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世纪50年代《人民音乐》中关于流行音乐的评论探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92474668
  • 上传时间:2022-05-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8.9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世纪50年代《人民音乐》中关于流行音乐的评论探究    叶美净Summary:《人民音乐》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并且持续发行至今的一本音乐期刊,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作为建国后最早将音乐评论作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人民音乐》所刊登的评论性文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为支撑,先分析50年代《人民音乐》中流行音乐评论的特征,再阐述这些评论对音乐创作和音乐传播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强调提高音乐评论文化自觉的重要性Key:文化自觉  《人民音乐》  流行音乐  音乐评论:J605 :A:1008-3359(2022)01-0017-04建国以来,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在50年代,《人民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评论就我国抒情歌曲的曲调创作是否需要吸收外国音乐风格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经过梳理,笔者发现,这些评论主要涉及到对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坚守以及如何看待、处理外国音乐风格与民族音乐风格的关系简而言之,这是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碰撞鉴于此,笔者引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他对“文化自觉”的界定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挖掘自身特点,发挥长处与优势,做到自我传承、自我弘扬;二是用尊重、包容的眼光和心态对待其他文化;三是要积极探寻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主动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不断创造、不断更新,使自身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从而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笔者认为,音乐评论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理应具有文化自觉因此,笔者将以“文化自觉”的三个层面为理论依据,对50年代《人民音乐》中关于流行音乐的评论展开研究一、50年代《人民音乐》期刊概述《人民音乐》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于1950年9月在北京创刊,初期采取月刊的形式面向全国出版,刊物内容以发表歌曲创作为主之后为了遵照在全国文联第八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调整全国性文艺刊物”这一决定,《人民音乐》自1952年起停刊,至此已出版了15期经整顿后于1953年12月复刊,刊物内容开始以音乐评论为主1954年出版周期变更为双月刊,但仅持续一年,于1955年恢复为以月刊形式出版,直至1959年,一共出版了66期(合刊按照2期计算),且在这5年间整体的出刊情况都较为稳定总的算来,这十年一共出版了82期在栏目设置方面,50年代的《人民音乐》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从创刊初期到第一次停刊前,除了“专号”有明确的栏目分设以外,其他多用空行隔开不同版块的内容1954年起,期刊开始将讨论的中心问题设为栏目名称如1956年第6期的“关于歌曲《远航归来》的讨论”、1958年第4期的“关于歌曲《九九艳阳天》的讨论”、1959年第5期的“电影歌曲也要反映时代精神,抒情歌曲必须抒发革命之情”等等。

      可见,50年代的《人民音乐》在栏目设置上紧跟音乐热点事件,一直努力寻求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二、文化自觉视角下50年代《人民音乐》中流行音乐评论的特征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基于此,50年代《人民音乐》中关于流行音乐的评论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认可和坚持曲调创作的民族风格“文化自觉”的第一个层面是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不断挖掘自身特点,发挥长处与优势,做到自我传承50年代《人民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评论强调抒情歌曲的曲调创作应当具有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彰显出评论者对民族音乐风格的认可与坚持1954年《歌曲》杂志发表了由晨耕作曲、管平等人根据志愿军战士蔡庆生的诗歌改词的抒情歌曲《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该曲强烈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思念祖国和亲人的情感歌曲发表后,由于第二段的前几句(见谱例1)使用了朝鲜民歌《阿里郎》的主题(见谱例2),从而引发了热烈讨论1955年第5期刊登的由《人民音乐》编辑部整理撰写的《读者对“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意见(续完)》一文将相关评论进行了总结,文章里提到:“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怀念祖国和自己亲人的歌曲应该具备自己民族音乐的特征,最好是利用自己人民的民歌因素,否则就破坏了歌曲中的真实形象。

      该评论认为,我国抒情歌曲的曲调创作应当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紧随其后的对于歌曲《远航归来》的评论也同样体现了评论者对于曲调创作的民族风格的坚持《远航归来》由水兵赵莱静作词、梁浩明作曲,表现了战士的爱国情怀在《人民音乐》刊登的众多评论中,有评论者指出《远航归来》的曲调使用了小调音阶,且歌曲第一句的曲调很像苏联歌曲的曲调风格(见谱例3)因此,他们认为《远航归来》的曲调缺乏民族风格,有些外国味,不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此外,笔者还发现,在1958年刊登的对于歌曲《九九艳阳天》的评论中,虽然大部分评论者都认为该歌曲存在缺陷,不能算是一首好的抒情歌曲,但都基本肯定了《九九艳阳天》具有浓厚的民族風味,是有优点的由此可见,评论者对于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视与肯定二)尊重和理解外国音乐的曲调风格50年代《人民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评论在体现了对曲调创作民族风格的认可与坚持以外,还彰显出评论者尊重和理解外国音乐的曲调风格,这也是“文化自觉”的第二个层面,即用包容的眼光和心态对待其他文化前文提到的由《人民音乐》编辑部整理撰写的文章《读者对“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意见(续完)》中还提到:“在歌颂志愿军的歌曲里有一段利用了朝鲜的民歌,同时并没有破坏整个歌曲风格的统一,是完全可以的。

