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五 全球气候变暖.docx
4页专题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变暖的原因1. 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 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 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 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7. 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 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9. 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全球变暖的影响: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温室效应的预防对策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八、鼓励使用太阳能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九、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厄尔尼诺现象1. 原因:(1)太平洋赤道信风减弱2)地球自转速度减慢3)海底火山爆发或地震2. 表现:南美洲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海水异常增温并东流到南美洲西岸的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3. 规律:厄尔尼诺现象大概每隔3年至7年出现一次,活动期通常持续一年以上,期间还间隔出现拉尼娜现象4. 影响:(1)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扰乱洋流模式及大气环流,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强南太平洋东部及沿岸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太平洋西部变得干旱少雨,非洲沙哈拉沙漠异常干旱2)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暖流西流的过程中与日本暖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使北部海域气温上升,北半球气温升高3)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4)特大风暴潮灾5)全球性瘟疫流行厄尔尼诺现象绕路啊了全球原有的气候模式,诱发一些天灾,导致了某种生物的迁徙,从而诱发某些流行性瘟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6)连带经济损失、生命财产损失拉尼娜现象1.与厄尔尼诺相对的便是拉尼娜现象2. 原因:南太平洋的东南信风使得大量暖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后,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又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拉尼娜现象3.规律: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第二年4.影响:(1)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2)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日本暖流加强3)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增多4)西太平洋海域生成台风数增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导致冬季黄、渤海的海冰冰情加重5)墨西哥湾暖流减弱,加剧欧、亚、北美洲冬季的极端严寒气候产生和亚洲沙尘暴的侵袭6)导致秘鲁沿岸异常干燥,索马里沿岸暴雨成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