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平果铝土矿实习报告.pdf
3页一区域地质简介太平矿区沉积型铝土矿位于广西南宁市西北126 公里处,属平果县太平镇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70 21' 00' ‘一 1070 39' 06“ ,北纬 230 18' 30“-230 38矿区内有公路到达平果县城, 交通方便 (图 1-1 )平果县城有324 国道 (滇桂公路 )、南昆铁路及南昆高速公路通过,西至百色121km,东至南宁129km;矿区内各村庄均有简易公路相通;此外,右江流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总部所在地至南宁段二矿区地质概要1 矿区出露地层及其岩性特征与区域地层相同,由新至老描述如下: 第四系 (QP):一般为黄褐色或褐红色粘土及堆积型铝土矿,厚0-22mo 三叠系下统北泅组(T, b ):顶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含隧石团块或条带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浅灰色中厚一厚层、粉一细晶白云岩夹薄层微晶灰岩和二层凝灰岩;下部为灰色中厚一厚层鲡粒灰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产沃氏螺化石厚498-541mo 三叠系下统罗楼组(TI O):上段为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灰岩,或叶片状泥质灰岩及蠕虫状、扁豆状灰岩;下段为灰色叶片状含泥微晶灰岩夹中厚一薄层泥质灰岩、钙质页岩、页岩或泥岩,底部夹数层白云质灰岩,产格氏克氏蛤化石,厚约177m, 该层在矿区内由SE往 NW 有泥质成分增多的趋势。
二叠系上统合山组(PZh ):上段为灰、浅灰色巨厚层鲡粒灰岩,中厚层疤痕灰岩,深灰色薄层微晶灰岩 ;下段为灰色花斑状细晶白云岩、灰黑色含隧石结核生物屑灰岩,产南京蜓、梁山珊瑚、古纺锤蜓、拉贝尔蜓等化石底部为铝土矿层、炭质页岩夹煤层,厚 105--160m该层为铝土矿含矿岩层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Im):浅灰一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部分地段底部夹一厚层状白云岩产新希瓦格蜓、费伯克蜓群体珊瑚等化石厚200-350mo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 ,q):灰、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或厚层粉一微晶灰岩,局部夹泥质条带,中、上部夹中一厚层白云岩或白云质结核产喀劳得米斯蜓、卵形米斯蜓等化石厚 200-700m. 2 矿区构造矿区位于兴宁复式背斜与那豆背斜之间的太平向斜,向斜轴向平行于兴宁复式背斜与那豆背斜,呈 NW-SE向展布本次研究区段位于太平向斜NE 翼的新好一带1) 、褶皱矿区处于太平向斜NE翼单斜构造中的一小段,该区岩层倾向210“-2350,倾角20“-410,剖面上局部地层有揉皱现象2)、断裂矿区内发育有走向NE和 NW 两组断裂NE组:为张性断裂,陡倾角,不太发育,规模不大,断距20-70m,对矿体的连续性造成一定的破坏。
NW 组:一般不出露地表,在人工揭露或剖面上有显现其发育情况有两种:一种为层间滑动,另一种为倾向NE,倾角 60“左右的正断层,断距一般6-20m该组断层也对矿体的连续性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但不太发育,对矿层的影响不大3 岩浆岩 总体来说,矿区岩浆岩活动较弱,除了在中三叠世果化组地层底部有凝灰岩外,通过本次工作,在下三叠世北泅组地层中也发现了两层凝灰岩,沿北泅组上部白云岩层间产出,其中 :上层距北泅组地层顶部80m,厚 1.3m,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定向构造,含褐铁矿较多(约为 8%);下层位于上层凝灰岩以下约80m 处,延伸 3.6km 以上,厚6-7m,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变余火山泥球结构、变余显微嵌晶结构,定向构造,含褐铁矿比上层略少(约 2-3%)在那卷一带第四系地层中局部夹少量豆粒状褐铁矿(含量有时可达300kg/m3) ,估计是以上两层凝灰岩风化产物三矿体地质特征1 矿体特征(1)矿体规模分布于那豆背斜与兴宁背斜之间的太平向斜内的沉积型铝土矿床,含矿岩系分布长度 20-30km, 宽度 2-8km, 面积约 200kmZ, 以含矿岩系内的铝土矿体连续推测,铝土矿石远景资源量约为15966 万吨。
