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简报.pdf
29页1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简报 第第 四四 十十 七七 期期 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编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编 2012 年年 1 月月 31 日日 目目 录录 《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再造经典,传承文明——记《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周和平 (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 ............... 冯其庸 ( 8) 传本扬学 历久弥珍——谈《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 李致忠 (10) 展示民族古籍精品 彰显多民族文化内涵 .......... 史金波 (16) 记唐咸通九年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方广锠 (20)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 杨成凯 (22) 简讯简讯 ............................................... (24) 改版通知暨约稿函改版通知暨约稿函 ................................... (2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33 号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邮编 100081 2 再造经典,传承文明再造经典,传承文明 ——记《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周和平 2011 年 8 月 18 日, 在香港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向香港大学赠送一套《中华再造善本》 ,再一次使《中华再造善本》走进大众视线。
《中华再造善本》是文化部和财政部主持的国家重点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成果工程内容是利用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对珍稀孤罕的古籍善本进行仿真复制,使之化身千百,分藏各地,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嘉惠学林,荫及子孙的目的《中华再造善本》 入选书目均配有提要、 简介和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 评述学术价值 同时采用质地优良的宣纸精印,封面颜色为仿清代内阁大库藏书的磁青色,高仿真彩印古籍选录之多、 影印之精、 学术价值之高, 堪称名副其实的新善本 3 从 2002 年至 2007 年, 《中华再造善本》完成唐宋编、金元编 758 种 8990 册的制作,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国内 100 所高等院校、31 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中国文字博物馆永久收藏众多国内外学术机构、收藏单位、专家学者、收藏家、专题纪念馆也纷纷购买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使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同一部书分藏几地的古籍得成完璧,几部相同版本残本配补成为完帙或接近完帙,方便了读者,服务了学界如元刻本《学易记》九卷,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分别藏有残帙,恰可合为全帙流散多年的文物,以再造善本方式重聚,体现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于文化建设的无量功德。
《中华再造善本》进入各收藏单位和研究机构后,逐渐在阅览流通、学术研究方面代替了原件,既方便公众合理利用古籍,又大大减少了珍贵原件的磨损,避免流通频次过高或操作不当所造成的损伤,在根本上有效地保护了古籍原件的安全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指示,全面推进我国古籍保护事业,2008 年 9 月,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作正式启动续编涵盖明代编、清代编两部分选目以明清两代珍稀古籍为主,重点选择版本稀少、文献及学术价值较高的珍贵古籍其中大部分属国家一、二级古籍及入选第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方科技著作的引进、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的盛行,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涌现出4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同时,一些今天原本已散佚的宋元古籍,经明清时期藏书家影抄、刻印,其形象、内容得以保存,亦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科技方面,如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国家图书馆存有明代刻本的全帙万历二十一年胡承龙金陵刻本《本草纲目》 ,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收载药物最多,其纲目分类体系影响深远,远播海外;明抄彩绘本《履巉岩本草》三卷,全书收药 206 种,一药一图,先图后文,兼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用笔细腻,古朴有力,朱砂矿绿,历久如真,充分体现了本草植被的特点。
这些著作为传统中医药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文献依据明代早期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如《西洋新法历书》是当时最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西方天文学的著作,使我国天文学由传统的旧式体系转向西方近代天文学体系,逐步走上近代化乃至现代化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受的《几何原本》 ,首次将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两代的文学、艺术著作成就斐然: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创作完成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水平; 随着杂剧、 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涌现,优秀作品结集刊印, 戏曲版画类古籍也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如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二卷最近古本原貌,文献与版本价值颇高,明金陵富春堂5 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二卷等明代坊私所刻戏曲小说精品,插图版画尤为精绝,绘镌精美、纤细入微音乐方面,明徽王朱厚爝所辑古琴谱《风宣玄品》 ,详论古琴制度、弦、调试、指法等,续编收入嘉靖十八年徽藩刻本,全书收曲101 首, 并配手势图 154 幅, 属海内孤本,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清彩绘本 《升平署脸谱》 将 97 幅京剧人像绘于绢上, 色彩艳丽,绘制精美, 栩栩如生, 是研究早期京剧服装和脸谱的宝贵资料。
