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戚继光籍贯议.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3856774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9M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戚继光籍贯议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武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和兵器军工专家戚继光是哪里人?其实史界早有定论,算不上一个问题只因近年来文化的资源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一些人从地方本位出发,明明挨不上边,也要争上一争,弄出许多“说法”,于是,在山东蓬莱说和安徽定远说以外,近年又出现了江西赣县说、浙江义乌说、山东济宁说等等,美其名曰“学术探讨”,其实是颠倒黑白,胡搅蛮缠懂行的看了会付之一笑,却可能误导一些不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一、从两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概念说起提出戚继光籍贯所谓“不同看法”,通常基于两个概念的混淆:一个是“籍贯”,另一个是“祖籍”其实这两个概念内涵不难辨析,本不该成为问题籍贯”一词的定义,《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字典》: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中文大辞典》:生长或寄居已满法定年限,准其入籍之地而“祖籍”一词的定义一般释义为:原有之籍;凡寄他籍者,谓其本籍曰原籍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戚继光的“籍贯”,而不是他的“祖籍”以“祖籍”概念偷换“籍贯”概念提出的观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将这两个词的内涵加以区别,如安徽定远说、河南卫辉说等;另一种是故意混淆视听,胡搅蛮缠,如江西赣县说、浙江义务说等,其实都不值一驳。

      实际的情况是:战国时期,戚氏先祖原居河南汲县一带元末,戚详(戚继光六世祖,时年幼)与母亲为避战乱,随舅父一家迁居安徽定远昌义乡至正十年(1351)有抗元义军过境,戚详归附,后随朱元璋南北征战,于洪武十四年(1381)征云南时战殁明廷以其开国功,诏其子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入籍登州(蓬莱)从戚斌到任始,越五世至戚继光,至今共17世,凡620余年,世居蓬莱(遗迹下文有述)从古到今,无论从法定的角度还是从习惯的角度,都没有把一个人的籍贯定在高曾祖以上的戚继光的远祖确曾居河南卫辉府百余年,六世祖戚详也曾“从外氏避乱”迁居定远,但是其后代终有明之世“世佥登州卫指挥事”,这却是事实二、蓬莱戚氏遗迹(一)蓬莱戚氏谱系戚继光五世祖戚斌,因父开国之功,授“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遂家于登州,隶蓬莱籍”(1) 语见明版《蓬莱戚氏族谱》经六世,至戚继光考成书于明代的《戚少保年谱耆编》、清顺治版《登州府志》、康熙版《蓬莱县志》、乾隆版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得蓬莱戚氏前八世世系图如下:(二)家族遗迹蓬莱戚氏宗族留下的历史遗迹主要有戚氏故宅、牌坊(两座)、戚武毅公祠、戚氏墓园等,文物有明版《蓬莱戚氏族谱》(即清版《蓬莱县志》所称之戚继光主修之《家乘》)、明代绘制的《戚继光画像》、明代战刀等。

      1、戚氏宅第位于蓬莱市区西南隅武霖社区(清末民初称“戚家村”),自戚斌始,历代戚氏族人皆聚居于此戚宅基址占地约4000平方米,正门朝南,临牌坊街;侧门朝西,临府前街;宗祠位于宅第西北角,内有敕建的“表功祠”(崇祯帝题匾,即戚武毅公祠);后园曾立文天祥“忠”、“孝”字碑,碑阴各有戚景通手书题跋;宅基现存400余年古银杏2株、古柏1株蓬莱戚氏宅第始建时间应该是在戚斌到登州上任后不久据此推断,大约建成于洪武十四年(1381)戚详战殁后戚斌得到旨意并到登州上任,至今共存627年《戚少保年谱耆编》载:“嘉靖十八年丁亥,家严(指戚继光)十二岁”,“大父孝廉府君(指戚景通)始辑(通葺)居第居第垂二百年,久圯,不得已而营缮之”其实,洪武十四年(1391)至嘉靖十八年(1539)共148年,戚祚国等的说法显然做了夸大2、戚氏宗祠及戚武毅公祠戚氏宗祠位于戚宅西北隅,坐东面西,临府前街始建年代不详,据推断应形成于戚宅初建之后考其基址,祠为三进院落,原有门房、过厅、二进院南北两厢、屏门、三进院南北两厢、正祠等建筑三进院内原祀戚氏之先详、斌、珪、谏、宣、宁诸祖二进院南厢祀戚景通;北厢祀戚继光,崇祯八年(1635)谥“武毅”(一说“武庄”(1)民国版《山东通志》、清顺治版《登州府志》、清代及民国各版《蓬莱县志》皆言戚继光谥号“武庄”;今戚武毅公祠明廊左壁嵌有清人纪煐迴《谒武庄公祠》石刻。