      这体现了另一部分评论者对外国音乐风格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对于歌曲《远航归来》也存在着与前文相反的看法徐成淼认为歌曲的曲调“吸收了外国音乐中好的部分,创造了一种较新的独特风格李岚峰也指出:“作者能够吸取外来因素,而发展了民族风格这些评论都认为,《远航归来》并不是对外国音乐风格的生硬模仿,相反,它所吸收的外来因素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风格,很有创造性总的来说,以上这些评论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音乐风格,不盲目拒绝、排斥,以理性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接纳外来音乐,为发展、创造更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三)探索和寻求民族风格的发展创新“文化自觉”的第三个层面是寻求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合理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不断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更新力50年代《人民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评论还聚焦于在进行曲调创作时,如何将民族音乐风格与外国音乐风格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丰富我国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刊登的对歌曲《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的评论中,有评论者认为,在进行曲调创作时,应当大胆借鉴、吸收新的音乐因素,创造丰富的民族音乐风格接着,在评论歌曲《远航归来》时,《人民音乐》编辑部在1956年第3期《关于歌曲<远航归来>的讨论》一文的编者按中明确指出,当前音乐创作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发展民族音乐风格以及如何正确地吸取外来音乐的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以高鲁生为代表的一批评论者认为:“我们在发展音乐创作上要依据民族音乐的传统,并适当地吸收外来的进步音乐因素,不断丰富我国的音乐创作同时,署名为高音的文章《对如何发展民族风格的一点意见》则进一步指出,在吸取外国音乐中的优秀因素时,“要在自己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模仿代替也就是说,这些评论者都认为,在吸收外国音乐风格时,仍要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不能完全模仿或照搬,更不能被外国音乐风格所取代总的来看,评论者在探索和寻求民族音乐风格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总是要求以本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为基础,然后再吸收外来音乐的进步因素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三、50年代《人民音乐》中流行音乐评论的历史意义音乐评论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表演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50年代《人民音乐》中的流行音乐评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后来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提高音乐创作的文化自觉音乐评论一方面评价创作者的艺术成果,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另一方面它又明晰良莠,向社会传达对音乐作品的看法可以说,音乐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众对于作品的态度。

      那么,创作者为了使自己的音乐作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就需要关注音乐评论的价值导向,即何种类型的歌曲才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正是因为如此,50年代《人民音乐》中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流行音乐评论影响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方向,涌现出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比如前文提到的《九九艳阳天》以及家喻户晓的《我的祖国》等等,体现出音乐创作的文化自觉得到提高同时,《人民音乐》还在60年代展开了关于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的讨论,进一步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直至现在,音乐创作的民族化仍旧是一个热点话题由此可见,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音乐评论不仅能提高创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还会产生深远且持久的社会影响在社会音乐生产中,音乐创作是带核心性、主导性的音乐生产活动没有创作生产,就没有音乐所以,音乐创作的方向是值得给予高度重视的在当下的多元文化世界里,要想民族音乐风格能够有一席之地,提高音乐创作的文化自觉是至关重要的二)明晰音樂传播的价值导向音乐传播生产是社会音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音乐的传播活动,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评论,媒介都将它们传递给大众这些传播媒介直接影响到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与收集,在传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然,媒介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大众对于音乐信息的看法著名的传播学者怀特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个模式说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也就是说,大众所接收到的新闻是经过筛选的其实,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也同样存在“把关”模式50年代的《人民音乐》作为当时兼具权威性与学术性的传播媒介,有选择地刊登了具有文化自觉的流行音乐评论,明晰了当时音乐传播的价值导向,即媒介应当积极传播具有文化自觉或者能提高从业人员乃至大众文化自觉意识的音乐信息,督促当时其他的传播媒介向其靠拢,从而提高音乐传播领域的文化自觉当下,电子信息技术已十分发达,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了民族音乐风格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音乐传播的文化自觉刻不容缓四、结语《人民音乐》作为新中国音乐事业风雨历程的见证者,其所刊登的流行音乐评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纵观50年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这些评论提高了音乐创作的文化自觉,使得当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且民族风格浓郁的流行歌曲,引领了歌曲创作的民族化风潮同时,50年代的《人民音乐》作为当时的权威媒介,刊登了具有文化自觉的流行音乐评论,直接明晰了当时音乐传播的价值导向,营造了良好的传播氛围,为文化自觉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如今,流行音乐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与之相关的流行音乐评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当下的流行音乐评论仍旧在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且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在研究、探讨流行音乐的民族化由此可见,音乐的民族化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只有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才能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长期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中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务必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Reference:[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