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word版)视觉传播.doc
14页完整word版)视觉传播5视觉传播理论视觉传播概论一、视觉研究历史1、中国学者沙连香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2、视觉信息分为三类:1)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人内传播)2)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视觉信息;3)大脑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3、图像定义米歇尔定义“图像是形象得以出现的具体的再现的客体”;图像是对人类视觉信息的体外化记录,从而实现视觉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传播;4、美国传播学家哈特对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照片)、机器的媒介系统; 5、图像的三种生成方式:1)手工:人类亲手创造;不可能大规模复制,传播渠道受限,但是有本雅明称为“灵光”(即作品中的画笔触感,有一种创作者在场的感觉)2)机械复制:生成速度快,对现实精确再现,大量复制;3)合成的图像:将想象画面和真实的现实结合起来;6、视觉传播三次转折:①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的影响:再现事物更真实和完美;摄影技术对科学知识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更直接、更真切、更形象化的世界,它不仅是一种创作视觉信息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精确复制的载体。
另一方面,由于复制技术带来的图像无休止的繁殖,消解了原本存在与图像观看过程中严肃与执着 凭借印刷术与摄影技术,画像在大众传播的应用缓缓拉开序幕.②媒介从静到动:电影的诞生观看者接触到的图像更为丰富,但读图速度更快,导致对图像阅读草率;③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易用性增强,最终引发了影像领域的数字化革命,图像充斥着整个社会在“后摄影时代",影像已不依赖客观实体存在,大量虚构的并非来自现实的影像充斥着我们的媒介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断裂.【景观社会】法国居伊徳波,认为我们生存的整个世界已经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成图像;在它看来,“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器官积聚,曾经直接存在则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这个表征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政治性力量当代视觉文化不再是被看做‘反应’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居伊·德波认为: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甚至真实的世界反过来会受到虚拟现实的影响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新媒体数字艺术不再是世界艺术品的数字翻版或模拟,人们不能把数字照片等同于洗印照片、数字照片的任意开合,艺术生产和消费者身份相互交织、水乳交融、难以分辨;二、视觉认知(重要)【感觉】指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的过程;感觉知觉的关系是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的生理功能和大脑之间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的理解过程视觉系统的工作特点】第一, 大脑在指挥视觉;第二, 观看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主动行为;第三, 观看是一个动态逐步构建的过程;观看的过程是大脑借助以往的视觉体验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视觉认知】凡·埃森:视觉认知过程是空间视觉表象的过程,视觉表象可以分为反映事物属性的表象和反映事物之间空间结构的表象,从视网膜上获得最低层次的感觉信息,到最后完成视知觉的过程,中间经过若干层次,伴随信息的分散于加工; 对视觉信息的认知处理并非线性的、分别独立展开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以及大脑视皮层的不同层次同时展开的,信息的平行处理和交叉处理并行.视觉认知系统的运作:【色彩感知】眼睛对颜色的获取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上可以感受色彩的视锥细胞的结果;第一, 色彩感知的恒常性;大脑存在色彩校正机制;对色彩感知恒常(红色就是红色,不管处于什么环境);第二, 色彩感知的记忆性;色彩的感知取决于实际感觉数据和大脑记忆中由记忆展开的对某种颜色的想像。
对现实信息的反馈与记忆结合,形成颜色感知;【运动感知】真动知觉是物体的确发生了运动;似动知觉利用视觉暂留现象;诱动感知是对静止的画面产生错觉,背景动了导致;皮特·罗杰特:视觉暂留原理:大脑分析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图像在大脑上保留的事件要比正真显示的时间略长,如果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下一幅图像出现,两幅图之间的时间界限就消失了,因此会产生运动的错觉形状认知】模式辨识,大脑在根据存储记忆对形状进行区别;【空间认知】① 单眼视觉对空间远近的深度进行判断(依据大小高度重叠影子等);②双眼视觉对空间深度进行判断,距离远的物体像差越小,大脑对这种差距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深度知觉;双眼幅奏作用,两眼视线朝向正前方发散,注视近物时实现向中间合拢,获取深度知觉视觉认知三个特点: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一方面可以依靠感觉产生知觉,另一方面一感觉信息为基础依照过去的经验选择性的排除一些属性,从而形成知觉主观性,恒常性;【双重编码理论】(p68)加拿大心理学者,艾伦·帕沃:非语言系统处理非语言事物和事件的加工,完成对时间和空间的确认,对场景分析产生一幅内心图景;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并且以语言的形式储存两个系统独立又相互连接。
