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个单元38份】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演练.pdf
87页[ 7 个单元3 8 份】新课标2 0 1 8 届局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演练目录里] 新课后2018福高三生初大T复习题堂演圣<|新课后2018届高三生物大T复习随皇演圣四] 新课标2018曷高三生物大T复习髓室演妥电] 新课除2018届鬲三生物大一轮复习演券四] 新 丽2018届海三生物大T复习IMT演练四] 新课标2018J8”三 生 耿 T宾习W 1练咀] 新谡标2018JS*三生场大T翼习lU t l博回 新课标20181s高三生命大T * 习B R每助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的大TX习m赛迪] 新课镰2018届高三生物大T复习IMLM博回 新课标2018蜀高三生物大T复习题量X博度] 新课标2018后高三生物大T复习随堂演芟哂 薪 跖2018届 高 三 七TS到B SS海邑 | 新课标2018曷高三生物大T复习题篁1博前 新课标2018m三生物大T侵习随警 事包]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物天一轮复习随笔a栋现 新课标2018)3高三生取一轮复习随堂演练里] 新课标2018届莅三生吻大一轮复习随室演陈到W HS麻2O181S高三生惋大一轮复习随堂演炼四]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他天一轮复习随堂演冻西 新课标2018IS高三生物大习随堂演练电] 新课坛2018届盲三生密k 一 轮复习随堂演冻到 新课标2018后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餐炼史] 新课号2018后嬴三生初天T复习随堂演冻度] 新课标2018届葺三生恼大T复习随堂餐炼区] 新课标2018后苍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演炼司 新课标2018后高三生物大T复习随堂百炼电] 新课标2018届慝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星装冻见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物大一轮良习随堂演赛@]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演冻O新课标2018IS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包] 新课位2018届登三生物大T复习随星寅添咀)新津标2018JS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W黑功 新课后2018后高三生钻大一轮复习随室演添日 新课标2018昌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随堂M炼新课标2018后覆三生宏大T复习随呈董陈晅] 新课标2018覆葺三生物大T复习随堂演陈色] 新课标2018届高三生交天一轮复习随堂油冻: 第1单元的胞及其分子组成1-1: 案1单元始胞及M分子组成1-2: 篝1单 元 分a及其分子组成1-3:第1单元组胞及其分子组成1-4: 重2■ 元 会g的第司及物固运城2-1: 爰2■ 元1819的第搐及物质运站2-2: 笠2. 元 筠18的 哂 及 恂 西 施2-3: 无3. 元 呦a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1: 耳3・元组18的 能 量 供 应 幽 用3-2: 耳3, 元58胞的能■供应和利用3-3: 篁3单元为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3-4: 第4单元组胞的生命历程4-1: 第4单元西胞的生命历程4-2: 第四元总能的生命历程4-3第5单元漫传的基本规律5-1第5单元:£传的基本规律5-2急5单元送传的基本规律5-3第淖元: ! 传的您医事£ 6-1善6单元M传的您怎基她6-2第 浦 元 : $ 传的物茨基廷6-3■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1案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距单元生物的变异. 育种和进化7-3第8单 元 可 植 物 生 命 活 弼 丽8-1第8单 元51植物生命活毗源节8-2第 弹 元 动 植 物 生 台 活 砾 , 丽8-3第8M元就植物生含活砒调节8-4W弹 元2?植物生命活砾调节8-5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9-1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9-2簿9单元生物与环境9-3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9-4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9-5第10单元生物技术实践10-1算10单元生物技术实践10-2第10单元生物技术实践10-3第11单元现代生物科技专蓄11-1第11单元现代生吻科技专塞11-21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 N A 和 RN A 两类核酸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 .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 O? 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 T P详细分析:选 B 。
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溶酶体具有膜结构,故 A项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核内含有D N A , 是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RN A , 故 B项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故 C项错误叶绿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过程中能合成A T P, 暗反应过程中进行C O? 的固定,故 D项错误2 . ( 2 0 1 4 •高考北京卷) 蓝细菌( 蓝藻) 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A.都有拟核 B . 均能进行需( 有) 氧呼吸C.都有线粒体 D . 均能进行光合作用详细分析:选 B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有拟核,无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有细胞核,无拟核,有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 B项正确,A 、C ^ D项错误3 . ( 2 0 1 3 •高考上海卷) 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 1 0 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4 0 倍物镜观察此时,除调节细准焦螺旋外,还需调节反光镜( 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的操作是()A . 用平面镜( 或调低亮度) 、光圈缩小B . 用平面镜( 或调低亮度) 、光圈放大C.用凹面镜( 或调高亮度) 、光圈放大D . 用凹面镜( 或调高亮度) 、光圈缩小详细分析:选 C 。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视野变暗,图像或许会不清晰,此时除调节细准焦螺旋外,还需要使视野变亮,即换用凹面镜( 或调高亮度) ,将光圈放大4 . ( 2 0 1 7 • 贵州贵阳期末检测考试) 经研究,引起埃博拉疫情的病毒经RN A 水解酶处理后丧失感染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增殖的模板、原料均需宿主细胞提供B . 该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依赖于活细胞C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 N A , 不能变异D.该病毒与其他生物不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细分析: 选 B 病毒增殖的模板是自身提供的,原料、 场所等其他条件均需宿主细胞提供;一切病毒都不能独立生活,只能依赖于活细胞;以 R N 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遗传密码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5 . ( 2 0 1 7 •江西上饶中学月考)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就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布尼亚病毒模式图( 1 ) 下列生物中,与引起“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体有明显区别的是① 大 肠 杆 菌 ② 发 菜 ③ 蓝 藻 ④ 酵 母 菌 ⑤ 霉 菌 ⑥H I V⑦ 水 绵 ⑧S A R S 病 原 体 ⑨ 细 菌( 2 )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3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 甲、乙、丙) 进行分析、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结果如表( 表 中 “ J ”表 示 “ 有 " , “ X ”表 示 “ 无”) 。
①甲、乙、丙 3种细胞最可能取自哪类生物?核膜光合作用( 能否)核糖体细胞壁甲VVVV乙VXVX丙XVVV甲: ,乙: ,丙: OA . 洋葱 B .兔子C . 蘑 菇 D.蓝藻②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 如图) 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这 说 明 细 胞 的_ _ _ _ _ _ _ _ _ _ 性核糖体》核壁 为 毛j 细胞膜详细分析:( D①大肠杆菌、②发菜、③蓝藻、⑨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④酵母菌、⑤霉菌、⑦水绵属于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⑥H I V、 ⑧S A R S 病原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 2 ) 洋葱是高等植物,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膜、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兔子是高等动物,其细胞含有核膜、核糖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蘑菇是真菌,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膜、核糖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但无核膜,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肠杆菌是细菌,其与洋葱表皮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无以核膜为边界的细胞核答案:( 1 ) ①②③④⑤⑦⑨( 2 ) ①A B D ②大肠杆菌无以核膜为边界的细胞核, 洋葱表皮细胞有以核膜为边界的细胞核 差 异1 . ( 2 0 1 4 •高考上海卷) 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磷和氮元素的是()A.丙酮酸 B.核甘酸C . 氨基酸 D.脂肪酸详细分析:选 B 组成丙酮酸和脂肪酸的化学元素均为C 、H 、0;组成核甘酸的化学元素为C 、I I 、0、N和 P ;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为C 、I k 0、N, 有的氨基酸还含有S 等故 B项符合题意2 . ( 2 013 •高考海南卷) 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C . 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D . 胰岛素含有碳元素详细分析:选 C 脱氧核糖为五碳糖,元素组成为C 、I I 、0 , 故 C项错误3 . ( 2 016 •高考江苏卷)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 N A 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还原糖、D N A 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胭试剂、二苯胺试剂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 N A 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 a O H 溶液都呈无色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详细分析:选 C»鉴定还原糖、D N A 可分别使用斐林试剂、二苯胺试剂,A项错误;鉴定还原糖和D N A 都需要水浴加热,而鉴定蛋白质不需要水浴加热,B项错误;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 a O H 溶液都呈无色,C项正确;用苏丹I I I 鉴定脂肪时可见橘黄色颗粒,用双缩胭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会发生紫色反应,D项错误。
4 . ( 2 014 •高考题重组改编) 下列有关有机物检测的操作与结果叙述正确的是()①量取2 m L 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 m L 量筒而不用10 m L 量筒 2 014 • 高考江苏卷)②在还原糖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2 014 • 高考江苏卷)③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 a O H 溶液,振荡后再滴加C u SO ,溶液 2 014 •高考山东卷)④剩余的斐林试剂应立刻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2 014 •高考江苏卷)A . ① ③ B . ②④C . ② ③ D . ③④详细分析:选 A 量取2 m L 斐林试剂用5矶量筒比用10 m L 量筒更精确,①正确;斐林试剂本身呈蓝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蓝色, ②错误;双缩腺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是在碱性溶液中肽键结构与C - + 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 ③正确; 斐林试剂需现用现配,④错误5 . ( 2 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 0缸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 水分( 蒸储水) 、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 定期检测萌发种子( 含幼苗) 的脂肪含量和干重。
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 第 1 1 d时减少了 90 随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2 4 6 8 1 0时间田回答下列问题:( 1 ) 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 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色的脂肪颗粒⑵实验过程中,导 致 萌 发 种 子 干 重 增 加 的 主 要 元 素 是 ( 填 “ C"、 " N ”或 “ 0 ”) 3 ) 实 验 第 1 1 d后,如果要使萌发种子( 含幼苗) 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和»详细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题图中种子干重的变化情况,联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 ) 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可知,用苏丹m ( 或苏丹w) 染液可以将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 或红色) 2 ) 由题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增加,这是由于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化为糖类,二者相比较,元素的含量增加 3 ) 第 l i d 时,种子已萌发成幼苗如果要使萌发的种子干重增加, 需要萌发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水、0 ) 2 浓度、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等,依据题意,必须要提供的条件是光照和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 1 ) 苏丹1 H ( 或苏丹W) 橘黄( 或红) ( 2 ) 0 ( 3 ) 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1 .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 . 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Q中,氢来自于氨基和段基C .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相关详细分析:选 A 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 N A , 属于核酸,而不是蛋白质,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的竣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反应,生成的H Q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竣基,B正确;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本质为蛋白质的酶来催化, C 正确;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如氨基、竣基、R 基上的某些基团有关,D 正确2 . ( 2 0 1 5 •高考海南卷) 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r RN A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B . DN 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C .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D . 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详细分析:选 D。
r RN 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 正确;DN 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正确; 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抗体属于蛋白质,C 正确;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D 错误3 . ( 2 0 1 3 •高考上海卷) 某蛋白质由1 2 4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8个一S1 I , 在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如图) 时,生成4个二硫键( 一S—S一) ,若氨基酸平均分子量为1 2 5 , 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A. 1 3 2 7 8 B . 1 3 2 8 6C. 1 3 2 94 D. 1 5 5 0 0详细分析: 选 A 本题考查蛋白质分子的有关计算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脱 去 1 2 3 个水分子和8个氢原子( 每形成1 个二硫键, 脱掉2个氢原子) , 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 2 5 X 1 2 4 - 1 2 3 X 1 8 —8 X 1 = 1 3 2 7 8 4 . ( 2 0 1 2 •高考上海卷) 生物体中的某种肽酶可水解肽链末端的肽键,导致()A .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链B.多肽链分解为若干短肽C .多肽链分解为氨基酸D . 氨基酸分解为氨基和碳链化合物详细分析:选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某种肽酶使末端的肽键水解,这样会得到一个氨基酸和一条肽链,这时多肽链又出现新的末端肽键,继续水解,直到把多肽全部水解为氨基酸1 . ( 2 0 1 6 •高考上海卷)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发中,发现了一种药效高于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醛,结构如图下列与蒿甲醛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物质是()A .纤维素C .叶绿素B . 胰岛素D .甲状腺素详细分析:选 A分析题图结构中的元素组成,可知蒿甲醛是由C、H 、0三种元素组成的纤维素的元素组成为C、 H 、 0 ;胰岛素的元素组成为C、 H , 0 、 N等;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为C、H 、0 、N 、M g ;甲状腺( 激) 素的元素组成为C、H 、0 、N 、I 由此可见,与蒿甲醛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物质是纤维素2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1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DN A与 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 . 一个t RN 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 ”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甘酸组成D .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 A上详细分析:选 DATP 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构成R NA 的基本单位之一,而 R NA 与 D NA 的组成元素相同,由此可看出,A T P 与包括D NA 在内的核酸的组成元素相同,A项正确;t R NA 是由一条R NA 链自身折叠形成的三叶草状结构,其下端有能与niR NA 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配对的三个连续碱基,这三个连续碱基构成了反密码子,B项正确;“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 NA ,组成D NA 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甘酸,C项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 项错误。
3 .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 .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 NA 聚合酶的参与B .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 NA 的复制C.双链D 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D . 用甲基绿和毗罗红染色可观察D NA 和 R 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详细分析:选 C o A 项,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是以D 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 NA 的过程,需要R NA 聚合酶的参与;B项,植物细胞中D NA 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 主要) 、线粒体和叶绿体;C项,D NA 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双链D 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是通过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磷酸基团之间形成的共价键连接的;D项,甲基绿和毗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 NA 和 R 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 NA 呈现绿色,毗罗红使R 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毗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观察D NA 和 R NA 在细胞中的分布4 . ( 2 0 1 5 •高考江苏卷) 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B . 都是水溶性物质C.都含C 、1 k 0 、N 这 4种元素I) .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详细分析:选 A 。
A项,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淀粉被淀粉酶催化水解、脂肪被脂肪酶水解、蛋白质被蛋白酶催化水解、核酸被核酸酶水解B项,脂肪是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C项,淀粉和脂肪只含有C 、H 、0三种元素,蛋白质含有C 、H 、0 、N 等元素,核酸含有C 、H 、0 、N、P D项,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核酸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不能作为能源物质1 . ( 2 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 .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 .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 .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详细分析:选 C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故 A项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细胞膜、 线粒体膜和核膜的功能各不相同的原因是它们所含有的蛋白质功能不同, 故 B项错误;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涉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的囊泡转运过程以及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等,这些过程与膜脂的流动性有关,故 C项正确;膜中的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胆固醇属于固醇,固醇与磷脂都属于脂质,故 D项错误。
2 .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I)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详细分析:选 C A项,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B项,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项,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项,细胞产生的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3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B .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 . A T 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I)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详细分析:选 D A项,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胞间连丝进入另一个细胞,因此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B项,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会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项,吸能反应一般与A T 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 T P水解提供能量;D项,蔗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哺乳动物的细胞不能合成蔗糖,但可以合成乳糖。
4 . ( 2 0 1 4 •高考大纲全国卷)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B . 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D . 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详细分析:选 C 细胞核中染色质是由D NA 和组蛋白组成的,A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B正确;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 RNA 也能通过核孔,C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在前期和末期,D正确5 . ( 2 0 1 6 •高考四川卷) 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A . C h 的产生 B . HQ 的生成C.的消耗 D . A T P的合成详细分析:选 A 0 ? 产生于光反应中,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生 成 的 生理过程较多,如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或暗反应均有的消耗,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C 错误;A T P 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不一定有膜结构,D 错误。
1 . ( 2 0 1 4 •高考山东卷) 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A . 细胞核内的R NA 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B .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C . 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D . 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详细分析:选 B A项,细胞核内的R NA 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B项,蛋白质类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内质网, 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中经进一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C项,能够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溶酶体等,并不是所有的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D项,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2 . ( 2 0 1 5 •高考安徽卷) 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选项抗体肽链合成场所抗体加工场所A游离的核糖体细胞质基质、内质网B游离的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体C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溶酶体、内质网D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详细分析: 选 D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 其形成过程为: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肽链,肽链经过内质网初步加工, 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再运往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修饰, 成为成熟的分泌蛋白, 然后以囊泡形式运输至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分泌到细胞外,D 项正确。
