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徐健顺李商隐《无题》的吟诵.doc
2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的吟诵徐健顺以前香港歌星徐小凤唱过一首歌,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的前两联,后来大陆不少歌星也翻唱过,风靡一时,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唱但是,这是西方作曲法做出来的,一望可知曲作者不懂诗词格律这首歌对第一联的唱法是:665676.7676536562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句的旋律居然完全一样然而,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规则是偶位字平仄同句相间、同联相对,就是一句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一平一仄间隔开的,而一联之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这两句第一句的偶位字平仄是“仄-平-仄”第二句是“平-仄-平”平声就是现在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四声(外加现在消失的入声)这首歌是按照国语创作的,国语和普通话一样,平声字声调高,仄声字声调低您看,按照五度标音法,一声是55调,二声是35调,都在上面三声214,四声51,在下面这叫“平高仄低”为什么会有格律这东西?因为吟诵呀吟诵的时候,字音都拖长,要是老是高音,累死,老是低音,也累死,而且难听所以,要一高一低地唱汉语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所以每两个字要变化声调,这就形成了格律的“平仄相间”原则当然,在古代,并不都是平高仄低的,很多地区是平低仄高的。
这样您就明白了吧,徐小凤的歌把两句格律完全相反的诗唱成了同样的旋律,结果就只能是:倒一大片字这首歌的第一句倒真是依字行腔的见”字低唱,“难”字高唱,“亦”字又低唱,可见是按国语唱的所以,第二句必然就把“力”唱成了“离”,把“花”唱成了“话”旋律走向全反了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的相信吧,这也是李商隐当年做这首诗时的方式,尽管曲调不同,但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些原则是一样的李商隐可不会朗诵,他只会吟诵吟诵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那么平高仄低这首诗是仄起七律,它的二、四、六字的格律是:仄一—平一仄,平一—仄一—平平一—仄一平,仄一—平一—仄仄一—平一仄,平一—仄一—平平一—仄一平,仄一—平一—仄所以旋律就应该是:低一—、_Kj=r高—低,高一—低一—、_Kj=r高高低高,彳氐高彳氐低高彳氐,高低高高低高,彳氐高彳氐每联最后一个字是韵字,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全部是平声字韵字吟诵时拖的最长,而不管什么音,只要拖的足够长就都会是平声的感觉,所以,最后一个字,即平声的韵字,是可以采用低平的旋律的,当然高平也可以吟诵的“平长仄短”的原则是指:在近体诗词的吟诵中,字音的长度分为三种:长、中、短长音:韵字和二、四、六字中的平声字。
短音:入声字这首诗的入声字有:另h亦、百、觉、月不算多,但是用的好,您体会一下这个问题以前说过,恕不赘述中音:其他的所有字按照以上原则,我保留了徐小凤歌曲的第一句的旋律,但把入声的短音顿挫读出来,并从这个旋律出发,创作了一个吟诵这首诗的吟诵调,如下:青鸟殷勤为探看665676.76Zfi_53050=3一相见时难别亦难6653231023523176——东风无力百花残11.2:L_60667676530春蚕到死丝方尽22356304343222323蜡炬成灰泪始干6612|761—2■■76—晓镜但愁云鬓改1121162035565653夜吟应觉月光寒66766565303434321蓬山此去无多路0257_22.323256—=5(注:红色为高八度的音,请排版时加上音符顶上的点如此,一首舞曲性质的流行歌曲,就变成了正宗的吟诵您试试,哪一个更符合原诗的涵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