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重点复习整理.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20151877
  • 上传时间:2017-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1.56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重点复习整理1、重点人物1.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 ,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 《隔膜》 、 《火灾》 、 《线下》 、 《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 (长篇小说,写于 1928) 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 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的社会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倪焕之》(20 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 “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倪焕之成长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各种人物群像倪焕之怎样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难历程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描绘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人生和真理的真实写照。

      小说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 ;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叶圣陶作品还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 《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2.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1912 年开始旧体诗创作,1913 年赴日本留学,1921 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左联成立时列为发起人之一,后退出1933 年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游记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是 20、30 年代主情小说的代表人物思想和创作受歌德、图格涅夫、卢梭的影响1921 年 10 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 ,是第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代表作《沉沦》 1938 年到新加坡,主编《星周日报》 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杀害1922 年前的小说主要是写“性的苦闷” ,1922 年 7 月回国后,作品的目光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和侮辱者,诉说“生的苦闷” 。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另一个主题是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作品有《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 、 《采石矶》 、 《过去》 、 《银灰色的死》 、 《迟桂花》等:以青年人生为题材,以罕见的直率与真诚洞察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变态心理的“零余者”形象 “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作品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病小说体现了郁达夫的中国名士气度和自由民主精神三、徐志摩现代柳永——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浙江海宁人生于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游学欧美,受欧洲资产阶级的影响较深1921 年开始写诗主要有《志摩的诗》 、 《翡翠冷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集》等,抒写美与爱、光明与自由的追求,略带感受情调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对诗意的寻觅多采用和谐温馨、和谐的古典意境来表现现代感受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内在的音乐化为诗歌的旋律与节奏,诗歌具有内在音乐的和谐,旋律和节奏感与诗人情感、情绪彼此契合3、词藻华美,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

      分析《再别康桥》:一种内心隐秘和情感的抒发告别一段难以启齿的往事忧郁中夹杂感伤、抒情里带有悲慽4、章法整饬,形式灵活讲究诗歌的形式美,整齐中富于变化5、单纯化人生的表现徐志摩的人生缺少活力与张扬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追忆志摩》 ) 徐志摩的诗句是“从心灵暖处来的诗句” 飘逸中含着温柔,忧郁中带着潇洒徐志摩以诗人艺术性的方式生活、恋爱,诗人的气质成就了他诗歌的美丽,但诗化的人生限制了他人生的完善,反过来他的诗歌又失去了的大气6、 《再别康桥》解读:1928 年 7 月作者第三次游历欧洲,11 月 6 日归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写下的诗歌,抒写了告别一段难以启齿的情感(徐志摩曾在剑桥结识林徽因,后与张幼仪离婚后与陆小曼结婚,一直琴瑟不和谐,徐志摩游历旧地,牵扯起从前的一段情缘,而林徽因以嫁他人) ,又夹杂着无法告别的怀念情绪在优美宁静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和谐诗歌通过回忆、梦想与现实的交织,告别与怀念的缠绕,抒发了诗人的失落与忧郁,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复杂情感不自觉的怀想,理性的告别,深心的依恋构成了诗人情感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诗歌用自然的物象,细节化的陈述,显示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孤独与失落诗人将伤感控制得非常恰当,伤感但不绝望,痛苦的失落中有内心的沉静艺术上:是新月派诗歌“三美”艺术主张的实践作品;诗句短小,语言精炼,流畅自然采用了传统诗歌写作的顶针手法四、沉郁的歌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7.15):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学者、英勇的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 , 《死水》 他具有鲜明的东方绅士气质,生活小心、严肃、拘谨、沉稳、质朴、严以律己;曾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是一个具有敏锐的现代感受,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同时,又对传统有着深切的依恋,对传统有着多方的怀疑,这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矛盾造成了闻一多精神、思想、创作上的矛盾,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实践之中他以特殊的方式满怀真情的捍卫传统,又义无返顾的反叛着传统唯美的感伤和神秘色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诗歌的主要特征1)对古老传统文化的依恋:对温柔敦厚美学境界的依恋,诗歌显示出富丽堂皇,华贵雍容的情蕴,具有质地感和力度的厚重感闻一多批评俞平伯的《冬夜》中存有“叫嚣粗俗之气”和由此带来的“民众化倾向” 。

      闻一多多次对“平民风格”不以为然,对作诗能做到“雍容冲淡,温柔敦厚”的境界向往之比如《死水》中的“翡翠” 、 “桃花、罗绮、珍珠”等意象,就是古典诗歌中常常使用的带有贵族化色彩的意象2)古典人格的现代范本——从学者到诗人到战士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的思想观念;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对黑暗的斗争3) 《红烛》:对现实的一种真诚的感受诗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主要是留学美国时身处异乡对祖国的思恋、眷顾、赞美之情如《孤雁》 、 《太阳吟》 、《红豆篇》等,主要是对祖国美好一面的赞颂 “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4) 《死水》:表现了心中的祖国和现实的祖国的差距——不断的缅怀过去;祖国实际现实对人的压迫——不断的正视未来是一种特别的爱国情感,一种受挫后的爱国情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不满意而又深爱之的复杂情感于是有了《死水》中的宣泄、愤懑之情;《祈祷》中“轻轻地告诉我,民族的伟大,不要喧哗”对过去的缅怀不是为了赞美,而是一种深切的痛;《夜歌》中作者内心的孤独、绝望之感作者在异乡思念赞美的祖国(《红烛》 ) ,不是他想象中“如花的祖国” ,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是一个爱国青年来自内心深处的痛和隐忧,面对现实痛苦的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期待。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死水》表现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悲剧意识“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问八方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5)闻一多诗歌的美学特征:三美的追求注重词藻的选择,色彩浓烈、绚丽,以加强表达(色彩美) ;注重音尺,对仗严谨,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音乐美) ;诗句在整齐中富于变化,呈现出建筑的整饬美(建筑美) “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应该臻于“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 提倡“由我们自己的意匠随时构造” 诗歌呈现出沉郁凝重的风格,深沉、凝练、厚重象征手法广泛运用于诗歌表现之中其他重点人物通过重点作品及论述题加以介绍2、重点作品一、 《狂人日记》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揭露得异常深刻:1、 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 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3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以看出, 《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1、 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二、 《阿 Q 正传》分析评价《阿 Q 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 Q 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 Q 的典型形象阿 Q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 Q 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2、阿 Q 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 “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3、阿 Q 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 Q 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 Q 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 Q 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 Q 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 Q 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艺术成就: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 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 Q 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 Q 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4、阿 Q 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