3 . ( 2 0 1 5 •高考北京卷) 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B . 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 R NAC . %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 NA【) .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详细分析:选 B A项,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高尔基体的作用是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 B项, 在肌细胞里基因的表达过程中, 通过转录合成m R NA , 发生场所主要是细胞核;C项,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心噬菌体的D NA 侵入细菌后,其合成场所是细菌的细胞质;D项,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糖类,包括淀粉的合成,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4. ( 2015 •高考重庆卷) 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A .线粒体的功能 B .发育的全能性C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 .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详细分析:选 AA项,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都是活的完整的真核细胞,都可通过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两种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相同;B项,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胰腺腺泡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发育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C项,由于两类细胞分化程度不同,膜的功能有差异,因而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项,胚胎干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胰腺腺泡细胞属于典型的分泌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胞外酶,因而后者的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更多。
5. ( 2014 •高考江苏卷)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 1〜3表示3 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 1表 示 的 生 理 过 程 是 ,其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⑵ 图 2 中 存 在 3 种信号分子,但 只 有 1 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 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那么靶器官是⑶ 图 3 中 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o( 4) 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图_ _ _ _ _ _ _( 填图序号) 中的膜结构⑸ 图 1 - 3 中 生 物 膜 的 功 能 不 同 ,从 生 物 膜 的 组 成 成 分 分 析 ,其主要原因是( 6) 图 ]〜3 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 写出3 项)详细分析:(1) 图 1 所示过程中消耗02产 生 HQ和 ATP,可知为发生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此阶段产生大量的A T P , 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 ) 图 2中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受体蛋白结合, 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能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 ) 图 3 所示过程需利用光能,分解1 1 2产 生 02 和 仁 ,同时形成A T P , 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 T P 将参与暗反应中C i 的还原 4 ) 图 1 、2 、3 所示的生物膜依次是线粒体内膜、细胞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人体肝脏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5 )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不同功能的生物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6 ) 图 1 和图3说明生物膜有能量转换和跨膜运输的功能,图 2说明生物膜有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 1 )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为 生 命 活 动 供 能 ( 2 ) 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垂 体 ( 3 ) 暗反应( 4 ) 1 、2 ( 5 ) 含 有 的 蛋白质不同( 6 ) 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1 . ( 2 01 6 • 高考全国乙卷)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 T 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 T 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详细分析:选 C 。
由题意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进行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 A项借误;消耗能量的物质跨膜运输一般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故 B项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影响红细胞运输氧,进而影响有氧呼吸,影响A T P 的合成,从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故 C项正确;离子泵是一种蛋白质,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破坏离子泵的结构,进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故 D 项错误2 . ( 2 01 5 • 高考全国卷H ) 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培养瓶中气体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酚空气1 71 0 0氮气1 71 0空气32 8B .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 . 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 T PD .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详细分析:选 A A项,温 度 为 1 7 ℃时,在空气环境中,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高于在氮气环境中的, 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吸收该离子,同时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与氧气有关,为主动运输;B项,在空气环境中,低温下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较低,说明温度能够影响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项,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 T P , 在氮气环境中,植物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 T P ; D项,温度为1 7 ℃时,与空气环境中相比, 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较低, 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3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I) 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 . m RN 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详细分析:选 B 胞吐是指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 RN A 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4.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 .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详细分析:选 B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红色花瓣是由细胞液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 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项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 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 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 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项正确5.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 、b 、c 、d 、e和 f组 ( 每组的细条数相等) ,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 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 . 浸泡导致f 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 组的C . 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 T P 大于b 组D .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 . 4〜0 . 5 之间详细分析:选 D 。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a 、b 、c 三组花冠切条在实验后长度变大,表明细胞吸水,其中a组细条浸泡后较b组细条浸泡后长,说明a组吸水较多,其液泡中细胞液浓度应比b组低,A项错误;d 、e 、f 三组花冠切条在实验后长度变小,表明细胞失水,所以浸泡导致f 组液泡的失水量大于b 组的,B项错误;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实验前长度/ 实验后长度=1时,花冠切条长度不变,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其对应的蔗糖浓度应介于0 . 4〜0 . 5 m o l 之间,D项正确1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一加入底物~ 加入缓冲液一保温并计时一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 .加入底物一加入酶一计时一加入缓冲液一保温一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一加入底物一加入醐一保温并计时一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 . 加入底物一计时一加入酶f加入缓冲液一保温一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详细分析:选 C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需要保证p H 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故缓冲液应在加入底物和酶之前加入,只有C项符合要求。
2 . ( 2 0 1 5 •高考海南卷) A T P 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 于 A T P 的叙述,错误的是()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 T P 生成B . A T P 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C . A T P 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I) . A T P 由腺喋吟、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详细分析:选 D 酒精发酵过程即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 A T P , A项正确;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A T P 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项正确;A T P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相关酶的作用下,A T P 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项正确;A T P 由腺噪吟、核糖和磷酸组成,D 项错误3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 .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 .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详细分析:选 B 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项正确;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酶的作用实质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度,C项正确;酶是蛋白质或R N A , 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R N A 酶降解,D项正确。
4.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过氧化物酶能分解压 2 , 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 1 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管号1 % 焦性没食子酸/ 宜2 % I W z / m L缓冲液/ m L过氧化物酶溶液/ m L白菜梗提取液/ m L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 m L1222——一222一2一一322——2—422一一一2B . 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C.若 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D . 若 4 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详细分析:选 A 3号管为实验组,1 号管、2号管和4 号管均为对照组,A正确,B错误;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 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C错误;4 号管中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所含的酶已变性失活,无法判断白菜梗中是否有过氧化物酶,D 错误5 . ( 2 0 1 6 • 高考全国甲卷) 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 设置三个实验组: A组 ( 2 0 ° C ) 、B 组 ( 40 ℃) 和 C组 ( 6 0 ℃)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 其他条件相同) ,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 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 ) 在时间L 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 0 ℃ , 那么A组 酶 催 化 反 应 的 速 度 会 .( 3 ) 如果在时间t z 时,向 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 a时,C组产物总量_ _ _ _ _ _ _,原因是 O( 4) 生 物 体 内 醐 的 化 学 本 质 是 ,其 特 性 有 ( 答 出 两 点 即 可 ) 详细分析:( 1 ) 在 6 0 ℃条件下,反应的最终产物浓度比2 0 ℃和 40 ℃条件下小很多,说明酶在6 0 ℃条件下最终失活2 0 ℃与40 ℃条件下相比,40 ° C 时酶促反应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短, 说明4 0 ℃条件下酶活性较高 ⑵ 在 时 间 3 前, 如果A组温度提高1 0 七变成30 ℃,由该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30 ℃条件下的该酶活性大于2 0 ℃条件下的,那 么 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3) t 2 时 C组的产物浓度已不再增加,但 由 A和 B组 t z 时的产物浓度可知,t z 时 C组底物并未全部被分解,C 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是由于C组温度条件下匕时前已经变性失活。
因此如果在时间t 2 时,向C组增加2倍量的底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 :, 时产物的总量也不会再增加4 ) 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 N A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答案:(1 ) B (2 ) 加 快 (3) 不 变 6 0 ℃条件下,t 2 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4 ) 蛋白质或RNA高效性和专一性1.(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 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C.破伤风芽抱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详细分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细菌细胞中的拟核中包含原核生物主要的遗传信息, 编码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的基因也在拟核中; 破伤风芽抱杆菌为厌氧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 O Z 和 H Q ,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 O ? 。
2 . ( 2 0 1 6 •高考上海卷) 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适合无氧呼吸、进行剧烈运动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① 酒 精 ② 乳 酸 ③ ⑩ @ H20 ⑤A T PA . ① © ⑤ B . ②④⑤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详细分析:选 D 由题意可知,白肌细胞的呼吸方式有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因此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C O , 、压 0 、A T P 、乳酸3. ( 2 0 1 6 •高考上海卷)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水解反应的是()①核酸f核 甘 酸 ② 葡 萄 糖 f丙 酮 酸 ③A T P - A D PA . ①② B .C . ②③ D . ① @ ③详细分析:选 B o A T P 可以水解为A D P , 大分子核酸可以水解形成单体核甘酸,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4 .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 多选) 突变酵母的发酵效率高于野生型, 常在酿酒工业发酵中使用如图为呼吸链突变酵母呼吸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葡 厚 糖 ( 胞 外 )葡W糖 ( 胞 内 )糖标解丙 由 酸 弛 乙 醇|02呼吸链中断,- 突变酵母线粒体A.突变酵母乙醇代谢途径未变B .突变酵母几乎不能产生C . 氧气充足时,野生型酵母种群增殖速率大于突变体D . 通入氧气后,突变酵母产生A T P 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详细分析:选 B D 。
图示突变酵母菌呼吸链中断部位为线粒体氧气充足时,突变型酵母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少量的A T P , 故其繁殖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酵母菌突变型酵母菌细胞质内的葡萄糖氧化过程正常,故突变酵母乙醇代谢途径未变,在乙醇代谢途径中有产生,A 、C正确,B 、D错误5 . ( 2 0 1 3 •高考海南卷) 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B . 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D .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详细分析:选 D 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等物质,酒精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D项正确6 . ( 2 0 1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将玉米种子置于2 5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0 24 48 72 96 120时间/h( 1 ) 萌 发 过 程 中 胚 乳 组 织 中 的 淀 粉 被 水 解 成 ,再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 ) 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 _ _ _ _ _ _m g o⑶ 萌 发 过 程 中 胚 乳 的 部 分 营 养 物 质 转 化 成 幼 苗 的 组 成 物 质 ,其最大转化速率为m g • 粒, d ' o⑷若保持实 验 条 件 不 变 ,1 2 0 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 _ _ _ _ _ _ _ ,原因是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胚乳的作用 1) 胚乳是玉米种子贮存营养的结构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淀粉最终被水解为葡萄糖,再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 2 ) 呼吸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种子干重减少越多,从图可知,7 2〜9 6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2 04 . 2 -17 7 . 7 =2 6 . 5 m g 3 ) 胚乳干重减少量与萌发种子干重减少量差值最大时,胚乳营养转化为幼苗组成物质的速率最大 符合该特点的时间段为9 6 ~ 12 0小时( 一天) , 该时间段内, 胚乳干重减少量为118 . 1—9 1. 1=2 7 m g , 而萌发种子干重减少量仅为17 7 .7 -17 2 .7 =5 m g , 即胚乳中2 2 m g 营养物质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转化速率为2 2 m g • 粒-‘ • d -' „ ( 4 ) 由于黑暗环境中萌发的种子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故种子干重仍呈下降的趋势。
答案:( 1) 葡萄糖 呼吸( 或生物氧化)( 2) 72~96 26. 5( 3) 22( 4)下降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 ( 2016 •高考全国甲卷) 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B .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C .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D .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详细分析: 选 C 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中,A项正确;叶绿素分子中含有镁元素,镁元素可以由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从土壤溶液中吸收,也可以在叶面施肥后由叶片吸收,B项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可见光用于光合作用,其中吸收的主要是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不属于可见光,C项错误;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在黑暗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主要呈现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的颜色,即幼苗叶片表现为黄色,D项正确2. (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的产生停止B . C O 2的固定加快C . A T P / A D P 比值下降D . N A D P H / N A D P * 比值下降详细分析:选 B 。
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导致绿藻细胞叶绿体内的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 2、A T P 和 N A D P H ,使 A T P / A D P 、N A D P H / N A D P *比值下降,A 、C 、D正确;光反应停止,使暗反应中的C 3还原受阻,导致匮含量减少,从而使C 0 2的固定减慢,B错误3. (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 都含有镁元素B . 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 . 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详细分析:选 D 镁是合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的必需元素,A项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B 项正确;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C项正确;叶绿素不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绿光被反射出去,使植物呈现绿色,D项错误4. ( 20 1 6 •高考江苏卷) 下列用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 a C O s ,防止酸破坏叶绿素B.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可以提取出4 种光合作用色素C.为获得1 0 m L 提取液,研磨时一次性加入1 0 m L 乙醇研磨效果最好I) .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很快随溶剂挥发消失详细分析:选 B 。
应该在研磨叶片前加入碳酸钙,A项错误;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叶绿体色素也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进而提取光合色素,B项正确;鲜菠菜中含有较多水分,因此不能为获得1 0 m L 提取液而一次性加入1 0 m L 乙醇,C项错误;层析完毕后,叶绿素条带不会随溶剂挥发而消失,D项错误5. ( 20 1 6 •高考天津卷) 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 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 组合正确的是()A.红光,A T P 下降B .红光,未被还原的C 3上升C.绿光,下降D.绿 光 ,a上升详细分析:选 C 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的利用很少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照射后,光反应速率加快,产物和ATP上升,进 而 a的还原过程加快,未被还原的C 3下降,A 、B项错误;而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照射后,光反应速率减慢,产物和A T P 下降,进而C 3的还原过程减慢,C s 下降,C项正确、D项错误1 . ( 2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 T P 所需的反应物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D .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详细分析:选 C 。
A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有A T P 的合成,需要原料A D P 和磷酸;B项,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并转化光能的过程与酶的催化作用无关;C项,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在人体内不能继续分解供能,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是由葡萄糖分解提供的;D项,病毒无独立的代谢系统,病毒核酸的复制所需要的能量由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2 . ( 2 0 1 6 •高考全国甲卷)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 T ) 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 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 O 2 的量) ,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组甲乙° a b 光照强度( 1 ) 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 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 o( 2 ) b 光照强度下, 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 可 以 考 虑 的 措 施 是 提 高 ( 填 “ C O ?浓度”或 “ O z 浓度”) .( 3 ) 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 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详细分析:( 1 ) 根据图示信息,对于甲组植物而言,当光照强度低于a 时,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升高,说明限制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为光照强度 2 ) 根据图示信息 对于甲组植物而言, 当光照强度高于b时, 随光照强度的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不变,说明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由于光合作用需要不断消耗环境中的C O ? , 故提高C O 2 浓度可使 b光照强度下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 3 ) 由题目信息可知,乙组和甲组是同一种植物,只是环境中的光照强度不同, 虽然乙组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的光合作用强度低, 但其子代在模拟自然光照下其光合作用强度仍然能够升高, 说明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答案: ( 1 ) 光 照 强 度 ( 2 ) C O z 浓 度 ( 3 ) 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3 . ( 2 0 1 6 •高考全国甲卷) B T B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 T B 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 z 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
