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教育教学论文.doc
2页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_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对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三个原则,即从“历史”看中国,从“世界”看中国,从“第三只眼”看中国,旨在拓宽历史层面,使学生把握历史规律,用新的眼光理性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而用此原则看待晚清中朝藩属关系的发展,会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世界意识,藩属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6年始在高校增设的“两课”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内在规律与初高中的历史教育不同的是,此一课程的开设,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形成一种正确的思想价值倾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纵观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命运与世界形势息息相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序论》一文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分为三个时期,“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性及“纲要”课这一独特的教育功能,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形成完善而正确的世界意识而所谓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是指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正确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意识,从世界的大视角来关注国家的命运,从国家的演进历程来洞悉国家的发展脉络既从世界看中国,也从中国看世界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这种意识,笔者以讲述近代中朝藩属关系的发展为例 近代清王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在清朝皇帝的眼中,朝鲜虽列在外藩,但“世笃恭顺,虔修职贡”[1],因此“竟与世臣无异”[2]但1895年4月,一纸《马关条约》,则使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3]在教学中,每讲于此,学生必义愤填膺,认为这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又一体现我们理解学生这一出于民族荣誉感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事件放在世界的角度去分析,放在中国大的环境背景中去揣度,就会对此有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要从“历史”看中国中朝之间虽有宛若君臣、父子的藩属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非常松散的,完全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认,属国只需要认可清廷的上国地位,而对于属国的行政、外交、司法等内政,清廷通常不加干预,也可以说清廷与属国只是在道德礼节外壳下的尊崇关系。
这种松散关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藩属体制的不稳定性所以,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入侵中国大多会选择这些属国作为其跳板也正是源于这种关系,中国的士大夫面对属国时,大多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形成一种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清廷是“抚御万邦”的使者甚至片面地认为属国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清朝的给予所以当属国遭遇冲击、侵扰时,士大夫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失望、恐惧至此,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1875年,日本炮击朝鲜江华岛时,清廷对此的反应却是不予干涉试想,自认掌握着朝贡关系支配权的一方又何惧这种关系的破灭呢!此外,向中国朝贡的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取消一些国家与中国的朝贡关系,符合清朝的制度所以,甲午战争,中国失去朝鲜,对国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面子”的丢失从这个视角看待晚清中朝之间的关系,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懑,但似乎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苛责清王朝其实,几千年的处置之道,又怎能立即抛弃呢!所以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应首先使学生明确要在“历史”中看历史正如日本学者野村浩一所说:“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来说,对另一个国家、国民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只能停留在自己所能认识、理解的范围之中[4] 其次,要从“世界”看中国。
自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拉开序幕始,弹指一挥间,西方探险家们不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而且世界五大洲相对独立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从此,东方人不再仅仅属于东方,西方人也不再仅仅拥有西方所以,晚清的中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交织于一体然而,正当殖民主义的风浪撞击着世界每一块恬静的土地之时,大清王朝依历史发展的惯性,仍然力图发挥昔日的主角地位,但无奈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当清朝的士大夫们捻须、踱步、捧着属国的臣服章文自诩之时,近代西方的外交法则业已形成此后,资本主义国家“趋利逐益”的价值取向与大清王朝“以德怀柔远人”的处事原则在实际的外交运作中不断的碰撞并发生冲突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判断孰是孰非的问题,因为双方始终站在各自的立场,以不同的价值取向,外交原则判断是非我们也只能说,落于时势的陈迹终将被历史潮流所消除从晚清中朝之间的藩属关系来看,面对日本不断向朝鲜渗透,清政府由最初的“不予理睬”到“以夷制夷”,再到“积极过问朝鲜内政外交”,这一系列举措,可以判定清朝对朝鲜政策调整的方向,即为借鉴国际关系法的某些条例加快中国与朝鲜属邦的融合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清朝的做法正逐渐偏离藩属体系的轨道。
以“礼”、“德”维系的藩属关系在自觉不自觉中有了“条约体系”的痕迹,清廷于无形中丧失了藩属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马关条约》中宣布朝鲜独立,认为是清朝无能的体现实际我们能够感受到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内心的纠结与不舍 最后,要从“第三只眼”看中国比讴歌和谴责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晚清中朝藩属关系的解体过程中,国人虽经历了内心痛苦的挣扎,体味了不舍的放弃,但是当我们放下感性的冲动,平静地回望这段历史,会发现这种变革带给中国的是外交近代化不可扭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外交进入国际社会,虽是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迫使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开始的,但也正是这种危亡之境,催生了中华民族的近代民族觉醒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从南北洋通商大臣到交涉使司,晚清外交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权力分散到外交权统一集中于中央的过程,中国外交大体走上正常轨道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开始抛弃“天朝上国”的虚梦,终于承认西方列强是平等的与国,并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国家间的关系晚清的中国政府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开始与国际社会接轨 从“历史”看中国,会使我们体味先人的困顿;从“世界”看中国,会使我们理解现实的力量;从“第三只眼”看中国,会使我们感受理性的光芒。
注释: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2]《清高宗实录》卷1312,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715页 [3]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4页 [4]【日】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