指出影像比口语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从双重编码理论看出,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同时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呈现信息,可以增强信息的记忆和识别;【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学派从形式和形状的角度研究大脑的认知问题,认为知觉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是对感性信息进行整合后获取的,与直接知觉理论恰恰相反认为人类的经验倾向于从整体上感知事物,具有对于事物进行“格式塔”的天然倾向弥补未完成的图样;在杂论的环境中找出想要的图样)① 优良性法则:人们朝向更加优良的方向认知性状优良即为更加有规律、有秩序、简洁、对策的方式;② 完整性法则:假如图像有缺失的地方,视觉会倾向于把这部分补足③ 相似性法则:如果其他因素相同,那么相似的物体看起来归属一组;④ 接近性法则:距离较近的物体,自然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⑤ 对称性法则:视觉倾向于降低负责度,视觉区域中信息解析会简化数据并赋予他们对称性.⑥ 连续性法则:人类的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必要时会填补遗漏;⑦ 图像和背景:人们在认知的时候首先确认作为前景或者主体的事物,而其他的事物就成为加背景.三、视觉认知学习视觉认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何发展视知觉能力:Part1发展视觉注意力【不注意盲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体上,其他刺激容易被忽略;称之为盲视.【注意瞬脱】注意一个物体之后数百毫秒时间内,难对相继出现的另一个事物作出反应;【改变盲】视觉处理信息存在粗略和不完整性,仅就主要信息进行处理,造成讯息细节发生变化后观察者很难察觉;Part2 增强视觉记忆力:信息向大脑输送的过程进行存储,三阶段:【感官记忆】视觉、听觉的各种信息以感觉刺激的形式由感官接收,在感官上短暂停留;【短期记忆】感官获得信息部分进入短期记忆区,30s.存储形式:声码、形码、意码;【长期记忆】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区,信息将被分类保存,编码方式:意码;Part3 视觉思维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视觉认知的过程就是视觉思维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
它的提出解决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之间关系的误解意向】概念:思维者省略无关部位,集中关键部位,在心里形成模糊形象,代表区别它物的“质”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客观可见的,想象虚构的,构建的部分;视觉思维创新性三个方面:(1) 源于直接感官的探索性;(2) 运用视觉意象操作发挥想象的灵活性;(3) 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的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第四章:视觉表征(注意)视觉表征主要研究视觉符号的意义,探寻符号与指代事物的关联,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表征】表征是指可反复指代某一事物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集;表征是指代某种东西的信号,它代表某种事物,并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表征的两个意义:符号或意向;呈现给眼和脑的过程;名词的表征:即为作为名词时,指的是一个承载意义的符号;动词的表征:指的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意义传播的过程,给予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视觉表征】视觉表征是以视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意义交流的各种现象的研究视觉表征可以是一个名词,即对现实世界再现和表述的符号;同时也是一个动词,即视觉符号对现实世界再现和表述的过程图像和其所指代的现实之间有复杂的意义:一、 任何图像都包含不同意义层面或水平;二、 意义的本质取决于他们所在的语境和周围环境;三、 意义或符码的一些层面是相对中立,或者相对客观的,而其他层面则充满了社会意义或话语。
四、 对这些不同意义的认识或阐释包含了分析或解码,这种分析或解码通常依赖于被分析的知识和经验的本质视觉表征理论研究】霍尔编码解码一是霸权解码,读者处于主导,可以清晰捕捉图片信息,没有任何怀疑态度;二是协商解码,观者需要从照片出发,进一步解释和诠释;三是逆反式解码,观者站在一个完全相反的职位理解,拒绝图像本身意义:指出了观看者对符码的解释可能会因其态度和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解读这一现象.隐藏咋这之后的是事物本质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编码者诠释出来的而又随着接受者对意义进行解码时再次被诠释贡布里概念】旁观分享理论:观者对图像的感知受自身的经验和过去读图的经验影响;【符号学知识】索绪尔,两分模式:能指(符号本身);所指(符号意义);三分模式:存在客体,当符号和其所指代的客体对于读者产生了意义,符号的指代过程发生;四分模式:米歇尔提出,能指和所指的斜线即为表征轴;生产者和观者的斜线即为交流轴;皮尔斯分类:视觉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强调相似性(证件照片);标志符号可以提供线索,导致联想和行为(红绿灯);象征符号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理解(国旗含义)【表征轴的能指和所指】①相似理论:比喻关系,存在关系,描写关系;被表征的物体时现实存在的,可以用比喻来形容,而且表征与指代对象,一一对应描述;② 再现理论:不一定是现实存在物体,虚构之物可以再现;③象征理论:表征表述是象征性的,解读必须在特定文化语境和认知的语境中展开,解读随着所指代物的特性,所处的语境和习俗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自我指涉】:符号就是符号,可以与现实没有关联强调符号创作者的自我表达的重要性;【交流轴的生产与观看的关系】① 文化惯例:观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读分析;②神经感知说:图像认知是一个自然处理的过程,生理感知的过程,神经输入与文化意义的观看不同;映像是最低的图像视觉经验,扩展的视觉经验是观者在图像中感受到意义并转化为文本;② 推理说:观者对图像意义的理解首先通过观察和感知产生初步认识,然后假定其和现实存在的关系,紧接着便与现存的图像图样进行大规模的对比处理,最终使之联系起来.③ 信息处理说,观看是一个信息出了的过程,没有绝对纯洁的观看对图像的认知是完全依赖与已经在头脑创造出来的视觉图像;认知的四个层次:1.辨认图像符号的信息;2理解,指对索引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理解,在推演的基础上通过归类认识图像的意义.3解释,完全站在读者角度解读4.综合:综合各种方式处理复杂信息.第三节:【表征理论范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