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 a l l CO s 和 B T B 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 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 Z 使溶液变成浅绿色, 之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 支试管中 其中6 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试管编号1234567水草无有有有有有有距日光灯的距离( c m )20遮光*1 0 08 0604020*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 0 0 c m 的地方50 m in 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浅绿色X浅黄色黄绿色浅绿色浅蓝色蓝色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 本实验中,50 m in 后 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 至 7 号 试 管 的 实 验 结 果 是 ( 填 “ 可靠的”或 “ 不可靠的”) ⑵ 表 中 X代 表 的 颜 色 应 为 ( 填 “ 浅绿色”、 “ 黄色”或 “ 蓝色”) ,判断依据是( 3) 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详细分析:( 1 ) 1 号试管中没有加水草,50 m in 后 1 号试管的溶液颜色仍为浅绿色,说明无关变量不会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应是由水草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说明无水草的光照条件下溶液中C0 2含量减少了,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则说明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2) 2 号试管进行了遮光,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0 ” 而且与3 号试管(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相比,2 号试管溶液中的CO 2含量更多,颜色应为黄色 3) 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溶液中C0 ? 含量没有变化,水草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吸收与释放的C0 , 量相等答案: ( 1 ) 不同光强下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可靠的( 2) 黄色水草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0 ? 浓度高于3 号 管 ( 3)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CO ? 量相等4. ( 20 1 6 • 高考全国丙卷) 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 组,1 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 4 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 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
于中午1 2: 30 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实验温度/ ℃3636363125处理相对湿度/%1 727525252实验结果光合速率/m gCO 2 • d m ~ • h- 11 1 . 11 5. 122. 123. 720 . 7回答下列问题:( 1 ) 根据本实验结果,可 以 推 测 中 午 时 对 小 麦 光 合 速 率 影 响 较 大 的 环 境 因 素 是 ,其依据是; 并可推测,( 填 “ 增加”或 “ 降低”) 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 午休”的程度 2 ) 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 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⑶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 C 0 2 进 入 叶 肉 细 胞 的 过 程 ( 填 “ 需要”或 “ 不需要”) 载体蛋白,( 填 “ 需要”或 “ 不需要”) 消耗A T P 详细分析:( 1 )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在相同湿度条件下,随温度的变化, 光合速率变化不大。
因此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湿度 根据上述结论, 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降低小麦光合作用“ 午休”的程度 2 ) 与实验组四相比,实验组三的温度高6 °C , 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说明实验组四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故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3 ) C ( ) 2 进入叶肉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A T P 答案:( 1 ) 湿度( 或相对湿度)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增加( 2 ) 四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3 ) 不 需 要 不 需 要5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1 )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 A 、B 、C 、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 0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 3 5 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 . 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 0 % 。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 . 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 0 % o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 . 7 5 m s ( 毫秒)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 4 % D 组 ( 对照组) :光照时间为1 3 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 0 0 % 回答下列问题:⑴单位光照时间内, C组 植 物 合 成 有 机 物 的 量 ( 填 “ 高于” “ 等于”或 “ 低于” ) 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组和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 , 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 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 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的同化量详细分析:( DC组的光合作用时间仅仅是D组的一半, 但C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与D组相差很少,可以判断C组单位光照时间内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高于D组C组和D组的结果对照说明黑暗处理时也进行光合作用, 即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反应不需要光照, 该反应指的是暗反应,进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比较A、B、C三组可以看出,三组的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不同, 交替频率增加可使光照下产生的ATP和还原型辅酶H及时利用和再生,从而提高光合作用中C02的同化量答案:( D高 于C组只用了 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 4 %光 照 基 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ATP和还原型辅酶H1. ( 2016 •高考北京卷) 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 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0 20 40 60 80 100 120DNA相对含量对照组0 20 40 60 80 100 120DNA相对含量实验组A. 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B. 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C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D .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详细分析:选Ca、b峰细胞的DNA含量分别为40、80, A正确;a峰中细胞为DNA未复制的细胞,b峰中细胞为DNA复制已完成的细胞,a峰与b峰之间的细胞DNA含量为40〜80,正在进行DNA复制,B正确;分裂前、中、后期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被计数在b峰中,C错误;药物处理后b峰中细胞数目大大减少,这说明此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D正确。
2. ( 2015 •高考浙江卷) 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 0 、$ 、G 2 和 M期长短不同C.若在G 2 期加入D N A 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D .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详细分析:选 C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且细胞周期的长短也往往不同,A项错误;同一种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也往往不同, 且细胞周期中的各个时期也不会长短相同, B项错误; D N A 复制发生于S期,因而在G ? 期加入D N A 合成抑制剂不影响D N A 的合成,细胞仍能完成一次正常的有丝分裂, 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中的相同,C项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的每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但每条染色体上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D项错误3 . ( 2 01 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回答下列问题:( 1 ) 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实验中,盐 酸 酒 精 混 合 液 的 作 用 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_ _ _ _ _ _ _着色⑵ 用 光 学 显 微 镜 观 察 细 胞 , 可 以 看 到 细 胞 核 细 胞 核 的 功 能 可 概 括 为 :详细分析:( 1 ) 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过程,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2 ) 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答案:( 1 )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碱染色体( 2)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4. ( 20 1 5 •高考福建卷) 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 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可可碱浓度( mmol •「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种子发有丝分裂指分裂期细胞占比觥)芽率数 ( 盼前期和中期后期和末期( %)03. 733. 0 40 . 6981 . 50 . 12. 9 02. 1 60 . 7468. 10 . 52. 1 01 . 720 . 381 8. 61 . 01 . 9 61 . 720 . 242. 3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 观察细胞的总数x 1 0 0 %⑴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号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_ _ _ _ _ _ _ _ _ _ 期。
2)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 . 0 mmol 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 期 和 末 期 的 细 胞 数 目 相 对产 生 这 种 结 果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o详细分析:( 1 ) 在制作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中,解离液是体积分数为9 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 5%的盐酸的混合液( 1 : 1 ) 图中箭号所指细胞的染色体都集中在赤道板上,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2)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可可碱浓度为1 . 0 mmol • L " 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小,原因可能是可可碱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与种子的发芽有关要探究可可碱是否降低了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 从而影响了发芽率, 可用等量的鬼针草种子设置不同实验组, 这些实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可可碱( 自变量) 溶液处理,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从而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
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应设置空白对照组答案:( 1) 盐酸( 或盐酸和酒精) 中( 2 ) 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 ) 降低以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 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 分析可可碱浓度与赤霉素含量的关系1. ( 2015 • 高考天津卷) 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 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可出现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 胚胎细胞A B C D详细分析:选 BA 项,该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了纺锤体,与题意不符;B 项,由图可以看出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同一极的仍有同源染色体,与题意相符;C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的卵细胞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 4 条染色体,而不是3 条;D项,三倍体胚胎的体细胞中应含有3 个染色体组,而图中只有两个2. ( 2014 •高考安徽卷) 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一,学号4 f W力 一 好 多甲 乙 丙 丁A .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B . 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C . 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D .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详细分析:选 A。
A项,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基因重组;B项,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该植物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就会有差异:C项,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不发生染色体的复制,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项,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 ( 2016 •高考浙江卷)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 次染色质DNA的复制B .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 1 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C .染色体数为2n= 2 4 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H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 12 和 2 4D . 若在G z 期某染色质的1 个 D N A 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 N A详细分析:选 D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 次染色质D N A 的复制,A正确;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璃期已形成了 1 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D N A 分子数与体细胞相等,C正确:G 2 期染色质D N A 复制已结束,若其中有1 个 D N A 分子发生了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子细胞含该异常D N A , D 错误。
4 . ( 2 0 13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 N A 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 N A 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 N A 分子数目相同D . 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 N A 分子数目不同详细分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目以及核D N A 分子数目的相关知识两者的前期,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 N A 分子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两倍,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而有丝分裂前期没有此行为;两者的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核 D N A 分子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两倍,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 核 D N A 分子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两倍,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核 D N A分子数目为体细胞的两倍,同源染色体分开;两者的末期,核 D N A 分子的数目相同,有丝分裂末期,核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核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 . ( 2 016 •高考江苏卷) 研究人员对珍珠贝( 2 n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 1 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 仅示部分染色体) ,图 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 N A 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 请回答下歹 1 J 问题:图 1图 2( 1) 图 I 中 细 胞 分 裂 的 方 式 和 时 期 是 , 它属于图2中类型_ _ _ _ _ _ 的细胞( 2 ) 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 , 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 _ _ _ _ _ _ 3 ) 若类型b 、d 、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 么 三 者 出 现 的 先 后 顺 序 是 4 ) 在图2的 5种细胞类型中,一 定 具 有 同 源 染 色 体 的 细 胞 类 型 有⑸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 ( 用图中字母表述) 6 ) 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 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 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
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_ _ _ _ _ _ _ _ , 理由是—详细分析:( 1) 图 1 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数和核D N A 分子数均为4 n , 属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 2 ) 若取自精巢的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 N A 数均为2 n ,且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 3 ) 若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类型b 、d 、e的细胞所处时期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分裂完成形成的子细胞,故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 、d 、e » ( 4 ) 在 图 2的 5种细胞类型中,类 型 a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类 型 b可表示有丝分裂G ,期、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这两类细胞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类型c 、d 、e可以分别表示有丝分裂 的 G i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及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类型c中可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类型d 、e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5 ) 图 2中类型 a 和类型c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类型, 据此可判断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类型转换的情况有两种:类型b 转换为类型a , 类型d 转换为类型c 。
6 ) 根据题意知,若阻断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均可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n 的卵细胞与染色体数目为n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可发育成三倍体( 3 n ) ; 若阻断受精卵( 2 n ) 的第一次卵裂,由于受精卵不能完成分裂,所以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应为4 n ,难以发育成三倍体答案:( 1) 有 丝 分 裂 后 期 a ( 2 ) 次 级 精 母 细 胞 ( 3 ) b 、 d 、 e ⑷ a 、 b ( 5 ) b -a ; d -c ( 6 )阻滞第一次卵裂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1. ( 2 016 •高考全国甲卷)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C .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 .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详细分析:选 B »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 实质为D NA 的复制) 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细胞核中的D NA 位于染色体上,D 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因而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很大贡献,A项正确;哺乳动物的受精卵是未经分化的细胞,而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由受精卵分化形成的,属于已分化的细胞,只是分化程度不高,仍保留分裂和分化能力,B项错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项正确;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离体的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项正确2 . ( 2 0 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D . 二者核D NA 的复制方式不同详细分析:选 B 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功能上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即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B项正确;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则都不具有周期性,也不进行核D NA 的复制,A 、D两项错误;二者含有的基因组相同,C项错误3 . ( 2 0 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 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B .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C .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详细分析:选 D 。
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特点、形成过程等知识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 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错误; 癌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A正确;组织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形态和结构均发生明显变化,如细胞变为球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B正确;生物致癌因子中的病毒癌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C正确4 . ( 2 0 16 •高考天津卷) 将携带抗M基因、不带抗N 基因的鼠细胞去除细胞核后,与携带抗N基因、不带抗M基因的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M 、N两种抗性该实验证明了()A .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全能性B .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C .抗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D .抗N基因位于细胞核中详细分析:选C将携带抗M基因、不带抗N基因的去核的鼠细胞与携带抗N基因、不带抗M基因的完整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M、N两种抗性,说明抗M基因位于去核鼠细胞的细胞质中. 但无法确定抗N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无该胞质杂种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信息和培养后的增殖信息, 故该实验无法证明胞质杂种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 是否具有无限增殖能力5. ( 2016 •高考天津卷) 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 Art) ,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为初步了解A 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 r t ,可确定A rt能否进入细胞C .为检测A 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 rt的对照实验D .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详细分析:选D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如变成球形) ,此类变化可使用显微镜观察判断,A正确: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追踪物质的转移途径,B正确;依据生物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为检测A 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还必须设置不含A rt的对照组,C正确;因为凋亡蛋白Q饲喂后会在消化道内分解而失去作用,所以研究凋亡蛋白Q的作用时,应该使用注射法,D错误1. (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 .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选A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所需满足的条件,逐项进行解答。
用于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先杂交再测交或先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 : 1或3 : 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则可以用自交或者测交的方法来验证,A项符合题意;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 位于两对或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控制,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项不符合题意;如果不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就不能得到保证,D项不符合题意2 . ( 2 0 1 5 •高考山东卷) 玉米的高秆( H ) 对矮秆( h) 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件各品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 p ) 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H基因频率(p)A . 0 < p < l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只有p = b 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 . p = a 时,显性纯合体在R中所占的比例为1 / 9D . p = c 时,H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 / 9详细分析:选 D»根据题干给出信息:种群足够大,没有其他因素干扰( 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和迁出) ,每个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种群的亲子代之间基因的传递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A项,若亲代群体都只含有纯合体H H 或 h h , 自由交配后,子代中H的基因频率 0 < p < l, 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项,p = b 时,H h基因型频率为1 / 2 , hh和 H H 基因型频率相等,均 为 1 / 4 , 计算出p = 0 . 5 , 则亲代U基因频率也为0 . 5 , 在这种情况下,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项,p = a 时,H h基因型频率= h h 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 P ( 1 —p ) =( 1 - p )2,即 p = l / 3 , 进而推知H H 基因型频率为l/ 9 o D项,p=c时,H h 基因型频率= H H基因型频率,可推知2 P ( 1 —p ) = p 2 , 即 p = 2 / 3 , 进而推知H H 基因型频率为4 / 9 , H h基因型频率为4 / 9 , hh基因型频率为1 / 9 自交一代后纯合体比例=1 一杂合体比例= 1 - ( 4 / 9 X 1 / 2 )= 7 / 9 3 . ( 2 0 1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 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
