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研究.pdf
26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第 179-204 頁 2006 年 12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胡志佳* 摘 要 本文由司馬昱生活的五十四年中,來觀察探討自東晉初期元、明之後帝位更 迭的背景,並凸顯琅邪、會稽二封王在東晉皇權政治中地位的消長;以及從司馬 昱的佈局與作為,分析孝武帝即位的背景 三十八年遠離政治中心的爭鬥,司馬昱得到另一種的發展,亦即有別於其他 司馬氏,走向玄學的發展,雖然在當時司馬昱被譽為第二流的玄學家,但在他提 倡下,東晉中期以前會稽地區玄學呈現豐饒的的發展也由於在會稽的長期經 營,結交了一批文人雅士,這些人與司馬昱不但在文學清談中酬酢,也在司馬昱 的政治發展中扮演謀士與實際執行者的角色 從簡文帝司馬昱的研究,不只可以瞭解其一生的發展與重要性,另外更可觀察東晉自元帝以後至孝武即位前東晉帝位繼承之爭的另一面向;另也提供吾人從 另一些角度,看待權臣與外戚操弄政權的手腕與結果 關鍵詞:關鍵詞:司馬昱、東晉、簡文帝、會稽 *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180壹、前言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一生歷經了幾個階段,首先在其出生至母親鄭貴妃過世之 前,父親司馬睿共生六子,分屬四位女人,司馬昱因母親之故,甚得司馬睿所親, 三歲時即受封為琅邪王。
但隨著司馬睿過世(318),母親也於咸和元年(326) 過世,司馬昱開始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眼中釘,從琅邪王改封會稽王,一待就是三 十八年 三十八年遠離政治爭鬥,司馬昱走向玄學,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以前玄學 呈現豐饒的發展在政治上,司馬昱歷經明、成、康、穆、哀與廢帝六位皇帝, 曾經被提名為皇帝候選人,但在政治鬥爭中失之交臂但也由於置身於帝位爭奪 之外,反而讓司馬昱的官位一路扶搖直上,沒有受到傷害在穆帝即位後,司馬 昱出任錄尚書六條事、撫軍大將軍,開始掌握政權,援引會稽人士以及玄學同好, 大量進入中央,對穆帝、廢帝時期對外戰爭或內政處理以及自己即位為皇帝後與 桓溫之間的抗衡,這些人都產生諸多影響 本文由司馬昱生活的五十四年中,來觀察探討自東晉初期元、明之後帝位更 迭的背景,並凸顯琅邪、會稽二封王,在東晉皇權政治中地位的消長;以及從司 馬昱的佈局與作為,來分析孝武帝即位的背景 從簡文帝司馬昱的研究,不只可以瞭解其一生的發展與重要性,另外更可觀 察東晉自元帝以後至孝武即位前帝位繼承之爭的另一面向;另也提供吾人從另一 些角度,看待權臣與外戚操弄政權的手腕與結果 過去以還並未見對司馬昱個人研究的論文發表,但環繞在周圍的相關研究不 少,如前所述,本研究中對司馬昱的探討集中在東晉帝位的繼承鬥爭、司馬昱一 支的發展、東晉世家大族對政治的牽動影響,以及東晉門閥士族對司馬皇室的控 制與影響。
有關於兩晉士族政治相關的學術研究,早期陳寅恪、何啟民、毛漢光、王伊 同已有顯著的研究成果近年則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一書,清楚剖析東晉 政治與門閥之間的關係;另外方北辰與王永平分別從政治與家風家學,探討六朝 江東世家大族的發展另外如王炎平、張國安、張學鋒等人,則從東晉不同家族 對政治的影響來談,可幫助吾人拼湊東晉門閥政治的全貌另外,筆者有系統地 完成兩晉司馬氏的研究,亦可提供吾人瞭解兩晉政權更迭與司馬氏發展的背景 另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著作尚有李瓊英、金仁義、易圖強等人對東晉外戚 與國婚的探討;另外,從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一書,對漢末至魏晉知識 份子心態上轉變的描述,對吾人掌握這段時期中士族型態改變過程有很大助益 此後,林登順、陳明、葛承雍等人再深入探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歷史文化功 能,這些文章都有助於吾人瞭解當時士族心態轉換的過程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181有關於司馬昱玄學上的發展,目前也未有專書出現,記載最多的是《世說新 語》 ,相關於東晉玄學發展的研究則不在少數,近年如洪修平、許抗生、趙書廉、 羅宗強等人皆有專著,提供吾人瞭解東晉時期玄學發展的面貌 而在日文研究成果方面,早期川勝義雄、越智重明、矢野主稅等人,對東晉 貴族制以及北來貴族與江東世族之間的衝突與合作都有所剖析,近年則以三石善 吉與金民壽等人,對東晉政治特質,以及從晉元帝司馬睿以及桓溫的幕僚來分析 士族政治之消長,各有特色。
