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江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4页关于牡丹江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牡丹江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自然状况以及受临时监护人的照料和学习、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娱乐、对社会扶助机构的心理接纳度以及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的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针对牡丹江市10个县市区的90%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普查本次调查共向81所小学发放统计表320份,收回统计表307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88%被调查学校总人数66 129名,其中留守儿童3 452名,占总人数的5.1%去除无效问卷,比率为8.6%;只计算农村留守儿童,比率为14.3% 二、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及居住现状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6.9%,女生占43.1%,多分布在小学中、高年级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38%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29%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调查发现:56.7%的留守儿童中跟爷爷奶奶居住,17.9%的与外公外婆居住,说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2.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在外打工时间对父母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得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父亲初中文化占49.9%,母亲初中文化占39.8%,总体上父亲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母亲从这里可以间接反映出父母在外务工可能的职业水平父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9.9%,母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8.8%,有10%不到的父母在外打工有5年之上,说明父母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工作限制,这些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所隔时间不一致,近乎一半的家长半年至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 3.临时监护人的照料能力根据抽样调查发现,儿童反映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督促是积极的,大部分临时监护人会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每次都参加的家长有37.2%;有65.5%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人督促学习留守儿童收看电视的习惯良好,只有9.4%的临时监护人从来都不限制孩子看电视,49.9%的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部分说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松懈的,尽到了监管的责任虽然大部分临时监护人能督促孩子学习,但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有人,36.6%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但只能一部分内容,只有21.4%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
调查中,我们还了解了孩子是否存在其他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现状的期望从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学习的重视,75.8%的孩子在学习之外没有需要大人帮忙的,18.5%的孩子在开放型问题显示,他们还需要一些学习用品、知道怎样修玩具、帮助做早饭等等,从这些零落的声音中也能反映出个别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困难,特别是那些希望得到大人帮助做早饭的儿童针对以上问题,36.5%的留守儿童选择父母来解决,27.5%选择老师来解决,仅有4.1%选择爷爷奶奶来解决而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只在学校里能够接触,在家多数是和爷爷奶奶相处,以致无法让以上问题得到迅速又满意的解决,也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也无形间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4.留守儿童交往游戏情况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没有伙伴的仅占7.4%,有一个伙伴的占19.9%,有几个的占39.2%,有很多的占31.8%,说明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处理上不是以内向孤僻型为主,多能享受到同伴的友爱之乐他们游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广阔的,有海边、野外、邻居家、亲戚家、县城、附近的大城市、旅游胜地、父母务工地的度假村,也从侧面说明父母在外务工能带给他们外界许多新的信息,使生活变得多姿起来。
调查还发现,5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21.1%的孩子希望得到来自朋友、同学的礼物,说明他们内心里对父母、同伴的认同和接受最深当问孩子在外受到欺负可能的原因,仅有11.9%的孩子认为是父母不在家造成的,说明父母在外务工在同伴交往中没有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5.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沟通情况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40.2%,每天联系的占10.9%,7.6%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从孩子们的内心期望看,50.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密接触,每天都有联系,35.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一周以内有联系,说明留守儿童与远离自己的父母感情还是深厚的,也希望能多得到他们的关心调查了解到,父母多采用打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占到71.9%,而生活情况询问只占12.3%,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7.2%,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生活关心和做人做事等品德行为教育的忽视孩子们还希望父母回家后多陪他们一起出去游玩和上街购买学习用品、衣物、玩具调查还发现,从父母打工时间、与孩子联系紧密程度等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相关不显著。
当问及有没有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上过学,84.8%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10.3%的孩子回答说去过,但很快就回来了,只有3.3%的孩子回答说在那边上学很长时间,说明他们真的是“留守”儿童,在城里由父母照料受教育会遇到很多不便和困难,父母多是选择让他们留在家中接受教育 6.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程度留守儿童反映老师家访的次数不多,75.0%的孩子表示老师没有家访过,家长会召开比较正常,只有8.8%的孩子表示没有开过家长会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老师,没有对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特别的关注 三、相关结论 1.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本次调研中,留守儿童没有感觉到自己因为家庭环境特殊而受到特殊关注,比如老师增加家访次数,老师、同学主动关心、帮助其学业,社会有关组织机构予以帮助等方面 2.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存在一定隐忧调查中,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品行教育的现实缺失和实际忽视,遇到问题得不到迅速满意的解决等,都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孩子成长中的隐忧 3.留守儿童渴盼父母更多的关爱目前留守儿童多居住在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家中,应该说他们对孩子的照料也是尽力的,督促孩子学习,尽可能地学业,监督看电视时间,只是孩子最想得到的关爱还是来自父母的爱。
4.留守儿童比较独立调查中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良好,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有别于他人的特殊群体,平时在家里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孩子有几个同伴,一旦被同学欺负了,只有少部分人会认为是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在假日里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生活,只有一小部分才会觉得无所事事,一般他们在家里都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的还要挑水、做饭,自理能力较强 四、建议与对策 1.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保证全社会都应从服务儿童、服务群众的角度,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以实际行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的优势,通过制作留守儿童公益宣传片、播发“爱心姐姐”先进典型、网上招募志愿者、留守儿童节日维权等形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2.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政策措施的出台,强化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行为建议可尝试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行为;团市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责任,以“爱心姐姐”、“代理家长”为载体,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并联合有关力量,做好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工作,给社会提供一线的准确信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给市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资讯,及早推动政府层面政策、措施的出台。
3.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合力留守儿童只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不力、生活照料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实困难而出现的,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而这些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的努力,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学校主要应对留守儿童的智育教育负起责任,通过师生结对、同伴结对,确保留守儿童学习不落伍家庭临时监护人要关注孩子品德行为的教育,督促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场所,遏制孩子不良品行出现的苗头团市委、少工委等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做好协同工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分工合作,共同配合,引导留守儿童追求健康向上、充满和谐的生活另外,应注意发挥基层“五老”队伍的作用,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招募“爱心姐姐” 创建 “留守儿童之家”,面向社会募集图书等学习用品,篮球等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组织渠道、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招募“爱心姐姐”、“爱心使者”志愿者,从心理矫治、思想交流、学习、物质帮扶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并组织他们与留守儿童开展集体联欢、爱心、健康体检、包饺子等一系列活动开展 “城乡少年好书传递”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此外,与新闻媒体联合设立“今天我来做义工”专栏,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志愿义工服务网上开通“我需要帮助”留守儿童信息栏,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帮扶活动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