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 ) 如 果 每 窝 子 代 中 毛 色 异 常 鼠 与 毛 色 正 常 鼠 的 比 例 均 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 性 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_( 2 ) 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详细分析:如果毛色异常雄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则毛色正常鼠是隐性纯合子,毛色异常雄鼠是杂合子将毛色异常雄鼠与其同窝的多只雌鼠交配( 相当于测交) , 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 为 1 : 1 如果毛色异常雄鼠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则毛色异常鼠是隐性纯合子,与其同窝的毛色正常雌鼠有一部分是杂合子,有一部分是显性纯合子将毛色异常雄鼠与其同窝的多只雌鼠交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 为 1: 1 ,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毛色正常。
答案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 1 的结果( 2 ) 1 : 1 毛色正常4 . ( 2 0 1 5 • 高考北京卷) 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 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 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下图实 验 1 : P : 果蝇S X野生型个体腹部有长刚毛 腹部有短刚毛( ①) ( ②_ _ )F ,: 1 / 2 腹部有长刚毛: 1 / 2 腹部有短刚毛实验2 : 件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X件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I后代: 1 / 4 腹 部 有 短 刚 毛 : 3 / 4 腹 部 有 长 刚 毛 其 中 1 / 3 胸部无刚毛( ③)⑴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一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 相关基因用A和 a 表示)依次为 2 ) 实 验 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③基因型为,在实验2后 代 中 该 基 因 型 的 比 例 是 3 ) 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 基因型的差异, 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 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4 ) 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 R N A 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 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5 ) 实验2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R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
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_ _ _ _ _ _ _ _ ,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详细分析:( 1 )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果蝇腹部的短刚毛与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由实验2可知, K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相互交配, 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知新出现的短刚毛为隐性性状,则长刚毛为显性性状实 验 1中显性个体: 隐性个体=1 : 1 , 可知实验1 的交配类型为测交,因此①、②的基因型依次是A a 、a a 2 ) 实验2中,与野生型表现型( 腹部有短刚毛胸部有短刚毛) 不同的是腹部有长刚毛胸部有短刚毛和腹部有长刚毛胸部无刚毛两种类型因为F z 中胸部无刚毛的果蝇占腹部有长刚毛果蝇的1 / 3 ,所以③的基因型应为A A , 在实验2后代中所占的比例为3 / 4 X 1 / 3 = 1 / 4 3 ) 由决定胸部无刚毛的基因型为A A , 而果蝇S基因型为A a , 可以推测两个A基因同时存在时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 ) 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 R N A 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应为核甘酸数量减少或缺失。
5 ) 实验2后代中胸部无刚毛的果蝇占1 / 4 ,明显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比例,可见并非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⑴相对 显A a 、a a ( 2 ) 两A A 1 / 4( 3 ) 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具有一个A基 因 时 无 此 效 应 ( 4 ) 核昔酸数量减少/ 缺失( 5 ) 新的突变基因经过个体繁殖后传递到下一代中不可能出现比例高达2 5 % 的该基因纯合子5 . ( 2 0 1 6 •高考天津卷) 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醐( G P D 是同工酶( 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 ,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 i 和 a2,在鲫鱼中是a3和 a ” ,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 i 、P 2、P :, 、P , 可两两组合成G P I 以杂合体鲤鱼缶包) 为例,其 G P I 基因、多肽链、G P I 的电泳( 蛋白分离方法) 图谱如下a, 5 a漕或P,迪_ _I .& S 型,B P*) P ,P *凡 p,p, P p2 pp,等位基因 多肽链 GPI类型 电流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 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 P I 类型是 o( 2) 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 因 型 为 a z a , 个体的比例为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 P I 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条带。
3 ) 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 P I 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_ _ _ _ _ _ _,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 ) 鲫鱼中编码G P I 肽链的等位基因是为和a ”编码的肽链分别为P s 和 P “其纯合体( a 3 a 3 或 a . a . ) 内G P I 类型是PR或 PR 2) 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其基因型分别为a a 2、a 3 &, 鲤鲫杂交子一代中出 a个体所占比例为l / 2X l / 2 = l / 4 , 即 25 % ;因鲤鲫杂交子一代均为杂合子,任一尾鱼的组织均含有2 种不同的肽链,其两两组合共有3种 G P I 类型,对其进行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3条带 3 ) 据图示分析,子代中出现了 R、P z 和 P 3 肽链,所以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基因型为a 】 a 2a 3 , 因三倍体子代均为a 氏a 3 , 未发生性状分离,推出亲本均为纯合子,所以二倍体鲤鱼亲本必为纯合子答案:⑴ P 3 P 3 或 P R( 2) 25 % 3( 3 ) a 1 a 2a 3 1 0 0 %1 . ( 2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R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 B自交,得到的F z 植株中,红花为27 2株,白花为21 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以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 0 1 株,白花为3 0 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F , 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 . &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 种C .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 & 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详细分析:选 D 本题的切入点在“ 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H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 0 1 株,白花为3 0 2株”上,相当于测交后代表现出1 : 3的分离比,可推断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 、& 和 B 、b,则 A _ B _ 表现为红色,A _ bb、a a B _ 、a a bb表现为白色,因此国中白花植株中有纯合体和杂合体,故 A项错误;E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 a B b、A A B B 、A a B B 、A A B b4 种,故 B项错误;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 C项错误;& 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 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故 D项正确。
2. ( 2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 易倒伏) 和感病矮秆 ( 抗倒伏) 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⑴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 ) 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 z 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 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3 ) 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 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详细分析:( 1 ) 通过杂交育种,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由题意知,抗病与矮秆( 抗倒伏) 为优良性状 2 ) 抗病与感病、高秆与矮秆各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符合分离定律时, 才可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对杂交结果进行正确预测 3 ) 纯合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获得F ” 让件与感病矮秆测交,若测交后代有抗病高秆、抗病矮秆、感病高秆和感病矮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 : 1 : 1 : 1 , 则这两对等位基因满足上述3个条件。
答案:( 1 ) 抗 病 矮 秆 ( 2 ) 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 ) 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 ” 让人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3 . ( 2 0 1 6 •高考全国甲卷) 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前者用D、d 表示,后者用F 、f 表示) ,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有毛白肉A 、无毛黄肉B 、无毛黄肉C ) 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有三 白 肉 A X无 毛 黄 肉 B 无 毛 黄 肉 BX无 毛 黄 肉 C有 毛 黄 肉 :有 毛 白 肉 为 1 : 1 全部为无毛黄肉实 验 1 实 验 2有 毛 白 肉 AX无 毛 黄 肉 C全部为有毛黄肉实 验 3回答下列问题:( D 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 的 显 性 性 状 为 2 ) 有毛白肉A 、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 基 因 型 依 次 为 3 ) 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 一 代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为 «( 4 ) 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 一 代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为 。
5 ) 实验2中 得 到 的 子 代 无 毛 黄 肉 的 基 因 型 有 详细分析:( 1 ) 由实验3 有毛白肉A与无毛黄肉C杂交的子代都是有毛黄肉,可判断果皮有毛对无毛为显性性状, 果肉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 2 ) 依据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对应关系,可确定有毛白肉A的基因型是D_ f f , 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是d d F _ , 因有毛白肉A和无毛黄肉 B的子代果皮都表现为有毛,则有毛白肉A的基因型是DDf f ;又因有毛白肉A和无毛黄肉 B的子代黄肉:白肉为1 : 1 , 则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是d d F f ;由有毛白肉A ( DDf f ) 与无毛黄肉C ( d d F j 的子代全部为有毛黄肉可以推测,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为d d F F « ( 3 ) 无毛黄肉 B ( d d F f )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d d F F : d d F f : d d f f = 1 : 2 : 1 , 故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 1 4 ) 实 验 3中亲代的基因型是DDf f 和 d d F F , 子代为有毛黄肉,基因 型 为 Dd F f , 其自交后代表现型为有毛黄肉( 9 D_ F _ ) : 有 毛 白 肉 ( 3 D_ f f ) : 无毛黄肉( 3 d d F j : 无毛白肉( l d d f f ) = 9 : 3 : 3 : 1 »( 5 ) 实验2中无毛黄肉B ( d d F f ) 与无毛黄肉C ( d d F F ) 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 d F F 和 d d F f 。
答案:( 1 ) 有毛 黄 肉 ( 2 ) DDf f , d d F f , d d F F ( 3 ) 无毛黄肉: 无毛白肉= 3 : 1 ( 4 ) 有毛黄肉 : 有毛白肉: 无毛黄肉: 无毛白肉= 9 : 3 : 3 : 1 ( 5 ) d d F F 、d d F f4 . ( 2 0 1 6 • 高考四川卷) 油菜物种I ( 2 n = 2 0 ) 与 H ( 2 n = 1 8 ) 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 注: I 的染色体和H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 )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 的形成, 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 代 ( 会 / 不 会 )出 现 性 状 分 离 2 )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 _ _ _ _ _ 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 )该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 / a 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 r影响 用产黑色种子植株( 甲)、 产黄色种子植株( 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 性。
组别亲代F i表现型已自交所得F ? 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甲X乙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 3 : 1实验二乙X丙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 3 : 1 3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 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E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o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 F , 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 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 其中两条含R 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 1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为染色体加倍的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 )油菜新品系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1 0 + 9 )X 2 = 3 8 , 要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应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为 7 6条 3 )①由实验一,甲( 黑)X乙( 黄)一F i全黑,可推知,黑色为显性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②分析实验二,F ? 中 黑 : 黄=3: 1 3 , 可确定R 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丙的基因型为 A A RR, 乙的基因型为a a rr, F 2 中黑色种子的基因型为A _ rr, 黄色种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9 / 1 6A _ R_ 、 3 / 1 6a a R. 和 l / 1 6a a rr, 其黄色种子中纯合子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 / 1 3 A A RR、l / 1 3 a a RR, l / 1 3 a a rr, 则 F 2 黄色种子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 0 / 1 3 。
③实验二中,正常R 的基因型为A a Rr, 而异常K为 A a RRr, 可能是丙在减I 后期含R 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H后期含R 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产生异常配子A RR; A a RRr自交,后代中产黑色( A rr)种子植株的概率为歌咏意= 总- 4 0 6 4 8答案:( 1 )纺 锤 体 不 会( 2 )分 生 7 6⑶ ① 隐 ②R A A RR 1 0 / 1 3③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 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R 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1 / 4 85 . ( 2 0 1 5 •高考福建卷)蹲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 、 a和 B 、b 控制现以红眼黄体蹲鱼和黑眼黑体蹲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F 正 眼 雨EM艮黑体■F ) 黑眼黄体F ? 黑眼黄体 红眼黄体 黑眼黑体9 : 3 : 4( 1 )在鲜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鲜鱼的基因型是( 2 )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握还应该出现 性状的个体, 但实际并未出现,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 ) 为验证( 2 ) 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左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 要 其 中 有 一 个 杂 交 组 合 的 后 代 , 则该推测成立 4 ) 三倍体黑眼黄体醇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鳞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鳞鱼为母本, 进行人工授精 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 ,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醇鱼,其基因型是由于三倍体蹲鱼,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详细分析:( 1 ) 由题图可知,亲本红眼与黑眼杂交,R全为黑眼,说明黑眼为显性性状;黑体和黄体杂交, K全是黄体, 说明黄体为显性性状 亲本基因型为a a B B ( 红眼黄体) 和 A A b b ( 黑眼黑体) ( 2 )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F z 中理论上应为9黑眼黄体( A - B - ) : 3 红眼黄体( a a B_ ) : 3 黑眼黑体( A _ b b ) : 1 红眼黑体( a a b b ) , J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类型,但 F 2 中没有出现该性状, 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 a b b 的个体没有表现该性状, 而是表现出了黑眼黑体的性状。
3 )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与F ? 中的黑眼黑体杂交:a a B B X a a b b 和 a a B B X A - b b , 前一个杂交组合后代全是红眼黄体, 后一个杂交组合后代有黑眼黄体和红眼黄体, 若某一杂交组合的后代全是红眼黄体,则说明其杂交类型为a a B B X a a b b , 即该杂交组合中的黑眼黑体个体的基因型为a a b b 4 ) 亲本中的父本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 b , 母本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 B 若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则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型为A a a B B b 三倍体蹲鱼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导致其高度不育答案: ( 1 ) 黄体( 或黄色) a a B B ( 2 ) 红 眼 黑 体 a a b b ( 3 ) 全 部 为 红 眼 黄 体 ( 4 ) A a a B B 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1 . ( 2 0 1 6 •高考全国甲卷)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 、g 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 g完全显性。
受精卵中不存在G 、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 雄= 2 : 1 , 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A .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B .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C .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详细分析:选 D 结合选项,并根据题干信息:子一代果蝇中雌: 雄= 2 : 1 , 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可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亲代雄蝇为显性个体,则子代雌蝇不可能有两种表现型,故亲代雄蝇应为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gY ,说明受精卵中不存在g基因( 即 G基因纯合) 时会致死由于亲代表现型不同,故亲代雌蝇为显性个体,且基因型为XCXS,子一代基因型为X ' X "、XBX \ X ° Y ( 死亡) 、X I 综上分析,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D项正确2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详细分析:选 D。
联系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故 A项错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均等于1 减去该病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故 B项错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减去该病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 故C项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 男性只要携带致病基因便患病, 故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故 D项正确3. ( 2015 • 高考全国卷I )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详细分析:选 B ,常染色体遗传病的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等,A项错误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B 项正确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发病率,C项错误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D项错误。
4. ( 201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 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IV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 /4 8 ,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 I - 2 和 I - 4 必须是纯合子B. H—1、m —i 和in —4 必须是纯合子c. II- 2 . n — 3、in —2 和n i—3 必须是杂合子D. 11—4、 n —5、N — 1 和IV—2 必须是杂合子详细分析:选 B由题干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设由A、a 基因控制) ,无 论 1 - 2和 I —4 是否为纯合子( AA) , II—2、II—3、II—4、0 —5 的基因型均为Aa, A错误:若 II—K i l l-1 和1 口一4是纯合子, 则I V — 1 为 A a 的概率为1 / 4 ; I I I-3的基因型为l / 3 A A 、 2 / 3 A a ,I V —2 为A a 的概率为1 / 3 , I V - 1 与W-2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 / 3 X 1 / 4 X 1 / 4 = 1 / 4 8 ,与题意相符,B正确;若I H - 2 和川一3是杂合子,川一4和川一1 同时是A A 或 A a 或一个是A A 另一个是A a , 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 / 4 8 , C错误;若I V —1 和 印 - 2是杂合子A a ,则子代患病概率为1 / 4 , D错误。
5 .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I )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 Y 型 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 回答下列问题⑴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 填 “ 隐性”或 “ 显性”) 性状 2 ) 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m代中 表 现 型 不 符 合 该 基 因 遗 传 规 律 的 个 体 是 ( 填个体编号) ⑶ 若 控 制 该 性 状 的 基 因 仅 位 于 X 染 色 体 上 ,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可 能 是 杂 合 子 的 个 体 是 ( 填个体编号) 详细分析:( 1 ) 在遗传系谱图中,无中生有为隐性,本题图中H - 1 和 H - 2 不表现该性状,生出H I - 1 表现该性状,可推断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2 ) 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是子代雄性的性状均随父,雌性皆无该性状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H - 1 不表现该性状,其雄性后代H I - 1 应该不表现该性状;I I I - 3为雌性,应该不表现该性状;H - 3 表现该性状,其雄性后代I I I - 4 应该表现该性状。
3 ) 若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未表现该性状的母羊的父、 母、 子或女中若有一个表现该性状, 则该母羊一定是杂合子;由H - 1 不表现该性状、1 1 - 2 为杂合子可推知,I I I - 2 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综合以上所述,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I - 2 、 I I - 2 、 I I - 4 , 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H I - 2 答案:( 1 ) 隐 性 ( 2 ) 1 1 1 - 1 、m - 3 和I I I - 4 ( 3 )1 - 2 、1 1 - 2 、I I - 4 I I I - 26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 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辛灰体:辛黄体:& 灰 体 :& 黄 体 为 1 : 1 : 1 : 1 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 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 ) 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
