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均来自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生产关系的.docx
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编 号:20030905-04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厅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内蒙古科技厅政策法规体制改革处2004年5月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各个成功区域的实践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些区域之中,都有一个层次清晰、网络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在支撑着区域内创新创业的发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互动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由某个特定区域内参与新技术发展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等组成,形式上为一个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强调网络内各个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作用1.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从3个方面认识和分析,即: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
—— 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各类创新主体,如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等;—— 功能要素包括创新主体的各类行为功能,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 环境要素指适宜区域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体制、政策或法制调控、投资等保障条件1.2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执行区域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依靠区域创新资源 —— 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 —— 持续进行自主创新或引进创新,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活动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主体行为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是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链的源头,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准备和技术储备 重点实验室相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部门所有制造成的封闭和割据,体现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合作科研体,更宜于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和多学科人才的专业互补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加强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转化周期;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已有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为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专业化标准建设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支撑。
科技条件平台以面向企业创新为主,以开放和低成本为特点,以共享为核心,由区域内大型科学分析测试设备、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及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及专业化队伍组成的,通过共享和市场机制,围绕创新主体,可持续地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高效利用的支撑体系 虚拟研发组织相对于传统研发组织,虚拟研发组织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可跨行业跨地域引入外部资源,围绕特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现代化网络和通讯工具,实现区域创新体系的远程交互作业 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体现相对产业规模优势和技术集成特征的创新载体,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实施特殊的区域(园区、片)发展战略,实现局部示范的扩散效应中介服务机构衔接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也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间接参与者,主要形式有生产力促进、信息咨询评估、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及扩散、技术争议仲裁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扩散中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区域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不断改善适宜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间接参与和影响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及相关行为,协调各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形成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互补。
1.3 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架构与目标实现机理 区域创新体系各主体及其行为形成一个互动架构:企业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在架构中起核心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创新规划向创新主体提供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政策和条件环境;高校、科研机构产生的创新成果通过中介机构的技术服务实现向企业创新实践的转移;通过创新过程调控实现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 在这个架构中,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各个组成要素(企业是最主要要素)通过体制创新,能够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而在产学研合作组织(包括企业)的主导作用下,实施有效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对创新过程的调控,保证了创新方向的正确性和创新过程的稳定性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作用机理是:首先,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形成区域创新合力,保证区域内经济增长质量;其次,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培育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而促进区域内的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和新增长点的形成;再次,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区域内的自主核心竞争力,并直接影响到区域内新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第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特征有利于区域内按照“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配置技术组合、项目组合和产业组合,从而体现区域内特色资源、稀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1.4 区域创新体系与集成创新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创新对此,我们的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在加强原始性创新、引进创新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注重集成创新,即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集成这样,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意义会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集成创新过程也就成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协同序化过程 上所述及的集成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些创新要素的融合,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资源、能力、观念等,属于集成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集成创新的表象和形式,即创新实体的自身运动,如创新组织构架的演进、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融合、企业间各种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等 集成创新对区域创新体系而言,一方面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导,以计划或项目的形式,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集成,重点解决一大批共性和关键(组合)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打破组织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产学研合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形成地理意义上的集成创新—— 以区域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广东省的专业镇创新体系,又称“榕树效应”),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这种产业成长模式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这个集群内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内蒙古已出现了诸如包头市的稀土、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鲜奶及其深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产业、巴盟河套地区的小麦深加工系列产品、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山野果品等产业集群趋势2 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2.1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创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域”,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科技发展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的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2 区域创新体系是2003年我国科技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对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要求和解决区域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性要求的最佳结合点,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推进。
全国已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2003年4月,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各地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把促进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放在突出位置,确定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目标 2003年10月,科技部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交流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路和建设经验,确定了将支持跨区域合作作为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点,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创新体系被优先选入国家试点 2004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决定》由深圳市科技局、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信息办、高新办等部门联合起草,并书面征求了法制局、国税局、工商局等11个局办的意见,前后12次易稿,内容有多项重大突破该文件是全国首个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策至目前,很多省市自治区正在组织力量筹备、起草和制定同类政策并积极酝酿出台。
2.3 周边环境催生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2003年10月,大华北地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提出了“以京津为核心、冀辽鲁为两翼、晋蒙为腹地”的环渤海区域创新体系构架该区域以京津两个特大增长极为节点,汇聚了辽宁沈大、山东齐鲁、河北环京津高新(产业)带强大的经济技术功能,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将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纽带关系与周边地区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互动,推动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2004年3月,东北3省正式签署“联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协议”东北3省共建1个集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和环境于一体,各创新主体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高效运行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东北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4 内部因素孕育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 “十五”末,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将担负着新的科研组织体系的承接任务 今后5~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区域创新体系将培育一大批创新载体,集成和完善宏观管理、创新网络、中介服务3大子系统,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协调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使创新主体的各要素实现多元互动。
“十一五”期间,区域创新体系将成为内蒙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若干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体系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及其核心区段呼包(京)高新带,在空间布局上通过地处中关村科技园的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的楔入,极可能成为环渤海地区密集的高新技术向西部腹地辐射的首选区域;正在规划建设的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关中高新带,从地理位置上构成了中国三北地区的大经济圈在这一战略高度上认识和领悟,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凸显出独特的区位优势3 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有基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内蒙古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实践,在体系构架上取得一定进展,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3.1 区域创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