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pdf
3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风湖里小学 王璐 20078 一、运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思维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 的活动发展思维的 ”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 段,所以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动脑,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当出示例题“ 27+5”后,我让全班学生手摆小棒,边操作边思考,左边摆27 根 (2 捆又 7 根),右边摆 5 根,把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先把什么相加? 7 根加 5 根是多少?再算什么?然后找学生在投影仪上再次操作,并说出操作过 程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都争着说过程得出:先把7 根和 5 根相加 是 12 根,再把其中的 10 根扎成一捆,同原来的2 捆合起来,再加上2 根就是 32 根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先把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 相加这样,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动手操作,一方面为学生架起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 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 逻辑性很强, 联系紧密的学科 许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 识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 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出示复习题:125×43、718×69,让学生演 算后说出计算步骤然后出示例题:314×235学生看后愣住了,教师微笑着 鼓励大家:“这道题老师不讲, 你们根据前面学过的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 方法来试一试, 看谁的本领大?”老师的话,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个个兴趣盎 然,积极进行尝试练习这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试算情况,对差生个别辅 导然后,选择典型作业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评改同时,让学生说说:用乘数 百位上的数去乘时, 乘得的数的末尾和谁对齐?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乘 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最后再组织学生看课本, 当发现自己的计算和书上 相吻合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人们常说:“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 事物本质现象的部分进行观察,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就能主动地去探究、 去发现。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先出示口算题:(3+4)×2(40 +20)×5 3×2+4×2 40×5+20×5 学生口答后,设疑:( 1)每组口算题中, 两题的得数怎样?( 2)每组题中两个算式有没有联系呢?犝庖晃剩瑺学生急于 探索其中的奥秘于是出现例题:(1)小强摆木块,每行摆5 个白木块, 3 个 红木块,摆了 4 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用两种 不同解法算出结果后,引导学生观察:(5+3)×4=5×4+3×4接着让学生 计算两组算式: (18 +7)×6=18×6+7×6 20×(15+9)=20×15+20×9 再让 他们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四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 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 右边呢? (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 再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 获得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让全班学生举例验证此时,场面热烈,学生纷 纷举手, 接着让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已是水到渠成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 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使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
总之,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 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