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物理 实验复习题完整版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通用).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27423476
  • 上传时间:2020-04-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2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一上学期期末实验复习题 命题 孙国武1.用打点器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1)打点计时器有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和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 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其工作电压为 ,电磁打点计时器其工作电压为 如果电源的频率是50Hz,则它每隔 s打一次点电磁打点计时器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 ,再把套在轴上的 压在纸带的上面2)在拉动纸带和合上电源开关两个操作中,应当先进行的操作是( )A、拉动纸带和合上开关同时进行 B、拉动纸带 C、合上开关 D、进行哪个操作都可以(3)在实验桌上有以下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低压直流电源、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小车、纸带、复写纸片、导线若干在所给器材中,多余的器材有 ,还需要的器材有 、 图7(4)某同学得到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如图7,纸带上的A、B、C、D、E、F是计数点(每5个连续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时点未在图上画出)打点计时器是接在频率为50 Hz的低压交流电源上,根据纸带上的数据可以判断:小车作 运动,小车的加速度a=____m/s2,小车在B点时的速度υB= m/s。

      2.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纸带做 运动(选填“匀加速”或“匀减速”),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3、如图为接在50Hz的低压交流电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所示的是每打5个点所取的计数点,但第3个计数点没有画出,由图数据可求得:(1)该物体的加速度为 m/s22)第3个计数点与第2个计数点间的距离 m3)打第3个计数点时该物体的速度为 m/s4.在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 (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图示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A、B、C、D为四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 s.经测量知道AB=2.20cm,BC=3.80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物体的速度等于 m/s,物体的加速度等于 m/s2. OABCD5.某同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在不同拉力下的A、B、C、D、……等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并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将每条纸带上的计数点都记为0、1、2、3、4、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段纸带,分别是从三条不同纸带上撕下的.在甲、乙、丙三段纸带中,属于纸带A的是 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 012343.00cm6.11cm9.22cmA甲443312.33cm16.44cm乙丙(第5题图)6.有位同学利用DIS实验测小车的加速度:他做了一个U字型遮光板,遮光板a、b的宽度为5mm,两遮光板间的透光部分距离c为10cm,如图所示,将此遮光板安装在小车上,实验时测得遮光时间是:第一次为0.100s,第二次0.050s,,则小车的加速度约为 ,要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 )挡板a、b的宽度7.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下图所示的装置. (1)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改变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a-图象O0.60.50.40.30.20.10.100.200.300.400.500.60a/ms-2F/ND.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2)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F/N0.200.300.400.500.60a/ms-20.100.200.280.400.52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上作出a-F图象.②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为了平衡摩擦力,需要在长木板的下面垫一木块(木块垫在没有滑轮的一端),反复移动木块的位置,直到测出小车所拖纸带上的各个相邻记数点之间的距离都________为止.这时小车在斜面上所做的是________运动,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恰好与小车的________平衡.(4).某两个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图中A为小车,B为带滑轮的长木板,C为水平桌面),分别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间的关系》实验中,各自得到的图象如图中甲和乙所示,则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甲是 ,乙是 .(5).某同学在做“当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1)请使用a-1/m图象来处理这些数据,并说明为什么不用a-m图象来处理数据。

      2)根据作出的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车的加速度与它的 . 8.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底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 弹性限度(弹簧形变量) m 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3)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F—x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______,图线不过图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9.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做实验: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绳套,通过细绳套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测力计F1和F2的示数. (2)在白纸上根据Fl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它们的合力的大小F合。

      (3)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测力计拉力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均有错误或疏漏,请指出它们错在哪里: 在(1)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2)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3)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 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D. 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算出合力大小abOP11.①(如图所示,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实验中,两弹簧秤现在的夹角为90,使b弹簧秤从图示位置开始沿箭头方向缓慢转动,在这过程中,保持O点的位置和a弹簧秤的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关于a、b两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a示数增大,b示数减小 B.a示数减小,b示数增大C.a示数减小,b示数先增大后减小D.a示数减小,b示数先减小后增大F1FF′F2②(4分)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示,如图所示,图上标出了F1、F2、F、F′四个力,其中_______(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秤直接测得的;若F与F′的______和_______都基本相同,说明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得到了验证。

      12. 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A、B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位于O处,如图14所示,此时,,现在保持A读数不变,减小角,要使结点仍在O处,可采用的办法是( )A. 增大B的读数,同时减小角 B. 增大B的读数,同时增大角C. 减小B的读数,同时减小角 D. 减小B的读数,同时增大角13.某同学在做测定“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下图甲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下图乙所示.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案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取g=10 m/s2),并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5配重(个数)01234弹簧测力计计数/N0.501.001.501.802.50测木块重/N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