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详细分析:( 1 ) 同学中的实验是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无论雌雄均有灰体和黄体,且比例均为1 : 1 根据以上实验,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能判断黄体与灰体的显隐性, 因为若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也符合上述实验结果 2 ) 同学乙的结论是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若要证明同学乙的这一结论, 可以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 先假设同学乙的结论成立,则同学甲的杂交实验用图解表示如下:P XAX" x X"Y灰体雌蝇 黄体雄蝇F, XAX' X'X* XAY X*Y灰体雌蝇黄体雌蝇灰体雄蝇黄体雄蝇可从R中选取果蝇作为亲本进行以下两组杂交实验,根据子代的表现来证明同学乙的结论实验1X-X-XAY黄体雌蝇灰体雄蝇XAX-XaY灰体雌蝇黄体雄蝇实 验 1 的预期结果是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实验2灰体雌蝇灰体雌蝇灰体雄蝇黄体雄蝇P XAXaXAY灰体雌蝇灰体雄蝇F. XAXA XAX-XAY X-Y实验2的预期结果是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 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答案:( 1 ) 不能⑵ 实 验 1 :杂交组合:早黄体XO5 T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实验2 :杂交组合:早灰体xG灰体预期结果: 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 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 另一半表现为黄体1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 明 D N 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 N A 的 X光衍射实验A . ①② B . ②③C . ③④ D . ④⑤详细分析:选 C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N A 的 X光衍射实验为D N 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均证明了 D N A 是遗传物质2 .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下列关于探索D N 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 N 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噬菌体的D N A 是用3 2 P 直接标记的D .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 N A 是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详细分析:选 D 。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 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A项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艾弗里实验仅证明了 D NA 是遗传物质,B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 ? 噬菌体的D NA 是利用大肠杆菌中含3 2P 的脱氧核甘酸标记的,该实验证明了 D NA 是 T ?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项错误,D 项正确3 . ( 20 12 • 高考上海卷) 赫尔希( A . H e r s h e y ) 和蔡斯( M. C h a s e ) 于 19 5 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D NA 是遗传物质 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B.只将其D NA 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C . D NA 可用力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 .蛋白质可用3 2P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详细分析:选 B 噬菌体的结构物质有蛋白质和D NA , 对蛋白质和D NA 进行标记要用特有元素 « 和 3 2p , 不能用共有元素J, C项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般没有P , D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D N A 注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一特性将蛋白质和D NA 分离开,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故 B项正确。
4 . ( 20 12 •高考江苏卷)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 NA 双螺旋结构中嗡咤数不等于喋吟数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 NA详细分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其化学本质,A项错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提取的 D NA 的纯度没有达到10 0 % , 从单独、直接观察D NA 生理效应方面分析,说服力不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 NA 双螺旋结构中喻嘘数等于噪吟数,C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 NA , D项错误1. ( 20 16 • 高考全国甲卷) 某种物质可插入D N 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 N 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随后细胞中的D N A复制发生障碍B .随后细胞中的R N A转录发生障碍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详细分析:选 C 。
在 D N 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D N A分子需要先经过解旋,即 D N A双链解开,加入该物质后D N A分子双链不能解开,故细胞中D N A的复制会发生障碍,A 项正确D N A分子转录产生R N A的过程中,D N A分子也需要在R N A聚合酶作用下先将双链解开,再以D N 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 加入该物质后D N A分子双链不能解开, 故细胞中的R N A转录会发生障碍,B 项正确因 D N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故该物质阻断的是分裂间期D N 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其分裂过程中可发生D N A复制和转录, 加入该物质会阻碍这两个过程, 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 项正确2 . ( 2 0 1 6 •高考上海卷) 在 D N 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 0 对碱基( A 有 6个) 的 D N 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A. 5 8B. 7 8C . 8 2D . 8 8详细分析:选 C o每个脱氧核甘酸的三部分间需2个订书钉,每条链上的1 0 个脱氧核甘酸间需9 个订书钉,两条链间的6 对 A—T和 4对 G —C间各需1 2 个订书钉,故构建该D N A片段共需订书钉数量为2 9+ 2 9 + 1 2 + 1 2 = 8 2 。
3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关于D N A和 R N A的叙述,正确的是()A. D N A有氢键,R N A没有氢键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 N A和 R N AC.原核细胞中既有D N A, 也有R N A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 N A详细分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D N A和 R N A的相关知识,D N A一般为双链结构,其碱基对间为氢键,R N A虽然一般为单链,但 t R N A形成的“ 三叶草”结构中,也存在碱基配对现象,也存在氢键;D N A病毒只含D N A, R N A病毒只含R N A, 一种病毒不可能同时含有D N A和 R N 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一样,既有D N A, 也有R N 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D N A和 R N A, 而核糖体只含有R N A4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在有关D N 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 2 P 来标记D N A分子用 a、B和 Y表示AT P 或 d AT P ( d 表示脱氧)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 A - P ”〜P e〜P >或 d A- P “〜PP〜PJ。
回答下列问题:( 1 ) 某种酶可以催化AT P 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 N A 末端上,同时产生A D P 若要用该酶把却 标 记 到 D N A 末端上,那么带有3 2P的磷酸基团应在A T P 的_ _ _ _ _ _ _ _ ( 填 “ a ” “ B ”或“ Y”) 位上⑵若用带有3 2P的 dA T P 作为D N A 生物合成的原料, 将 3 2P 标记到新合成的D N A 分子上, 则带有 3 2P 的磷酸基团应在dA T P 的( 填 “ a ” “ B ”或 " Y ”) 位上 3 ) 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 N A 分子的两条链用3 2P进行标记, 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 在不含有3 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 N A 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 n 个) 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 2P 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 n,原因详细分析:( 1 )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酶能将A T P 水解成A D P 和磷酸基团( 即匕) ,同时将匕基团转移到D N A 末端上因此需用十标记到A T P 的 丫 位 上 2) D N A 生物合成的原料为脱氧核甘酸。
将 dA T P 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产物为dA - P a ( 腺喋吟脱氧核甘酸) ,为合成D N A 的原料因此需用叩标记到dA T P 的 a 位上 3 ) 一个含有3 2P 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 N 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 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 N A 分子中, 因此在得到的n 个噬菌体中只有2 个带有标记答案:( 1 ) 丫 ( 2) a ( 3 ) 一个含有3 2P 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 N A 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 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 N A 分子中, 因此在得到的n 个噬菌体中只有2 个带有标记1 . ( 20 1 5 •高考全国卷I ) 人或动物P r 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 P r P < ) , 该蛋白无致病性,P r P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 r - ( 肮粒) ,就具有了致病性PS"可以诱导更多的P r F 转变为P r Ps c, 实现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 . 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 P r P ,转变为P r P ”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详细分析:选 C 。
根据题意可知肮粒的本质是蛋白质,其致病原理是诱导宿主细胞中的P r P ,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不是整合到D N A 分子中,A项错误;肮粒无细胞结构,而肺炎双球菌具细胞结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过细胞分裂完成增殖,B项错误;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当结构发生变化后功能也发生变化,C项正确;遗传信息翻译过程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 R N A 为模板,利用氨基酸合成肽链的过程,P r f 和 P r p s ,仅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D项错误2. ( 20 15 •高考全国卷H) 端粒酶由R N A 和蛋白质组成, 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 N A为模板合成端粒D N A 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 N A 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 N A 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 N AD .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 N 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详细分析: 选 C A项,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 N A 重复序列,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拟核的D N A不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因此大肠杆菌拟核的D N A 中没有端粒B项,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 N A 为模板合成端粒D N A 的一条链。
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不是R N A 聚合酶R N A 聚合醐是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C项,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含有端粒D N A D项,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D N A 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3. ( 20 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 一种t R N A 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 . D N A 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C . 反密码子是位于m R N A 上相邻的3 个碱基D . 线粒体中的D N A 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详细分析:选 D 一种t R N A 只能携带特定的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 R N A 转运,A项错误D N A 聚合酶是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项错误反密码子是由位于t R N A 上相邻的3 个碱基构成的,m R N A 上相邻的3 个碱基可构成密码子,C项错误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内含有部分D N A ,可以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4 . ( 20 16 • 高考江苏卷) 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 R I S P R / C a s 9 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
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 N A 引导核酸内切酶C a s 9 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 N A 中 20 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 N A 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 见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向导RNACas9蛋白目标DNA目标D NAA . C a s 9 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B.向导R N A 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C.向导R N A 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 .若 a链剪切位点附近序列为……T C C A G A A T C ……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 C C A G A A U C ……详细分析:选 C C a s 9 蛋白由相应基因转录出的m R N A 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A项正确;向导 R N A 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B项正确;逆转录是以R N A 为模板合成D N A , C项错误; a链与向导R N A 都与模板链互补配对,但二者所含碱基有所不同,D项正确1. ( 20 16 •高考天津卷)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S 1 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 )野生型 - P - 0 - K - P - -能0突变型…・P ・国・K- P -不能1 0 0注 P :脯氨酸;K:赖氨酸;R :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S 1 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 .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 . 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详细分析:选 A 。
据表可知,核糖体S 1 2蛋白结构改变后,突变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不能与链霉素结合,而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 0 0 % , 说明突变型枯草杆菌对链霉素具有抗性,A项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突变型是因为S 1 2蛋白第5 6 位的赖氨酸替换为精氨酸所致,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C项错误;链霉素不能诱发基因突变,只是对枯草杆菌起选择作用,D 项错误2 .( 20 1 5 • 高考四川卷) M基因编码含6 3 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 m R N 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 A G , 表达的肽链含64 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 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噪吟核甘酸比例增加B.在 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甘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C.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 个氨基酸不同D . 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 种 t R N A 参与详细分析:选 C A项,双 链 DN A 中喋吟与口密噬的比例恒等于1 , 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B项,转录过程中,核糖核甘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C项,由于突变位置的差异,m R N A 中增加的A A G 三个碱基位置可能在原序列两个相邻密码子之间,也可能插在原序列某一密码子内部, 导致与之相邻的下一个密码子也改变, 故最多有2 个氨基酸不同。
D 项,密码子虽然有64 种,但是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无相应的t R N A , 所 以 t R N A 只有 61 种3 . ( 20 1 5 •高考江苏卷) 经 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 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 . 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 .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详细分析:选 A A项,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对环境不存在主动适应B项,X 射线可导致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C项,白花植株与原紫花品种杂交, 若后代都是紫花植株,则白花植株是隐性突变的结果, 若后代都是白花或既有白花又有紫花, 则是显性突变的结果D项,白花植株的自交后代中若出现白花植株,则是可遗传变异;若全是紫花植株,则是不遗传变异4 . ( 20 16 •高考全国丙卷)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2) 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 _ _ _ _ _ _ _ 为单位的变异。
3 ) 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隐性突变) ,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 A 和 a 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 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则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 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详细分析:( 1)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通常染色体变异涉及许多基因的变化故基因突变涉及的碱基对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 2) 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3 ) 显性突变是a a 突变为A a , 在子一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A A 、A a 和 a a , 子二代再自交,子三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才算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隐性突变是A A 突变为A a , 在子一代还是表现为显性性状,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A A 、A a 和 a a , 即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也就是隐性突变纯合体.答案:( 1) 少( 2) 染 色 体 ( 3 ) 一 二 三 二1. ( 20 15 •高考全国卷H) 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 . 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详细分析:选 A 。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A项正确2. ( 20 16 •高考上海卷) 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A.突变和倒位 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 D.易位和倒位详细分析:选 D 由题图可知,变异类型①中a 、b基因被j 基因替换,变异类型①为易位;变异类型②中c 、d 、e 基因发生颠倒,变异类型为倒位3 . ( 20 16 •高考江苏卷) 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 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乙甲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 . 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 : 1D .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详细分析: 选 B 据图可知个体甲的变异是缺失,个体乙的变异是倒位, 均会导致表型异常,A和 D选项错误个体甲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缺失染色体纯合个体致死现象,后代性状分离比不一定是3: 1 , C项错误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 项正确。
4 . ( 2 0 1 3 •高考全国大纲卷)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水稻E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C . 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 N A 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D .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详细分析:选 C 本题要求考生综合理解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A项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项为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C项为基因工程育种,需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D N A 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原理为基因重组;D项为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1 .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 e 〃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杀 虫 剂8 g「 , 占野生型昆虫细胞细胞膜杀虫剂、 正位点纪位点 细 胞 索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 . 基因p e 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 e 〃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I) .野生型昆虫和〃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详细分析:选 C 。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 e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 选项错误2 . ( 2 0 1 5 •高考安徽卷)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 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 群 1 的 A基因频率为8 0 % , a 基因频率为2 0 % ;种群2的 A基因频率为60 % , a基因频率为4 0 %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是()A . 75 % B . 5 0 %C . 4 2 % D . 2 1 %详细分析:选 C A 、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种 群 1 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 A =6 4 %, A a =3 2 %, a a =4 %;种 群 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 A= 3 6 %, A a =4 8 %, a a = 1 6 %, 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 A A =5 0 %, A a =4 0 %,a a =1 0 %;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 0 %+ 4 0 %X l / 2 = 7 0 %, a 基因频率= 1 - 7 0 %=3 0 %,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2 X 7 0 %X 3 0 %=4 2 %。
3 . ( 2 0 1 6 • 高考北京卷)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 区2 0 世 纪 9 0 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 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 基因) 多样性增加B .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 物种丰( 富) 度出现大幅度下降I)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详细分析:选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 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 T 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 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 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 富) 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4 . ( 2 0 1 4 •高考北京卷)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 .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 共同) 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详细分析:选 C A项,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B项,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项,兔病毒对野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野兔数量增多, 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D 项,兔病毒主要由蚊子传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5.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 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 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 )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 A 、A a 和 a a 的数量比为_ _ _ _ _ _ _ _ , A基因频率为。
2 )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 a 和 a a 两种基因型, 且比例为2 : 1 ,则 对 该 结 果 最 合 理 的 解 释 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 a 和a a 基 因 型 个 体 数 量 的 比 例 应 为 详细分析:( 1 ) 因为该种群只有A a 一种基因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该种群中A和 a的基因频率均为0 . 5, 所以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 1 : 1 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 . 2 5, a a的基因型频率也是0 . 2 5, 则 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 . 5, 所以A A 、 A a 和 a a 的数量比为1 : 2 : 1 ,且 A和 a的基因频率仍然都是0 . 5 2 ) 由于该种群初始只有A a 一种基因型,所以理论上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应含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 : 2 : 1 但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 a 和 a 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 1 , 最可能的原因是显性基因纯合( A A ) 致死,从而导致子代中无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存在。
