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仗的种类介绍.docx
28页对仗的种类介绍第一篇:对仗的种类介绍 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格各异《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费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毛泽东《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
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感春》)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钱钟书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戴复古《月夜舟中》) 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韩琮《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之一) 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一类是对韵书,就是前面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在《近体诗的押韵》一章中介绍了《笠翁对韵》一东韵的一段对偶歌诀,下面再介绍《声律启蒙》中典故较多的六鱼韵三段对偶歌诀 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戈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绵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复高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这三段歌诀中有从《史记》、《汉书》、《晋书》、《说苑》、《天台山赋》以及传说中引出的典故23个翻翻这类对书,看看解释,查查原著,可能是蛮有味儿的 下面再介绍《词林典腋》地理门中的"春山"、"秋山"条目,(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 春山:送青/横翠 青帐/画屏 石横/林密 花香/泉韵 歌莺/戏蝶 绣岭/烟溪 红点杜鹃/白分蝴蝶 白云四面/绿柳前头 千峰雷雨/百和花香 秋山:白云/黄叶 清高/碧瘦 朝爽/夕佳 断壁/疏林 云霞现/风月清 崖枫老/路菊香 螺黛浅/画图宽 竹兼露密/藤与风长 削成青玉/截断碧云 上海书店出版社82年影印出版的清.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附有《诗腋》和《词林典腋》,可惜字太小,编排不醒目,没有标点符号,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加以编排、标点、解释,重新出版,也可以作为学旧体诗的工具书 旧时学对仗除读上述两类之外,还要应对----老师出上句,学生应下句童年跟一位老塾师学经,附带学诗他很重视应对据他说,应对如何,不仅考核你对仗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你的志向、品德等等我的家乡---江苏南通---清末出了个状元---张謇(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创办人之一)。
幼时学诗,老师出的上句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消息传出,乡里都夸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倾家供其念书我的那位老师,这故事不知讲过多少次他给我讲的经,讲的诗,几乎都忘光了,这故事还记得旧时之所以对学童强调学对仗,还与八股文有关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钱钟书《谈艺录》32页)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跟上一联相比,这一联工整的程度更宽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对半不对;又因其上下两句中一些字虽不合对偶的条件,但是意思是对称的,所以又叫"意对"。
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见用半对半不对的,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这类宽对也有人用于颔联的如杜甫《月夜》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又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颔联: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前人律诗颈联大多较为工整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散行)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宽对)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散行) 工对在修辞美、和文字整齐美上有其优长,但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形式服从内容,作诗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损害内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达意、深化意境的前题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宽对虽然其工整严谨不如前者,但咏物抒情较前者方便,而且若对得好,别有风致王力"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底。
"这是就总体而言的但宋代苏轼、陆游等诗人的许多律诗,诗风雄浑豪迈,想象丰富,善用比喻,艺术水平很高这和他们善用对仗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陆游,沈德潜说他:"七言律队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诗话晬语》)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其评价更高:"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谈艺录》118页)钱先生对苏轼的评价也很高:"唐人衰枫之语,一入东坡笔下,便尔旖旎缠绵,真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者也"(同上121页)苏、陆作品中的对仗,在深化意境的前提下,该工则工,该宽则宽前面介绍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一例,"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由于用生动的比喻,阐发了人生哲理,语言自然流畅,因而万口传诵,还被浓缩为"雪泥鸿爪"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广泛运用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明花暗又一村"是一联对偶极工的"就句对"(后面介绍对仗类型时还要说明"就句对"亦是工对),状景委婉明丽,同时由于其中蕴含着人生哲理,人们不论干事业、做学问,都会遇到类似的境界,因而常被人引用,至今传诵不衰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