      1)),更此祠名,俗称“戚公祠”,今又名“戚继光祠堂”现存门房、过厅、表功祠、厅房共10间;三进院现改为后园,原有文天祥“忠”、“孝”碑,碑背有戚景通题跋,“文革”时毁,残石尚在二进院内有400余年古银杏树一株;三进院内有500年古柏一株房属皆单层硬山建筑,砖石结构,占地5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31.38平方米,过厅和表功祠有前廊及明柱表功祠面阔8.2米,进深6.64米该祠正门前扉阴刻楹联:“千秋隆祀典,百战着勋名”,横额:“海上威风”过厅前廊两明柱悬冯玉祥1934年书联:“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成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表功祠前廊明柱楹联“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乃郁达夫所书祠前东壁镶有纪念石刻一方,为清吏纪煐回手迹据清康熙版《蓬莱县志》、道光版《续修蓬莱县志》、光绪版《重修蓬莱县志》、民国版《蓬莱县志》载:自该祠落成,每岁春、秋两季戚氏后人祭奠后,府、县主政官员分别至祭,已成惯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学院赵申季、知府王霭、知县刘士冠重修,并建忠、孝碑亭二四十九年(1710)学院黄叔琳承袭奉祀生2名光绪六年(1880)知府贾瑚、邑人慕荣干重修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重修,并题“吾将私淑”横匾及“雪国耻在四百年前,公不愧曰武;继兵法于十三篇后,吾曾读其书”楹联,悬于门内厅房。

      1953年县人民政府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有戚氏后裔奉祀图1:戚武毅公祠正门3、戚氏牌坊位于戚氏宅第南临的牌坊街上,为花岗岩雕坊,共两座,分别位于街的东、西两端,相距160米西为“父子总督”坊,东为“母子节孝”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两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多脊结构,宽8.3米,高9.5米,进深2.7米,正间上下三坊,上坊两面有“圣旨”、“恩光”刻石;中、下二坊透雕“戚继光征战”、“八仙过海”、“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鱼龙闹海”、“麒麟丹凤”、“缠枝花木”等图案侧间各有二坊,分别雕饰花木鸟兽图案母子节孝”坊中间两面额书“旌表赠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戚宁妻一品夫人贞节阎氏”、“诰赠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荐举孝廉戚景通”父子总督”坊中间两面额书“诰赠骠骑将军护国都指挥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景通”、“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备倭戚继光”;牌坊上间两坊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构图丰满,雕镂精细,是国内少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文革”时部分透雕构件被砸毁,所幸整体无恙1985年修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图2:位于牌坊街东端的“母子节孝”坊(2007年摄)4、戚氏墓园位于蓬莱城东南十里芝山南麓,乃戚详及其以下历代蓬莱戚氏族人归葬之地。

      《年谱》载:“先陇素产芝,因名芝山嘉靖二十年辛丑,家严十四岁……曾大母(继光祖母)阎太夫人卒,从祖兆,合葬芝山之阳”明时,墓园西南不远处的位吴村曾有一处戚氏房产,供守护墓园者居住,戚继光17岁时为凑足赴京袭职的路费,才将此房产卖与他人戚继光墓位于墓园南部,有墓碑、石人石马等物,墓道前有石阶通往山下道路墓为砖石结构,穹窿墓顶,分墓门、通道、前室、后室诸部分,南北长8.22米,东西宽5.4米墓志为戚继光有通家之好的挚友、江南名士汪道昆所撰,全称《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孟诸戚公墓志铭》),文见蓬莱市史志办所编之《戚继光志·附录二》,墓志铭原石已失;墓志篆盖石尚在,为石英质,已裂为多方,现藏烟台市博物馆,蓬莱戚府有复制件展出该墓早期曾被盗掘1987年修复,呈台隆状,台高1.6米,台上正中为墓丘墓前壁两侧各嵌碑文一方,分别记载戚继光生平及其墓修葺经过戚景通墓位于戚继光墓迄北,亦砖石结构,分左、中、右三室1972年在中室发现墓志铭,亦为汪道昆所作,全称《明故略武将军都指挥佥事戚公配淑人张氏王氏合葬墓志铭》,并出土铜镜一面,均藏于烟台博物馆;墓志篆盖残石藏于蓬莱阁文物科库房,蓬莱戚府有复制件展出。