明代在雕版印刷上发明了饾版拱花技术,多色套印的版画美观精致, 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 崇祯十七年彩色套印本 《十竹斋笺谱》融“饾版” 、 “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历来被收藏家视为珍品泥、木、铜、锡、磁等活字印刷技术也得以应用,在《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中都有经典印本的收录 稿抄本是续编亮点之一清代乾嘉学派兴起,考据、训诂学盛行,在古代经典和史料整理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续编收入了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重要著作,如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 、戴震的 《续方言》 、 顾炎武的 《日知录》 等辽宁省图书馆藏 《聊斋志异》 ,为蒲松龄晚年最后修改的手定稿本,含小说 228 篇、序文 3 篇,不仅具有极珍贵的文物价值,更可校补现行诸多版本的遗误,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抄本有以毛氏汲古阁为代表的明清影宋、影元抄本,如上海图书馆藏《极玄集》一卷、国家图书馆藏《班马字类补遗》五卷、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均是抄写精美、纸佳墨妙的上品之作,历来为藏书家所称颂,通过再造,将满足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6 再造善本续编工作还将制作完成《民族卷》 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一些散佚的汉文文献资料,也在民族文献中得以保留。
民族卷的编纂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献方面更加全面,不但完整地保护了各民族历史文献和优秀文化,也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的重要体现,对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续编选目收入 14 种民族文字古籍共 34 种, 从历史、 社会、宗教、 艺术、 医药、 历法等多方面展示了中华各民族灿烂文化各种丰富的装帧、刻印形式也极具民族特色,代表了各族人民精湛的制作工艺九世纪前焉耆文写本《弥勒会见记》 ,是国内发现最古老、最长的剧本,对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明写本(藏文) 《四部医典》是研究藏医学的重要文献;五代写本(回鹘文)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详细记述了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和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明抄本(蒙文) 《阿勒坦汗传》是一部用蒙古韵文体写成的记录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生平事迹的编年体史籍;清抄本察合台文《纳瓦依诗集》对研究 15 世纪维吾尔古典文学及中亚历史文化的特征、 内容和形式,以及当时维吾尔族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明刻本《劝善经》是今世仅存的最早彝文刻本,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巫术宗教的宝贵资料; 清乾隆四十五年 《三合便览》 , 是满汉蒙三文合璧、集语法和词典为一体的工具书,也是清代最早按音序编排的满汉蒙文对照词典;还有现存最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抄本《创世经》 ,十世纪前写本(于阗文)陀罗尼,以及西夏时期木活7 字印本(西夏文) 《吉祥遍至□和本续》 、采用贝叶装的清代傣文写本《羯磨说》 ,以及清光绪七年韦善经抄本(古壮文) 《么破塘》 、大理国写本(白文)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抄》 、清道光二十九年韦朝忠抄本(水书) 《庚甲》等,均是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精品。
明清古籍内容涉及明清 600 年间中国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等各个方面,其版本、学术与历史资料价值不亚于宋元善本推进和完成续编,将使中华典籍文化得以全面传承,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完整地实现 目前,再造善本续编选目已初步拟定 580 种(明代编 312种、清代编 234 种、民族文字编 34 种) ,基本涵盖了明清时期和民族文字中的重要珍贵古籍,与一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华善本再造体系,并计划在 2009-2013 年间完成出版任务,印制数量、开本、装帧依一期旧例截止至 2011 年 12 月,已完成50 家 520 种古籍的底本确认工作,完成拍照 353 种,216 种样书, 194 种入库; 再造善本续编提要的撰写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有计划地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义重大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再造善本》以其对学术研究的推进、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精良的印刷装帧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它的有效实施,将在古籍整理和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8 (作者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 (图为 2011 年 12 月 7 日,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与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在翻阅《中华再造善本》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冯其庸 得知《中华再造善本》续编继续推进,我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事业下面,我谈三点看法: 一、再造善本工程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没有众多古籍将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传承下来,我们的民族就无法始终如一的团结,9 就会丧失自强不息、不可战胜的精神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抗战胜利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成果,更是中国人民精诚团结、不屈服于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我幼年时期见证了这场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日本人扫荡我家乡,几位亲人不屈抗争,惨遭日军屠戮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支撑着广大人民英勇抗争,最终将侵略者赶出国门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当今社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年轻人觉得外国好, 不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息才是真正的伟大。
因此,让青年人更加直观、详实地了解我国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并继承和发扬下去,就需要通过我们的文字、古籍、再造善本来实现 二、通过再造善本及续编工程,大批稀见宋元孤本、明清孤本得以面世,对学术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秘藏珍宝不再尘封,以前的死资料变成了可供运用的活珍宝,这一层意义非常了不起早年我在上海时与顾廷龙先生相交甚厚在他的帮助下,也仅能看到明版,宋元本通常难以寓目如今通过再造善本,很多宋元旧本、尤其是孤本,都得以面世如《史记》几种本子都已印出,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 研究中国文化离不开古籍,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