貳、遷會稽王之前的發展 建興四年(316)十一月,匈奴人劉曜攻破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王朝已 名存實亡,僅賴散在各地的晉室皇族繼續推動著復興晉朝的工作,司馬睿也是其 中之一司馬睿建興五年(317)三月在建康稱晉王,改元建武建武二年(318) 三月,晉愍帝被殺的消息傳來,司馬睿以琅邪王正式稱帝另一個司馬王朝,正 式於江東拉開序幕1 司馬昱為司馬睿寵愛的鄭貴妃所生之子司馬睿為司馬懿的曾孫,父親為司 馬覲,是西晉皇族中較為疏遠的一支司馬睿共生有六男,虞皇后在司馬睿未即 位前,於永嘉三年(309)已過世,未生子長子司馬紹與司馬裒為宮人荀氏所 生司馬紹在司馬睿為晉王時,立為晉王太子司馬睿稱帝後,司馬紹立為皇太 子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司馬睿逝世,司馬紹即位為皇帝,是為明帝 司馬裒初出繼叔父司馬渾,司馬紹立為太子後,更封司馬裒為琅邪王以嗣恭王, 並改食會稽、宣城,邑五萬二千戶建武元年(317)逝世,子司馬安國嗣立, 未及年而死2石婕妤生司馬沖,王才人生司馬晞,鄭夫人生司馬煥以及簡文帝 司馬昱 如上所述,司馬睿的六個兒子分別由四個女人所生此四個女人中,最受司 馬睿寵愛的應是司馬煥與司馬昱的母親—河南縈陽鄭氏。
在這四個女人中,鄭氏 的身份地位也最高,3生皇太子司馬紹的荀氏僅是宮人,石婕妤、王才人僅是因1 有關司馬睿在江東初期的活動與琅邪王氏的互動, 參見參見陳寅恪,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收於《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頁 48-68;三石善吉,〈東晉の政治過 程のいくつかの特質〉,《史境》,26 期(1993 年 3 月),頁 68-91;金民壽,〈東晉政權の 成立過程—司馬睿(元帝)の府僚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史研究》,48 卷、2 期(1989 年 9 月),頁 96-104;劉雪楓,〈吳姓氏族與東晉早期政治〉,《遼寧大學學報》,6 期(1990 年 11 月),頁 14-17、25;以及陳明, 《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 (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4 年),頁 120-125 2 《晉書》,卷 64,〈元四王.司馬裒傳〉,頁 1725-1726 3 《晉書》,卷 32,〈后妃.簡文宣鄭太后傳〉,頁 979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182生有皇子而被記錄下來司馬睿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僅六年,但在這六年中,卻 因外在環境的逼迫與個人的喜好,將本家的繼承制度破壞。
4 經過永嘉之亂,司馬家族人士死之殆盡,司馬睿初建於江東,最重要的事之 一,是如何延續與再次擴大司馬氏家族之血胤與勢力為此,司馬睿在世期間, 先後將司馬裒與司馬煥過繼給自己早死的弟弟司馬渾,5另一子司馬沖過繼給司 馬越6司馬裒隨著年歲增長,表現越來越好,甚得司馬睿所喜愛,曾有一度想 立司馬裒為太子司馬睿曾對王導說:「立子以德不以年」,這造成支持司馬紹 的大臣相當不安王導以「世子(紹)、宣城(裒)俱有朗儁之目,故當以年」 之語,最後終於讓司馬睿冊立長子司馬紹為太子在司馬裒未能立為太子後,司 馬睿改封裒為琅邪王7司馬睿以此凸顯司馬裒在諸子之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由 於司馬睿對皇太子與司馬裒的態度,終將使得朝中出現太子派與琅邪王派之競 爭還好司馬裒死於這一年(建武元年 317)十月,這使得可能出現的帝位繼承 之爭,消弭無形8 隔年(太興元年 318)十二月,司馬睿以鄭夫人所生兩歲卻已病入膏肓的司 馬煥入繼琅邪王位如前所述,由於司馬睿立基江東是以琅邪王起家,司馬睿這 一支分封至琅邪王,是在其祖父司馬伷時代咸寧三年(277)武帝重新調整同 姓封王時,以東筦王司馬伷為琅邪王,此後於太康四年(283)傳給兒子司馬覲; 惠帝永熙元年(290)再傳至司馬睿。
