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哥窑及各朝代仿品特征..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4468798
  • 上传时间:2019-1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4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哥窑及各朝代仿品特征【阿姐阿妹】:宋哥窑真品珍稀与历朝“古仿古”区别在胎釉型态的宋韵和金丝铁线裂纹的缝隙间距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但宋代的哥窑又不尽相同,以后各个时期仿制的哥窑,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1、黑胎宋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2、宋龙泉哥窑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3、非黑胎宋哥窑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4、元哥窑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

      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5、明初仿哥窑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6、明永乐仿哥窑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

      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7、宣德仿哥窑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8、正统至天顺年间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9、明成化仿哥窑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10、明嘉靖仿哥窑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

      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11、明万历仿哥窑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12、明代民窑仿哥窑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

      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13、康熙仿哥窑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14、雍正仿哥窑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

      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15、乾隆仿哥窑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16、嘉庆仿哥窑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17、道光仿哥窑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

      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18、咸丰仿哥窑咸丰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20、民国仿哥窑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

      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金丝铁线——宋代哥窑瓷器2014年07月08日 10:00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作者: 耿宝昌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图一:故宫博物院藏宋哥窑八方碗   传世的 “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储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吉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为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 “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