黑藻:占水草种植面积 40%,在放种前移植,数量为 30 千克/亩,6~8 月为生长旺盛期黄草:占水草种植面积的 40%,在放种前移植,数量为 50~70 千克亩,5~9 月为生长旺盛期人工移植活螺蛳:在三月前,投放活螺蛳 400~500 千克/亩,螺蛳既可清除残饵,净化水质,改善水质,又可提供河蟹喜食的活性蛋白饵料,8、9 月份视具体情况要适量增投二、蟹投喂原则是“两头精,中间粗”蟹苗下塘后初期要提供充足营养,以利于河蟹迅速生长、变态蜕壳;中期要控制营养,防止产生小绿蟹,太早则影响规格;上市前要求河蟹肥满,又要提供充足营养饲料要求营养均衡,投喂时注意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并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投饵次数、投饵量,前期水温低,晴天少量投喂;到5~18℃每天投喂一、二次;水温过 27℃要减少投喂量,蜕壳期少量多次,一般投喂两次,早上八、九点一次,傍晚再投一次(70%~80%);驯化河蟹傍晚上岸吃食,以利观察摄食情况和调控水质。
常巡池早上检查残饵情况,中午检查水温、水质情况(包括池塘变化,水质清新程度,有无污染),晚上看河蟹活动吃食情况;经常检查池塘防逃设施蟹喜欢较清瘦的水质,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通过加注新水有效控制水位、调整水质;总体要求前期水肥(透明度 25~30 水浅,中期水瘦(30~40 厘米)、水深,后期水清(40 厘米以上)、不断换水;一般水温 15℃(春末夏初),随水温提高和水草生长量加大逐步加入新水,每次不超过 15 厘米高温季节 15~17 天换一次水,每次换 1/3~1/4;秋天勤换水,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并结合增氧进行;7~9 月条件许可采用微流水养殖水体 控制,4~6 月间每 15 天使用 1 次生石灰,每亩 10 千克以内,控制在 ~9 月间每 15 天使用 1次生物制剂春季视水质情况适时施用磷酸二氢钙;夏季宜 20 天施 1 次磷酸二氢钙,每亩 3 千克须掌握河蟹蜕壳的规律和蜕壳的高峰期;蜕壳高峰前 10 天在饲料中按剂量添加蜕壳素和实用复合维生素;注意环境安静,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减少相互残杀疫预防、综合预防的观念,尽量少用药河蟹发病不易发现,一旦发现,蟹病已较为严重,故预防更为重要。
蜕壳是河蟹生命比较脆弱阶段,身体损耗大、抗病能力降低,易受病害侵袭;药物防治难度大,易扩散,损失惨重,要树立“有病早治”的观念专利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