由於司馬睿建立江東政權,即位為元帝, 琅邪王代表的是這一支大宗的地位,這也顯示能繼封為琅邪王者,代表其在家族 中地位的重要以當時司馬煥的地位與身體狀況,都不適合出繼這個具有象徵帝 王大宗的封國王位,司馬睿之封司馬煥為琅邪王,這是出於君王對寵妃的溺愛之 舉從史料中吾人未見有大臣以及其他諸房兄弟提出反對意見,但在司馬煥死 後,司馬睿為其大起陵園,耗費功役時,終於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琅邪國右常 侍會稽孫霄上書諫言,以「今琅邪之於天下,國之最大,若割損非禮之事,務遵 古典,上以彰聖朝簡易之至化,下以表萬世無窮之規則」9來制止司馬睿的行動,但司馬睿並未採納 司馬煥二歲而死,至司馬睿臨死前 (永昌元年 322) ,又再立司馬煥的弟弟, 年僅三歲的司馬昱為琅邪王,這裡突顯了鄭貴妃的勢力是相當龐大的司馬昱出4 參見胡志佳,《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六章〈司馬氏宗族婚姻網絡的擴展與變遷〉,頁 252-263 5 《晉書》,卷 64,〈元四王.司馬煥傳〉,頁 1729-1730 6 司馬睿對司馬越之裴妃有知遇之恩,是以東晉建立後,司馬睿以司馬沖嗣司馬越。
參見 《晉書》 ,卷 59,〈司馬越傳〉,頁 1626 7 司馬睿本嗣琅邪,即位為帝後,琅邪當絕,但為永續父祚,以最愛的兒子司馬裒接繼之 8 參見《晉書》,卷 6,〈明帝紀〉,頁 158-159、卷 64,〈琅邪孝王司馬裒傳〉,頁 1725 9 《晉書》,卷 64,〈元四王.司馬煥傳〉,頁 1729-1730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183封琅邪王一直到成帝咸和元年(326),司馬昱在母親鄭貴妃過世後,自請出徙 為會稽王 咸和元年司馬昱七歲,按常理而論,七歲之孩是否對自己的出嗣入繼有這麼 清楚的意識司馬昱因受元帝喜愛而受封為琅邪王,對其政治地位而言,是一種 鞏固作用,為什麼會以七歲之齡,提出欲還封會稽?要司馬昱回嗣會稽究竟是司 馬昱本人的想法,亦或是由旁人主導?這是很值得探究的 司馬睿於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過世,司馬紹繼位,是為明帝由於明 帝在位僅三年,三年間又內逢王敦之亂,外有長江上游佔據巴蜀的李雄不斷在邊 境生事,北境劉曜、石勒軍隊相繼寇邊司馬紹將所有的精力用於處理國家大政10吾人從史料中看不出明帝對父親生前處理繼承或對諸子不平等寵愛的反應;另一方面,或許也因此時鄭夫人仍在世,其所凝聚的舊勢力仍很強,讓明帝無法有 強力的政治動作。
11 明帝司馬紹在太寧三年(325)三月,立五歲的長子司馬衍為皇太子,確立 接班人,同年閏八月駕崩,享年二十七歲司馬衍即位,是為成帝鄭夫人在次 年(成帝咸和元年,326)也過世鄭夫人一死,以成帝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 行消滅鄭夫人黨羽的行動其中第一要務,是要將視為皇權繼承的琅邪王位拿回 來,如此一來,首當其衝的就是司馬昱 鄭氏在世期間,手上究竟掌握多大的勢力,在史書中也未見完整記載,但由 《晉書‧后妃傳》之記載,或可窺見一端: (鄭氏)建武元年,納為琅邪王夫人,甚有寵后雖貴幸,而恒有憂 色帝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已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有所 適,恐姊為人妾,無復求者」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 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 氏,皆得舊門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悅后意12 鄭氏不僅自己貴為夫人,更進一步為其兩個妹妹透過聯姻與當時政治世家做重要 的結合但這種政治上的結合,在司馬睿死後逐漸衰微,到鄭夫人死時,大約鄭 氏派的勢力已接近結束 10《晉書》以明帝「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 ,在三年間能平定王敦之叛,北方外族也未能得逞參見《晉書》,卷 6,〈明帝紀〉,頁 159-164。
11此外王導的勢力也是明帝所不能等閒視之的,於是明帝援引外戚庾氏的力量進入統治中心參見張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