      戚氏墓园现在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3:位于蓬莱城南芝山南麓的戚继光墓5、戚氏后人及文物蓬莱市区至今仍有戚氏后人居住戚继光第十六世孙戚兆华,建国初与母亲二人在戚氏祠堂内居住,他小时候常听母亲讲起祖先的事迹,多数已经记不清了,只记住了戚详是戚家始祖,戚继光是最重要的祖先在他的印象中,最令他头痛的要数每年春天看护那些晾晒的祖传之物了在蓬莱民间,有“六月六,晒衣书”的习俗每年进入阴历六月,母亲都要选几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请”出族谱及祖宗画像,领着小兆华焚香祭拜之后,挂在明廊内晾晒记得有两只樟木大箱,一只收藏历代先祖画像(均为立轴,有四五十幅)、几本族谱、两三张谱系图;另一只收藏旧时衣物、古代盔甲、首饰、短兵刃及其它杂物戚兆华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受命看护这些晾晒中的祖传古董每到这时,母亲都变得格外严厉,既不准兆华离开,也不准有不尊不重行径,稍有差池就要惩罚一个正是淘气年龄的小男孩,叫他规规矩矩在院中呆上三两日,也真难为他了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去,小男孩逐渐长成了大人后来老太太过世了,临终前再三叮嘱,要保管好这些祖传之物蓬莱戚氏只此一支,历来以正统自居清光绪年间,黄县戚氏编修族谱,曾想与蓬莱戚氏联宗,被蓬莱戚氏断然拒绝(1) 事见黄县《戚氏族谱·序》。

      因蓬莱戚氏近代势微,缺少家族活动,所以没读过几天书的戚兆华从未感受过祖先的荣耀,加之小时候“晒衣书”的痛苦经历,并不知道这些祖传之物的价值,内心除了敬畏,还有莫名的憎恶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山东省博物馆有工作人员来到他家,看过这些祖传对象之后,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借用”一两件戚兆华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俩各挑了一幅“最破烂的”画像,连借条都没打就走了,从此杳无音信文革”初期,戚家这些古董名声太大,招来许多人“破四旧”,砸的砸,烧的烧,数百年来的积物毁于一旦……所幸戚兆华留了一个心眼,事先将两册明版《蓬莱戚氏族谱》和一幅明代绘制的《戚继光画像》另藏它处,得以幸免1985年,戚兆华将它们一齐捐献给了国家,初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后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捐献的还有一把据称是戚继光用过的战刀,刀身近把处镌有“万历十年 登州戚氏”8字铭文,现原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戚府景区、登州历史博物馆有复制件展出三)典籍中的戚继光籍贯1、戚继光自已的落款从戚继光著述和言论中,可以确切地知道他对自己祖籍和籍贯是怎样认定的在现存的戚继光著作中,除了《纪效新书》(两部: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后者是作者晚年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和《练兵实记》是练兵操典外,还有诗文集《止止堂集》、后人集录的《戚继光奏议》(1) 据清版《登州府志》、《蓬莱县志》、《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载,戚继光应还有《家乘》、《愚愚稿》、《笺牍》诸著,惜已失传。

      还有记录戚继光日常言行最详细的《戚少保年谱耆编》,内有一些戚继光表明自己籍贯的文字《止止堂集》中有“光东牟竖子”、“继光东海竖子也”、“东牟旧德有三槐”、“蓬莱原有野人家”、“余故里山东蓬莱阁下”、“蓬莱有佳人,佩剑游南国”等句;而《戚少保年谱耆编》记录的戚继光事迹、言论,则更加清晰明白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28岁的戚继光奉诏赴浙,与其弟继美别于蓬莱西郊,戚继光说:“吾世东牟,今七叶矣,始见常棣之华,将谓埙箎永和……”(2) 事见《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万历十三年(1585)十月,58岁的戚继光辞去广东总兵职,回到故乡,“谓诸亲友曰:‘今国家太平,北虏款塞,南交来庭,安所事武臣哉?余可归故里矣登州故有海市,多仙人侣,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