子一代中A a 和 a a 的比例为2 : 1 , 即 A a 和 a a 的概率分别是 2 / 3 和 1 / 3 , 所以A和 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1 / 3 和 2 / 3 如果不考虑基因纯合致死,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产生的子二代中A A = l / 3 Xl / 3 = l / 9 , A a = ( l / 3 X2 / 3 ) X2 = 4 / 9 ,a a = 2 / 3 X2 / 3 = 4 / 9 , 所以A A : A a : a a = 1 : 4 : 4 , A A 个体致死,所以A a 和 a a 的个体数量比应为1 : l o答案:( 1 ) 1 : 1 1 : 2 : 1 0 . 5 ( 2 ) A 基因纯合致死1 : 11 . ( 2 0 1 5 • 高考全国卷I )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 . 9 % 的 Na C l 溶液( 生理盐水) 2 0 m L后,会 出 现 的 现 象 是 ( )A .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 0 m LC . 细胞内液Na +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 的增加D . 输入的Na + 中 50 % 进入细胞内液,50 % 分布在细胞外液详细分析:选 A 。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A项正确;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 但输入生理盐水后, 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 + 排出体外,B项错误;由于N a +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 a 卡 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 不会有50% 分布在细胞外液, 50% 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C 、D 项错误2. ( 201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N a + 、K +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详细分析:选 D 机体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 a + 的浓度差和仁的浓度差有关, 因此, 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的产生依赖于内环境中N a + 、K + 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3 . (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 )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 .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I) .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详细分析:选 A A项,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 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 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B项,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C项,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D 项,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4. ( 2015 •高考江苏卷)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 . N a + 浓度 B . 渗透压C . K + 浓度 D . O z 浓度详细分析:选 B 。
人体组织液中N a + 浓度高于细胞内液,1C 浓度低于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相同,B 项正确5. ( 201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已知5%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D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 _ _ _ _ _ _ _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2) 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 _ _ _ _ _ _, 尿量_ _ _ _ _ _ _ _ _ ,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 )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 _ _ _ _ _ _ _ ( 填 " 会 ”或 “ 不会”) 发生变化详细分析:( 1 ) 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C 02, C O ?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再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C 0 , 积累过多,会造成细胞外液的p H 下降。
2 ) 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组织细胞, 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 血浆渗透压下降,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 3 )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答案:( 1 ) 呼吸 下 降 ( 2 ) 降低 增 加 ( 3 ) 会1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 T 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 T 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 T PD .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 T P详细分析:选 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 T P , 故 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 T P , 故 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 T P , 故 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 N a + 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 T P , 故 D项正确。
2 . ( 2 0 1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这一现象的分析,错 误 的 是 ( )A .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 . 这一过程中有“ 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详细分析:选 C 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眼球的视网膜上,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3 . ( 2 0 1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 误 的 是 ( )A .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 .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 .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详细分析:选 B 本题以膝跳反射为例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兴奋传递的特点等知识感受器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的不同环节逐级传递,最终完成反射活动,故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都会导致反射活动不能完成。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4 . ( 2 0 1 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 a ) 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1回答下列问题:⑴ 图 ( a ) 中 a 、b 、c 、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d是 2 ) 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 a ) 中________的调控⑶ 图 ( a ) 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中, 突 触 小 体 是 神 经 元 ① 的 ( 填 “ 轴突”、“ 树突”或 “ 细胞体”) 末端膨大形成的,突 触 后 膜 位 于 神 经 元 ② 的 ( 填 “ 轴突”、“ 树突”或 “ 细胞体”) 详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反射弧结构的知识 1 ) 由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呼吸肌( 效应器组成之一) 可推知:a 、b 、c 、d分别为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 ) “ 屏住呼吸”过程是大脑皮层所支配的有意识的反射活动。
3 ) 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杯状或球状膨大部分神经元中短的突起为树突,长的突起为轴突 知:神经元②的细胞体膜充当突触后膜答案:( 1 ) 神 经 中 枢 传 入 神 经 传 出 神 经 效 应 器( 2 ) 大脑皮层( 3 ) 轴 突 细 胞 体5 . ( 2 0 1 6 •高考全国甲卷)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 ) 图中A - C 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 循 环 利 用 的 物 质 是 ( 填 “ A"、 “ C ”或" E " ) 除乙酰胆碱外, 生 物 体 内 的 多 巴 胺 和 一 氧 化 氮 ( 填 “ 能”或 “ 不能”) 作为神经递质 2 ) 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 - C 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 )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 突 触 后 神 经 元 会 表 现 为 持 续 详细分析:( D分析图示, A - C ( 乙酰胆碱) 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 C , 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 - C 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
2 )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 )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 D C 能( 2 ) 胞 吐 突 触 间 隙 ( 3 ) 兴奋1. ( 2016 •高考全国甲卷)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 .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 .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 .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详细分析:选 D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多,A 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B 项正确;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故可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 项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 细胞分泌的,D 项错误2. ( 2016 •高考全国丙卷)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 .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 .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 .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详细分析:选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故 A 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故 B 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 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 C 项正确;饮水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 D 项正确3. (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 血浆渗透压降低B .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详细分析:选 B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长时间未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4. ( 2016 • 高考全国丙卷) 回答下列问题:( 1) 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 糖 素 与 胰 岛 素 含 量 的 比 值 ,其原因是( 2 ) 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详细分析:( 1 ) 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 2 ) 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这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 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 脂肪酸再分解, 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 酮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 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 注射葡萄糖溶液后, 葡萄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血浆中酮体的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可避免内环境的p H 下降答案:( 1 ) 高 在 饥 饿 时 ,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 食 后 则 相 反 ( 2 ) 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 H 下降5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H)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 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_ _ _ _ _ _ _ _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⑵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 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 _ _ _ _ _ _ _ o( 3 ) 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o ( 答出一点即可)详细分析:( 1 )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由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 ) 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从而使机体产热增多甲状腺激素还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如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由于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因此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包括下丘脑和垂体细胞 3 ) 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包括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与靶细胞等答案:( 1 ) 下 丘 脑 垂 体 ( 2 ) 细 胞 代 谢 发 育 和 功 能 几 乎 全 身 所 有 的 细 胞 ( 3 ) 高效6 . ( 2 0 1 5 • 高考全国卷1 )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 ) 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 . 0 1 % 的肾上腺素0 . 2 m 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 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 心 脏 是 肾 上 腺 素 作 用 的 ,肾 上 腺 素 对 心 脏 起 作 用 后 被 , 血压恢复肾 上 腺 素 的 作 用 是 ( 填 “ 催化”、“ 供能”或 “ 传递信息”) 2 ) 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 _ _ _ _ _ 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 " 酶 ”、 “ 神经递质”或 “ 激素”) , 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 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 调 节 血 压 的 过 程 中 所 具 有 的 共 同 特 点 是 (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详细分析:( 1 ) 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 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传递信息 肾上腺素没有酶的催化作用或能源物质的供能作用 2 ) 据题意可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使心脏的活动和血压改变,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 根据以上两题及相关知识可知, 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 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答案:( 1 ) 靶 器 官 灭 活 传 递 信 息 ( 2 ) 神 经 神 经 递 质 受 体 ( 3)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1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I )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 .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 R ou 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I) .人感染H I 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详细分析:选 D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B项,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杀灭细菌是利用酶将细菌细胞结构破坏而实现杀灭细菌;C项,R o us 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D项,人感染H I V 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 I V 有一定的潜伏期。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 H I V 浓度增加, T细胞数量减少, 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 I V后的症状和H I V 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2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 吞噬细胞和B 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 .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详细分析: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各类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 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 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3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I I I V 后的情况 RNA院HH麒酸 ( 降解RNA)---- ---- DNA豳1甲1■搬I整 合 宿 划8色体7k送及号A_H注0। 感染时间加入实验药物"丙o | 感染时间加入实验药物b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 从图甲可以看出, H I V 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 . 从图乙可以看出,H I Y 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 . 从图丙可以推测, H I V 可能对实验药物a 敏感D . 从图丁可以看出,H I V 对实验药物b 敏感详细分析:选 D 。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动物感染n i v 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IIIV遗传信息的传递、体液免疫以及H I V 对实验药物的敏感度等问题由图甲可知,H 1 V 的 R N A -D N A 应为逆转录过程;由图乙可知,H I V 感染实验动物后出现了抗H I V 抗体含量的上升,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由图丙可知,加入实验药物a 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加入的实验药物a 抑制了 H I V 的增殖,H I V 可能对实验药物a 敏感;由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 后,H I V 的浓度仍上升,说明H I V 对实验药物b 不敏感4 . ( 2 0 1 6 •高考全国乙卷)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 ) 感染病毒甲后,患 病 的 乙 更 易 被 其 他 病 原 体 感 染 的 原 因 是 ⑵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 诱 导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 记 忆 细 胞 在 机 体 被 病 毒 甲 感 染 时 能 够 ,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 )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 _ _ _ _ _ _ _ ( 答出两点即可) 详细分析:( 1 ) 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 ) 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 病毒甲)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 ) 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案: ( 1 ) 免 疫 功 能 下 降 ( 2 ) 抗 原 浆 细 胞 迅 速 增 殖 、 分化形成浆细胞, 大量分泌抗体( 3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答出两点即可)5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 H I V 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 ) 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 I V 的某蛋白( 目的蛋白) 时,可先提取H I V 中的_ _ _ _ _ _ _ _ ,以其作为模板,在 的 作 用 下 合 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 ) 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 蛋 白 结 合 的 相 应 分 泌 蛋 白 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 I V , 检测的原理是»( 3 ) 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I I I V 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 细胞, 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 ) 人的免疫系统有_ _ _ _ _ _ _ _ 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详细分析:( D H I V 的遗传物质是R N A , 所以要想获得相应的目的基因,应以H I V 的 R N 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 D N A ( 或 D N A ) 2 ) 目的蛋白注入机体后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进行体液免疫,由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分泌蛋白) ,由于该抗体能与目的蛋白( 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所以可通过抗体检测出有无目的蛋白,从而确定体内有无H I V 3 ) H I V 主要攻击人体的T ( 或 T淋巴) 细胞,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 ) 癌细胞在机体中属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癌细胞。
答案: ( 1 ) RNA逆 转 录 酶 c D N A ( 或 D N A ) ( 2 ) 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 ) T ( 或 T 淋巴)( 4 ) 监控和清除6 . ( 2 0 1 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草药灌胃) 、空白对照组( 蒸储水灌胃) 和阳性对照组( 免疫增强剂A灌胃) ,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 ) 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2 ) 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3 ) 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详细分析: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1 ) 非特异性免疫与生俱来,作用的对象无特异性 2 )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紧密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 ) 在特异性免疫中,接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答案:( 1 ) 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 ) 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⑶ 淋 巴 B 抗体1 . ( 2 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 A A 的琼脂块, 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 I A A 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 A 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口□ J L±JA .胚芽鞘b侧 的IAA含量与b '侧的相等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 的IAA含量不同C .胚芽鞘b '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 '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 '从a '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 '的输出量详细分析:选D。
结合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可知,题中左图为对照组,右图为实验组对照组中a琼脂块不含IA A ,所以胚芽鞘b侧不含IAA, b '侧含有从a '琼脂块运输来的IAA,故A项错误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都不含IA A ,故B项错误胚芽鞘b '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 A ,故C项错误az琼脂块输出的IAA在向下运输过程中有所消耗,所以琼脂块d '从a '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 '的输出量,故D项正确2. ( 2015 •高考全国卷I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详细分析:选C植物幼嫩叶片可以合成生长素,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的,A项正确在成熟茎韧皮部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幼嫩组织中存在极性运输,B项正确不同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成熟细胞,C项错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 例如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D项正确。
