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docx
3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 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篇一 王阳明《传习录》精彩句子 王阳明《传习录》警句名言 1、《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高大阳明先生认为“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 3、至精至一 4、深爱做根 5、温凊定省:《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6、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7、学问思辨(笃):《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知行本体,不被私欲(意)隔断 9、知是行的方法,行驶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驶知之成 10、精一博约:精一,意为精纯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王守仁所谓“精一”,从本体论看,指心与理一的“心即理”(“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从工夫论看,指“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陆九渊之所以在王守仁看来“有粗处”,就是由于他未能彻底贯彻上述“精一”之旨。
就上引王守仁的批评来看,他说“象山见得未精一处”,貌似仅指陆九渊在工夫论上仍沿袭“自来儒者”(鲜明指伊朱一系)的“致知格物”,因而有违于“知行合一”博约:广博地求取学问,同时恪守礼法语出《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弗,不;畔,通叛;矣,了 11、知行合一三境界:困知勉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学知利行(居心、养性、事天);生知安行(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事天立命:“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2、仁民爱物 13、不诚无物:语出《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万物存在的前提和规律,没有诚就不存在万物 14、从心留意,从物着手 15、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16、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17、知致那么意诚 18、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博文约礼,惟精惟一 19、只是一物 20、作止语默 21、删经明道 22、敦本尚实,返朴还淳 23、虚文胜那么实行衰。
24、务去其文,以求其实 25、笔其旧,削其繁 26、文盛实衰 27、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 28、因时致治,与时俱进 29、淳庞简朴 30、其治不同,其道那么一 3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32、资畅和平,涵泳德性 33、移风易俗 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篇二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1、【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那么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那么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精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领会”星爷有悟性 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诚恳此心诚恳,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诚恳工夫如此那么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成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成;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成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结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 9、【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领略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法则在。
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11、【佛以出离生死迷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迷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截,然非入道正路 12、【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外形大致,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眷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13、【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简朴,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篇三 传习录 字帖 [解释] ①“生知安行”:是阳明先生对“心本论”的自 我使释 ②穷通天寿:指困苦、通达、短命、长寿这 里指环境的好坏与生 命的长短{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 [译文] ’徐爱问 呢?” 尽心知性’怎能说是‘生知安行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 尽心 也就是尽性中庸)上面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 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居心’就是没有尽心。
‘知 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 的‘知’,是自己理应做 的,是天人合一 ‘事天’犹如子侍父、臣事君一 样,务必毕恭毕敬地侍奉方可无闪失此时,还是 (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25页 传习录中的人生哲理篇四 《传习录》概要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阳明先生看法“心即理”,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是天,言心那么天地万物皆举之矣”但不同于佛家所谓“万法从缘起,一切唯心造”,阳明反复强调学者要在事上磨炼心性,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后世学者把“心即理”当作一命题看,一般只留神到前一句“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而疏忽了后一句“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如徐曰仁所言:“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佛家提出“一切唯心造”,用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现象世界的迁流不息但如不擅长领会,往往却把心看作孤悬一物,反而又著相了,表现在功夫论上那么“是内而非外”,“只去悬空想个本体”,尽绝人伦物理。
阳明曰“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以“知”为心之本体,契合《中庸》所谓“合外内之道也” 阳明看法“知行合一”,“知之诚恳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成离”要真正领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须留神阳明提出“知行的本体”的真正涵义常人说“合一”,必然先是“二”或“多”,然后才可以说“合一”如阳明所言,“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所以,虽反复谈论“知行合一”,但“知与行清晰是两件”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而226条却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展毕竟;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展毕竟”阳明在此条貌似割裂知行,看法先知而后行其实若“知得宗旨”,就会明白这是交养互发、知行并进,“如此方是精一功夫”刘蕺山曰:“此是先生渐教,顿不废渐”,错会了宗旨 所谓“知得宗旨”,即是要明白“知行的本体”,“知”与“行”不是从外面去“合”,唯有在自性中才是“不贰”但“其为物不贰”,那么“其生物不测”,正如“道”作为“一”通过阴阳两端而得以呈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知行的本体”也是通过“知”、“行”而有仁民爱物之“用”。
知行合一”与“色不异同,空不异色”不同,虽知行合一,但还有一个“知”与“行”,只不过是从“知行的本体”说“知”与“行”否那么,就是“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知孝” “知弟”之“知”,如《中庸》“成物,知也”,“知”其实是“行”率性 之谓道”,“性”即明德,属“知”,“道”是己欲达而达人,属“行”道也者,不成须臾离(性)也”,“行有不慊于心,那么馁矣”,既然道不离性、行慊于心,“行”即是“知”知行合一”本是“生知安行”的境界,但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并不是立说太高,应结合《传习录》65条、226条来领会阳明的一片良苦精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致良知学说直承孟子“性善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此外,“良知”与《中庸》“成物,知也”以及《系辞》“乾以易知”“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之“知”也是一脉相承如阳明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此后出,真是与物无对”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心性修养之本在于“知”,圣人生知安行,庶民困知勉行阳明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儒家心性修养功夫诚恳笃实,如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不说“生(性)而知之”,只说“学而知之”下学而上达”之“学”即是格物穷理但子贡以及后世儒家学者却“务外遗内,博而寡要”,逐步滑向另一极端,往往做“义袭而取”的功夫,以至于把“学”当作博闻强记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其立言的宗旨是为学问之道立一个大本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之“反”是“学”,“反”是返于自性,终条理也;扩展四端之心也是“学”,扩展是从心体起“用”,始条理也尽精微与致宏大,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只是立说的角度不同而已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同样,阳明说“心即理”,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来解《大学》“格物致知”,如《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