分布于那豆背斜与果化向斜之间的向斜内沉积型铝土矿床,含矿岩系分布长度20-30km,宽度 3-6km,面积约150kmz,以含矿岩系内的铝土矿体连续推测,铝土矿石远景资源量约为11000 万吨2)矿体特征矿体大多裸露于地表,部分地段需要槽(井)探工程揭露矿体呈条带状、NW- SE向展布,出露宽度一般为2m-10m,比较连续,局部地段被第四系覆盖矿体露头两侧主要为第四系地层,局部地段可见顶、底板地层矿体在平面上呈条带状、不规则长条状等,剖面上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倾向随其所处位置而异,倾角一般35“左右矿体规模大小不一,走向延伸200^-2300m, 倾向延伸100-800M ,厚度 0.75-5.10m,平均 2.46m. 本次工作共圈定8 个沉积型铝土矿(块)体,详细特征见表3-1矿体规模均属于中小型, 其中 333-1, 333-7 和 333-8 等 3 个矿一块为中型,其矿石资源量占普查区内总矿石资源量的90.33%,其余矿块为小型8 个沉积型铝土矿(块)体中, 矿石资源量大于 loo x 1 了吨的矿块5 个,它们的矿石资源量占研究区总资源量的97.81最大的矿块为 333-1 号矿块,矿体长1600m,宽 100-800m,矿体平均厚度2.41 m,矿石资源量 664.488O X 104吨 ;最小的矿块为333-3 号矿块,矿体长 200m, 宽 65一 1 OOm,矿体平均厚度0.75m,矿石资源量4.5503 X 104 吨。
3)矿体分布在平果铝土矿田内,按成因类型可将铝土矿分为沉积型铝土矿床、堆积型铝土矿床和残积型铝土矿床三大类,沉积型铝土矿床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平面上,堆积型铝土矿分布在矿区那豆背斜、兴宁复式背斜等背斜地段,而沉积型铝土矿则分布在太平向斜、果化向斜地段,总体呈NW^-SE展布2 矿石特征铝土矿主要成分为一水硬铝石、三水硬铝石、胶铝矿;硅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水云母;铁矿物有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还有少量锆石、白钛石等PG-W-5 含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灰白色,泥晶结构,块状构造,生物碎屑呈点状附着在岩 石表,主要含白云岩,灰岩白云岩,白色,隐晶结构,硬度小,性脆,遇酸不起泡含量 30%灰岩,灰黑色,泥晶结构,主要是方解石,遇酸剧烈起泡,含量50% PG-K-4 鲕状铝土矿石:黑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矿石中约有近70% 的粒屑,粒屑类型有砂屑、鲡粒,还有少量粉屑、砾屑、豆粒,它们多呈近椭球状、不规则拉长状,其中少部分粒屑中有少量细小的粒屑分布,粒屑大小0.02 ^-6mm 不等,较均匀、 较定向的分布于矿石中粒屑及其间的填隙物主要由他形粒状的水铝石和少量隐晶状、 微纹状、 细小粒状的不透明矿物,隐晶质尘状的泥质、胶铝矿不均匀的混杂组成,其中水铝石的粒度多在0.004w-0.03mm之间,也有少量水铝石因重结晶而粒度粗大一些。
总体来看,填隙物中的不透明矿物、胶铝矿、泥质要富集一些PG-W-1 灰岩:灰黑色,泥晶结构,块状构造,表面见两条节理,含铝质灰岩偏黑,主要含方解石方解石,白色,隐晶结构,土状光泽,硬度三,含量80% PG-W-4紫红色粘土:土黄色,泥质结构,快状构造,富含3 价氧化铁显黄色PG-E-3 黄褐色砂质粘土:黄褐色,砂状结构,快状构造,含有褐铁矿显黄褐色PG-K-1黄铁矿一水铝石铝土矿矿石:隐晶质结构, 块状构造, 铝土矿包裹于赤铁矿里,赤铁矿表面含有高岭土,主要含赤铁矿,铝土矿赤铁矿,呈红褐色, 条痕 为樱红色, 金属 至 半金属光泽 ,摩斯硬度5.5~6.5 ,比重 重,含量30% 铝土矿,灰黑色,隐晶质,玻璃光泽,硬度 3 左右,比重轻,含量40%PG-W-2 煤层 :黑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煤四成矿浅析1 成矿条件地层的出露特点,如侏罗系、白变系地层缺失可确认区域发生了稳定的沉积间断,其间断时间达几百万至一千万年,说明平果铝在二叠纪形成后经历了长期的陆相表生地质过程,东吴的造陆运动在本区形成了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的地貌格局工作区处于大新平原区域陆相表生地质过程是铝土矿形成的基本因素。
区内褶皱特征、岩石变形特征以及未发生明显变质的特征均显示区内构造及造陆作用的“温和”特点,正是这种稳定和持续的构造背景控制了区域地貌演化,保证了该区完整地貌演化过程的经历,包括准平原化阶段的演化稳定而又持续的沉积间断及地貌演化是持续风化作用存在的保证下伏茅口组灰岩的高孔隙及易溶性,有利于盐基矿物的分解及K, Na, Ca离子的迁移,形成铝铁的相对滞留,在茅口组灰岩顶部风化壳内形成广泛分布的钙土型铝土矿层,显然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是铝质物富集的基础2 成矿类型及成矿演化铝上矿成因类型为滨海相沉积型铝土矿,其成矿过程为:桂西北晚二叠世初期,由于东吴运动的影响,除田林、丹池、大明山等三个北西向海盆连续沉积了硅质岩和少量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沉积层外,桂西广大地区曾一度隆起成陆,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下二叠统茅口组在强烈的岩溶发育过程中,易溶的钙质浸出,难溶的铝质相对富集残存,这种富含铝质的溶蚀堆积层在晚二叠世初期海浸过程中成了铝土矿形成的重要物质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