3. (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 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 '、b '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 现a '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 a '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 . a / 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详细分析:选 D 胚芽鞘尖端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向运输,故 a ' 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而 b'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D 正确4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I ) 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 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 A组,即对照组) 、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B组) 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C组) 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 d ) , 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 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 ,结果如下表:组别乙烯释放量( UJkgTfT)2 0 d3 5 d4 0 d4 5 dA02 71 71 5B0952C0000回答下列问题:( 1 ) 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 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可推测,A组 果 实 中 与 乙 烯 含 量 有 关 的 基 因 有 , 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2 ) 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 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 5 天时采摘 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 组详细分析:( 1 ) 根据题干可知,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A组为对照组,则 X基因和Y基因都能表达,乙烯释放量高;B组有反义X基因,则 X基因不能表达,Y基因能够表达,乙烯释放量较低:C组有反义Y基因,则 Y基因不能表达,X基因能够表达,不能释放乙烯 根据表中三组实验乙烯释放量的对比, 可知A组乙烯释放量多是X 基因和Y 基因共同表达的结果,B组释放的乙烯少是Y基因表达的结果因此,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和Y基因,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 2 ) 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根据三组实验中A组释放的乙烯量最多,可推测A组果实最早成熟若在3 5 天时采摘A 、B两组果实,由于A组乙烯的释放量高,使 A组果实易成熟,储存时间会较短,而 B组储存时间较长答案:( DX基因和Y 基 因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 基 因 ( 2 ) A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含量( 或释放量) 高 于 其 他 组 B5 . ( 2 0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0 ) 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a - 淀粉酶, 用 G A ( 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a - 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 如下实验:试管号G A 溶液缓冲液水半粒种子1 0个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步 骤 1步骤21011带肝2 5 ℃保温2 4 h 后去除种子,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 m L淀粉液2 5 "C保温l O m i n 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 m L碘液,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 +2011去胚+ + + +30. 210. 8去胚+ +40. 410. 6去胚+50. 410. 6不加种子++++注:实验结果中“ + ”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 L 回答下列问题:( 1 ) a - 淀粉酶催化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2 ) 综合分析试管1 和 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 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3 ) 综合分析试管2 、3和 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 A 的作用是—( 4 ) 综合分析试管2 、3 和 4的实验结果,说明详细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 A 可诱导种子产生a - 淀粉酶通过对表格中的实验分组和操作加以对比、分析得知,实验的变量是G A 的浓度变化、是否加种子、种子是否带胚,试管中添加水量不同的目的是保证试管中液体总体积不变。
实验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好对照组和实验组,如 1 和 2 、2和 3 、3和 4 、4和 5等在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因变量,即淀粉加碘液变蓝后颜色的深浅,确定淀粉剩余量的多少,从而推出含有a - 淀粉酶量的多少, 进而推出种子产生a - 淀粉酶的场所和GA 浓 度 对 a - 淀粉酶产生量的影响 1 ) 酶具有专一性,a -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二糖是麦芽糖 2 ) 试 管 1和试管2的实验中,单一变量为种子是否有胚,根据实验结果,试 管 1 颜色比试管2 浅,则试 管 1 含有的淀粉少于试管2含有的淀粉, 从而说明试管1 产生了 a - 淀粉酶, 可得出结论:有胚的种子能产生a - 淀粉酶,并使淀粉水解 3 ) 没有GA 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2,其实验结果和不含种子的试管5相同,说明没有a - 淀粉酶的产生,含 G A 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 3的实验结果比试管2 颜色浅, 说 明 有 a - 淀粉酶产生, 进而推出GA 能诱导种子产生a -淀粉酶 4 ) 试管2 、3 、4里的种子都是去胚的,单一变量是G A 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发现随GA浓度升高,试管中含有的淀粉逐渐减少,说明试管中产生的a-淀粉酶逐渐增多。
答案: ( 1) 淀粉 麦 芽 糖 ( 2) 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a-淀粉酶, 使 淀 粉 水 解 ( 3)诱导种子生成a-淀粉酶( 4) GA浓度高对a-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1. ( 2016 •高考全国甲卷)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 甲地)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 .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 .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详细分析:选 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 通常采用样方法,A 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 项错误。
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 项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I ) 项错误2. ( 2015 • 高考广东卷) 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3§-x-&A .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 . 可用数学模型N,=N°A’ 表示C .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 值约为120 000个详细分析:选 D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 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 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 S ”型增长, 不适用“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B 错误;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C 错误;由图知,K值 为 12 X 1 0 0 0 X 10 = 12 0 0 0 0 ( 个) ,D 正确3 . ( 2 0 15 •高考全国卷I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 中 “ 1 +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 , 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 +1 +2 +3 +4 +5 +6 +7 +8 +9 +10+11+2 12个体数9 218 712 17 06 96 26 37 26 45 54 23 92 6 4( 1)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 鱼 在 3+时达到性成熟( 进入成年) ,9+时丧失繁殖能力( 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 和 老 年 3个 年 龄 组 个 体 数 的 比 例 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 ) 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 _ _ _ _ _ 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 ) 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 具 有 的 两 个 特 点 是详细分析:( 1) 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 2 + 18 7 + 12 1= 4 0 0 , 成年个体数为7 0 + 6 9 + 6 2 + 6 3 + 7 2 + 6 4 = 4 0 0 , 老年个体数为5 5 + 4 2 + 3 9 + 2 6 4 = 4 0 0 , 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 : 1 : 1, 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 )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 1) 增长型、衰退型、稳 定 型 1 : 1 : 1保持稳定( 2 ) 活 动 能 力 ( 3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 ( 2 0 1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某种植物病毒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详细分析:选 A 由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在水稻间传播,可知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 毒 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 、D项错误2 . ( 2 0 1 3 • 高考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 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 3 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 2 6 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 . 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详细分析:选 D 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 . ( 2 0 1 2 •高考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I)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详细分析:选 C 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 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 错误。
4 . ( 2 0 1 4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 ) 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 ) 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 ) 据调查,近 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 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 “ 未发生改变” “ 变慢”或 “ 变快”) ,演替的方向( 填 “ 发生改变”或 “ 未发生改变”) 详细分析: ( 1 ) ( 2 )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 3 ) 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一灌木的退化性演替。
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 1 ) 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 )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 ) 变快未发生改变1 . ( 2 0 1 3 •高考广东卷) 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 、鱼 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妒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 .B .C .D .鱼 a鱼 b妒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土著鱼在与妒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详细分析:选 A 由于妒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妒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妒鱼为捕食关系,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B错误;妒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 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I) 错误2 .( 2 015 •高考福建卷)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 单位是J ^ n T ' a T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 5 %C.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 5 7 J - m-2 - a -1D .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详细分析:选 B A项,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一幽蚊幼虫一太阳鱼一妒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妒鱼属于第五营养级B 项,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 80+ 4 2 00 = 7 9 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 80・3 1 9 2 0X 100% = 2 5 % o C项,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 目 中 1 3 5 7 是 1 4 83 ( 太阳鱼总同化量) 减 去 12 6 ( 下一营养级摄入量) 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3 5 7 J - m 要少 D 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3 . ( 2 016 •高考全国乙卷)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 . “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详细分析:选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 不能改变它, 故 A项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 但不能反复利用,故 B项错误 “ 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故 C 项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故 D 项正确4 . ( 2 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我国谚语中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 .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详细分析:选 c 。
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f蝉一螳螂一黄雀f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 A 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 B 项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故 C 项正确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 D 项错误5 .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I )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 调查得知, 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 0 %〜2 0 % ,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 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T戊能量3 . 5 61 2 . 8 01 0 . 3 00 . 4 82 2 6 . 5 0回答下列问题:( 1 ) 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 ) 甲 和 乙 的 种 间 关 系 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o( 3 )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 O ? 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 1) 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 %〜20 % 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的能量较少,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乙戊 〈 〉 甲 ~* 丁 O第四营养级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丙( 2) 根据食物网可以看出: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戊是生产者,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 3)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 O ? 的形式进行乙戊 ( , 甲 一 丁答案:( 1) 丙 ( 2) 捕 食 消 费 者( 3) 物 质 循 环 能 量 流 动 生 物 群 落 无 机 环 境1. ( 20 14 • 高考天津卷) 图 a 、 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生命物质总量) 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a图b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 个营养级组成C .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详细分析:选 A 。
A项,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题 图 a 、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3 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 存在食物链:农作物~昆虫一蜘蛛一鸟一猫头鹰,不只由3 个营养级组成C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D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2. ( 20 15 •高考题重组改编)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20 15 •高考江苏卷)B .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20 15 • 高考全国卷I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0 15 • 高考全国卷H)D .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20 15 • 高考全国卷I I )详细分析:选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A错误;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相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物种数目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 错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D错误。
3. ( 2 0 14 •高考广东卷)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 . ①② B . ②③C . ③④ D . ①④详细分析:选 D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 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 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 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4. ( 2 0 14 •高考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2 ( »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详细分析:选 D»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 、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 光合作用固定) 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 化能合成作用利用) ,B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 %〜2 0 % 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正确。
5. ( 2 0 14 • 高考题重组改编)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的问题 1) 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 _ _ _ _ _ _ _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0 1 4 • 高考山东卷)( 2 ) 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 相间种植) ,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2 0 1 4 •高考安徽卷)( 3 ) 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 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2 0 1 4 •高考四川卷)详细分析:( 1 )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或自净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 种植不同品种的玉米,增加了遗传多样性;玉米与大豆间作,可提高土壤肥力,因为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固氮 3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答案:( 1 ) 自我调节能力( 或自净能力) ( 2 ) 遗传( 基因) 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 有 固 氮 作 用 ( 3 ) 抵抗力1 . ( 2 0 1 4 •高考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 .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 . 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详细分析:选 B 。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2 . ( 2 0 1 1 •高考江苏卷)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 . 克氏原螯虾( 小龙虾) 原产美洲, 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 . 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详细分析:选 B 外来物种入侵会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但外来物种并不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故 B 错误;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在丹顶鹤的越冬区江苏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3 . ( 2 0 1 6 •高考江苏卷)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a( D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一分解产生的 2 ) 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元素营养 3 ) 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 法,分别统计 的种群密度 4 ) 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 ( 填序号) 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详细分析:(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N、P等矿质元素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
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答案:(D蛋 白 质(2) N、P( 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1. ( 2016 •高考全国甲卷) 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问题:Ho+coJ③ ]|葡萄糖陛质版陞|乙醇+COz|( 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进行, 其产物乙醇与 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 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③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繁殖速度 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崂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 _ _ _ _ _ _条件下才能完成 3)在生产过程中,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 第 一 阶 段 的 温 度 ( 填 “ 低于”或 “ 高于”) 第二阶段的。
4)醋酸杆菌属于 核生物,其 细 胞 结 构 中 ( 填 “ 含有”或 “ 不含有”) 线粒体详细分析:(1)图中过程①和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乙醇可用酸性重铭酸钾试剂检测,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供酵母菌繁殖利用,故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繁殖速度更快2)醋酸杆菌是好氧型细菌,因此,在醋酸杆菌作用下, 将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完成 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酵母菌产生乙醇的适宜温度为18〜25 ℃,第二阶段醋酸杆菌产生醋酸的适宜温度为30〜35 ℃,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的 4)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不含线粒体答案:( 1)细胞质基质 重铭酸钾 线粒体 快( 2)有 氧( 3)低 于( 4)原 不含有2. (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 o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 入 陈 泡 菜 液 的 作 用 是 。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 中 3)泡 菜 制 作 过 程 中 影 响 亚 硝 酸 盐 含 量 的 因 素 有 、和 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 其 他 杂 菌 的 消 长 规 律 是 ,原因是详细分析:( 1)盐水中可能含有杂菌,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要煮沸,以便杀死盐水中的杂菌陈泡菜中含有现成的乳酸菌,加入后,增加乳酸菌数量,可以缩短制作时间 2)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随着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逐渐增加,泡菜液逐渐变酸,抑制了其他杂菌的生长,导致其他杂菌数量逐渐减少;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不利于杂菌生存,乳酸菌的数量增加答案:( 1)消 灭 杂 菌 增 加 乳 酸 菌 含 量( 2)无 氧 呼 吸 细 胞 质 基 质( 3)温 度 食 盐 用 量腌 制 时 间( 4)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减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1. ( 2016 •高考全国乙卷)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
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①配制培养基( 成分:牛肉膏、蛋白陈、NaCl、X、HQ) ;②制作无菌平板;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七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 _ _ _ _ _ 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 2)步骤③中,实 验 组 的 操 作 是( 3 ) 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 6 个/ 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 6个菌落, 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 现象 若将3 0 ( 即 3 6 - 6 )个/ 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填 “ 正确”或 “ 不正确”) 详细分析:( 1 ) 牛肉膏和蛋白陈中均含有氮元素,因此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牛肉膏和蛋白陈 若要完成步骤②, 需要进行倒平板操作, 用到的是固体培养基, 所以培养基中要有琼脂 2 ) 该实验的空白对照组为不进行处理的无菌平板,实验组的操作为将各无菌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相同时间。
3 ) 若空白对照组的平板上出现了菌落,说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污染现象 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 6个菌落, 导致实验变量不唯一, 不能确定实验组平板上的菌落是否仅由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的微生物形成,因此不能求出实验组的菌落平均数答案:( 1 ) 牛肉膏、蛋 白 陈 琼 脂 ( 2 ) 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 盖 暴 露 一 段 时 间 ( 3 ) 污 染 不 正 确2 . ( 2 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明, 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 1 ) 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 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理由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推测在分离纯化所用的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有 和分离纯化时应挑选出_ _ _ _ _ _ _ _ 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3 ) 乳酸菌在一2 0 ℃长期保存时, 菌 液 中 常 需 要 加 入 一 定 量 的 ( 填 “ 蒸储水”、“ 甘油”或 “ 碳酸钙”) 。
详细分析:( 1 ) 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这样既可避免杂菌污染,又可将乳酸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以便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2 ) 乳酸的积累影响乳酸菌的增殖,加入碳酸钙可以中和乳酸菌代谢( 无氧呼吸) 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另外,乳酸和碳酸钙反应,进而导致碳酸钙分解形成透明圈,有利于乳酸菌的鉴别和分离 3 )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在 3 m L 的甘油瓶中,装 入 1 m L甘油后灭菌将 1 m L 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一2 0 C的冷冻箱中保存答案:( D无菌水泡菜滤液中菌的浓度高, 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得到单菌落( 2 ) 鉴别乳酸菌中和产生的乳酸( 或酸) 具 有 透 明 圈 ( 3 ) 甘油3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 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 ) 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 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 填 “ 萃取法”或 “ 水蒸气蒸储法”) 从菌体中提取 2 ) 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 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 ) 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 _ _ _ _ _ _ _ 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_ _ _ _ _ _ _法进行计数 4 ) 为了确定微生物B 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 3 5 ° C 、4 0 ℃、4 5 ℃温度下降解1 0 g 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 mg、 1 mg、 6 mg, 则上述三个温度中,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详细分析:( 1 ) 油脂可被苏丹m 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I V 染液染成红色,因此油脂通常用苏丹in或苏丹iv 染色 不易挥发的物质大多采用萃取法进行提取, 水蒸气蒸储法一般用来提取易挥发的物质⑵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能利用脂肪( 油脂) 作为碳源,所以在制备选择微生物B的培养基时,应将油脂作为唯一的碳源 3 ) 用显微镜直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需要用血细胞计数板如果对活菌进行计数,则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平板,培养后统计菌落数目,然后计算出活菌数量 4 ) 降解等量的油脂,需要的酶量越多,说明此温度下的醐的活力越小 所以三种温度中4 5 ℃下醐的活力最小。
从三种温度下的实验结果可知, 4 0 C下酶的活力最大,所以要想测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该温度设计不同温度梯度,进行后续实验答案:( 1 ) 苏丹山( 或苏丹I V ) 萃 取 法 ( 2 ) 油脂⑶ 血 细 胞 计 数 板 稀 释 涂 布 平 板 ( 4 ) 4 5 4 04 . ( 2 0 1 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I ) 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 ) 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然后,将 1 m L 水样稀 释 1 0 0 倍,在 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 . 1 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 9 、3 8 和 3 7 据 此 可 得 出 每 升 水 样 中 的 活 菌 数 为 2 ) 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 及 以 后 的 划 线 时 , 总 是 从 上 一 次 划 线 的 末 端 开 始 划 线 这 样 做 的 目 的 是⑶示意图A 和图B中,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 ) 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提高 的利用率详细分析:为了检测培养基灭菌平板是否合格,应对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3 9 + 3 8 + 3 7 ) + 3 + 0. 1X 100X 1 000= 3 . 8 X 107( 个) 对接种环应进行灼烧灭菌为了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获得单个菌落,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A 表示的是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B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得到的结果答案:( 1)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3 .8 X 10,( 2 ) 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 ) B ( 4 ) 溶解氧 营养物质5 . ( 2 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I ) 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 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 法或 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 ) 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 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在 3 7 c 培养箱中培养2 4 h ,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 ) 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 、C 、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 A 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 对 抗 生 素 A;含 B 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含 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 的小,说明;含 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 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 4 )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 好 应 选 用 抗 生 素 详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 1 )将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2 )由( 1 )获取的致病菌单菌落,经过适当稀释,用涂布法接种至固体培养基表面进一步培养 3 )在检测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中,若含A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周围的致病菌死亡,该致病菌对A种抗生素敏感;若含B 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致病菌对B 种抗生素不敏感;若含C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 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 若含D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周围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说明A 、B 、C 、D四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最显著的为 A 。
透明圈中出现的菌落为耐药菌 4 )根据( 3 )中分析,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选用抗生素A o答案:( 1 ) 划 线 稀 释 涂 布 ( 或涂布)⑵涂布( 3 ) 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 耐药菌( 4 ) A1 . ( 2 0 1 5 •高考全国卷I I ) 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⑴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 最主要的是( 填 ”八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或 “丫- 胡萝卜素”) , 该 胡 萝 卜 素 在 人 体 内 可 以 转 变 成 两 分 子 ,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 该疾病称为, 胡萝卜素是( 填 “ 挥发性”或 “ 非挥发性”) 物质⑵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填 “ 需要”或 “ 不需要”) 将新鲜的岩藻干燥 3 ) 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o详细分析:( 1 ) 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有三类,其中最主要的是B -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 ,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夜盲症 胡萝卜素是非挥发性物质 2 )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采用萃取法, 萃取前需要对材料进行干燥处理, 以提高萃取的效率。
( 3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很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如乙酸乙酯乙醇是水溶性有机溶剂,因萃取过程中能与水混溶而影响萃取效果,所以不用它作萃取剂答案:( DB-胡 萝 卜 素 维 生 素 A 夜盲症非挥发性⑵需要( 3 ) 乙酸乙酯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2 . ( 2 0 1 3 •高考山东卷) 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体中提取获得,流程如下:醉母菌R 一 酵母菌R 一 菌体一离心的筛选 f 的培养 f 裂解f 沉淀、/萃 取 过滤f浓缩- * 胡萝卜素的鉴定胡萝卜f 粉碎- > 干燥( 1 ) 筛选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R时,可选用 或平板划线法接种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2 ) 培养酵母菌R时,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硝酸盐可分别为酵母菌R的生长提供 和( 3)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时,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 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萃取过程中宜采用 方式加热以防止温度过高; 萃取液浓缩前需进行过滤, 其目的是( 4)纸层析法可用于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 鉴 定 过 程 中 需 用 胡 萝 卜 素 标 准 品 作 为 。
详细分析:(1)接种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接种过程中为了避免杂菌的污染,要进行无菌操作,必须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2)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蔗糖主要提供碳源,也可以作为能源物质;硝酸盐中含有氮元素,可提供氮源3)提取胡萝卜素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由于萃取剂通常具有挥发性,直接加热时挥发出来的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爆炸,故常采用水浴加热; 萃取和浓缩前进行过滤是为了将原料中的不溶物滤去4)提取出来的胡萝卜素往往不纯,鉴定时常用标准品作为对照答案:(1)稀释涂布平板法( 或:稀释混合平板法) 灭菌( 或:防止杂菌污染)(2)碳 源 氮源(3)时间 水浴 滤 去 不 溶 物(4) (实验) 对照1. ( 2016 •高考全国乙卷) 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外源DNA插 入 到 / 磔 ' 或 中 会 导 致 相应的基因失活( / 磔' 表示氨茶青霉素抗性基因,7e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 有人将此质粒载体 用 厌 加I酶切后,与用8a加I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回答下列问题:启动子(i)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 具 备 的 基 本 条 件 有 ( 答出两点即可) ,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果用含有氨苦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细胞中,未被转化的和仅含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并且_ _ 和 的细胞也是不能区分的, 其原因是 「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若要筛选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 还需使用含有 的固体培养基⑶ 基 因 工 程 中 ,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可以作为载体,其DNA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于详细分析:( 1 ) 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 D NA 片段( 基因) 插入其中;在受体细胞中能自我复制,或能整合到染色体D NA 上,随染色体 D NA 进行同步复制;有特殊的标记基因,供重组D NA 的鉴定和选择;等等 2 ) 在培养基中加入氨苦青霉素进行筛选, 其中未被转化的大肠杆菌和仅含环状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 因不含氨羊青霉素抗性基因而都不能在此培养基上存活, 二者不能区分 含有质粒载体的大肠杆菌和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中都含有氨革青霉素抗性基因, 都能在此培养基上存活, 二者也不能区分。
若要将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进一步筛选出来,还需要使用含有四环素的固体培养基 3 ) 某些噬菌体经改造后作为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后,其 D NA 复制所需的原料来自于受体细胞答案:( 1 ) 能自我复制、 具有标记基因( 答出两点即可) ( 2 ) 二者均不含有氨苇青霉素抗性基因,在该培养基上均不生长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 或答含有重组质粒) 二者均含有氨茶青霉素抗性基因, 在 该 培 养 基 上 均 能 生 长 四 环 素 ( 3 ) 受体细胞2 . ( 2 0 1 6 •高考全国丙卷) 图( a ) 中的三个D N A 片段上依次表示出了 E c o R I、B a 阴I 和Sa u 3 A I 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图( b ) 为某种表达载体的示意图( 载体上的 E c o R I 、Sa u 3 A I 的切点是唯一的) ——G ’AATTC————JGATCC-------------tATC————CTTAAG————CCTAC^G-------------CTA(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 经 B a 加I 酶切后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上述表达载体被 酶切后的产物连接,理由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若某人利用图( b ) 所示的表达载体获得了甲、 乙、 丙三种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 如图( c )所示。
这三种重组子中,不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的有_ _ _ _ _ _ _ _ ,不能表达的原因是O目的基因目的基因H 的 砌甲 乙 丙图(C)( 3 ) D NA 连接酶是将两个D NA 片段连接起来的酶,常见的有 和,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 o详细分析: ( 1 ) 由题图可知,&砒I 和 Sa u 3 A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共有识别序列是- - - - G A T C - - - -,二者切割可以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经夕 加 I 酶切得到的目的基因可- - - - C T A G - - - -以与图( b ) 所示表达载体被S au 3 A l 酶切后的产物连接 2) 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终止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尾端,这样基因才能顺利地转录,再完成翻译过程,即顺利表达图中甲所示的目的基因插入在启动子的上游,丙所示目的基因插入在终止子的下游,二者的目的基因均不能被转录,因此目的基因不能表达 3 ) 常见的D N A 连接酶有E. C O //D N A 连接酶和T .D N A 连接酶,其中T .D N A 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
答案:( l ) S a u 3 A l 两种酶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2) 甲和丙 甲中目的基因插入在启动子的上游, 丙中目的基因插入在终止子的下游, 二者的目的基因均不能被转录( 3 ) 笈co /T D N A 连 接 酶 T , D N A 连 接 酶 T 」 D N A 连接能3 . (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 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 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回答下列问题:( 1) 理论上, 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 而 cD N A 文库中含有生物的_ _ _ _ _ _ _基因 2) 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 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3 ) 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_ _ _ _ _ _ _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 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 应检测此再生植 株 中 该 基 因 的 ,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 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 ) 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 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一 ( 填 “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 “ 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
详细分析:( 1) 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cD N A 文库又称为部分基因文库,含有生物的部分基因 2) 植物甲基因组文库中有该种植物的全部基因, 从中可筛选出耐旱基因 3 ) 植物乙的耐旱性低,所以植物乙体细胞作为受体细胞;要确定耐旱基因是否正确表达,应检测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于个体水平的检测,应在干旱的田间进行试验,检测植物乙耐旱性是否得到了提高 4 ) 将耐旱基因看作A , 不耐旱基因看作a, A a X A a - 耐旱与不耐旱数量比为3 : 1 , 则耐旱基因整合到了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答案:( 1) 全 部 部 分⑵筛选( 3 ) 乙 表 达 产 物 耐 旱 性( 4 )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4 . (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 N A 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_ _ _ _ _ _ _和_ _ _ _ _ _ _ _ _ .( 2) 质粒运载体用反加I 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A A T T C . . .GG . . .C T T A A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 N A 除 可 用 / 乐 I 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
⑶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 N A 连接酶有两类,即 D N A 连接酶和D N A 连接酶 4 ) 反 转 录 作 用 的 模 板 是 ,产物是 o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________技术 5 ) 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和_______ 也可作为运载体 6 ) 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一般情况下, 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基因工程应用的相关知识 D D N A 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 N A 片段末端通常有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类型 2 )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应使二者被切割后产生的末端相同,故用另一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末端必须与灰加 I 切割产生的末端相同 3 ) 根据酶的来源不同,D N A 连接酶分为E' coli D N A 连接酶和T . D N A 连接酶 4 ) 以 R N A 为模板,合成D N A 的过程称为逆转录,若要体外获得大量D N A 分子,可以使用P C R 技术 5 )在基因工程中,通常利用质粒作为运载体,另外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 6 )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时, 常用C a ? + 处理, 使之成为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 N A 分子的感受态细胞。
答案:( 1 ) 黏性末端平末端( 2 ) 切割产生的D N A 片段末端与EcoR\切割产生的相同(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 ) £ c o l i /( 4 ) m R N A ( 或 R N A ) c D N A ( 或 D N A ) P C R( 5 ) 噬菌体 动植物病毒(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6 )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 外源D N A ) 的能力极弱(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 . ( 2 0 1 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 ) 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 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 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 ) 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 酶和 酶去除细胞壁,获 得 具 有 活 力 的 ,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 组织,然后经过 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 种 培 育 技 术 称 为 2 ) 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 成 这 种 差 异 的 原 因 是 «⑶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
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详细分析:( 1 )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是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细胞壁去除, 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然后将甲、 乙植物的原生质体用化学诱导剂诱导融合,形成融合细胞,再将融合细胞诱导脱分化,进一步培养形成愈伤组织,最后经过再分化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2 )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甲、乙两种植物的二倍体体细胞融合为四倍体细胞,四倍体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四倍体植株, 此植物体细胞由于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因此属于多倍体 此四倍体由于含有2 个甲植物的染色体组和2个乙植物的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正常,可育而甲、乙有性杂交的后代细胞中含1 个甲植物的染色体组和1 个乙植物的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可育 3 ) 可将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制成人工种子,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答案:( 1 ) 纤 维 素 果 胶 原 生 质 体 愈 伤 再 分 化 ( 或分化)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 )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3 ) 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2 . ( 2 0 1 6 • 高考全国甲卷) 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 二倍体) 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正常细胞核,染色体数为2 n ,则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 o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一般要在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去核时常采用的方法②代表的过程是 o( 2)经过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中 的稳定性会降低因此,选材时必须关注传代次数⑶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⑷ 与 克 隆 羊 “多 莉 ( 利 ) ”培 育 成 功 一 样 ,其 他 克 隆 动 物 的 成 功 获 得 也 证 明 了详细分析:( 1)哺乳动物的正常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的组成为XX ( 雌性) 或XY( 雄性) 卵母细胞在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 常采用显微操作法去除细胞核 ②过程是将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个体的子宫中,即代表的是胚胎移植 2)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在传代培养到10〜5 0代时,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即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会降低因此,选材时 , 般 选10代以内的细胞,以保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3)获得的克隆动物性状与供体动物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性状不完全相同的原因是:克隆动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来自去核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
4)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其细胞核的全能性在卵母细胞细胞质中的物质的作用下仍能得以表达 故克隆羊“ 多莉( 利) ”以及其他克隆动物的培育成功,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答案: ( 1) XX或X Y显 微 操 作 胚 胎 移 植( 2)遗 传 物 质( 3)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 4)动物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3. (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 )某研究者用抗原( 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 X、Y和Z) ,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 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 ,结果如下图所示a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 染色体数目4 0 条) ,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 染色体数目6 0 条) 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 ) 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 6 0 0 0 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
达到要求后的X 、 Y 、Z这 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_ _ _ _ _ _ _小鼠,理由是 o⑵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3 ) 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 ) 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详细分析:( 1 ) 分析题图可知, 经 4次免疫后, 小鼠Y的血清抗体效价就可达到1 6 0 0 0 以上由于4次免疫后的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故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 2 ) 细胞融合实验中,由于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而且诱导融合率不可能达到1 0 0 % , 所以会有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三种类型 3 ) 杂交瘤细胞同时具有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核物质, 但细胞核只有一个 故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4 0 + 6 0 = 1 0 0 ( 条) 4 ) B淋巴细胞已经分化,没有无限增殖的潜能答案:( 1 ) 4 Y 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 ) 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 0 0 %( 3 ) 1 1 0 0( 4 ) 不能无限增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