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_1.docx
8页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2.新手教师PCK与TPACK的关系由图3可见,新手教师的PCK对TPACK完全呈现显著的负向预测关系这一结果与之前关于职前教师和熟手教师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的PCK对TPACK不起显著预测作用),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也不一致由此说明,新手教师如果具有的PCK知识越高,即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越强,越能胜任传统环境下的教学;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他们所具备的TPACK知识反倒可能较少,越有可能出现无法把信息技术很好地整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工作的情况说明PCK较强的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TPACK知识存在疑惑,也就是缺乏信心,甚至不认为将三者进行整合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与经验丰富的熟手教师相比,新手教师缺乏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深度,缺乏对整体学生发展和差异的认知,缺乏完全监控教学的教学效能感,缺乏正确的课后反思、方法论推理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表征形式等因此,新手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整合试验的过程由此,其PCK知识和TPACK知识之间的负向预测关系也是可以解释的这一研究结果对普通在职教师的PCK和TPACK知识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按照最初的理论,如果教师具有PCK知识,那么技术就可以被整合进来以支持和加强他们在课堂上已经应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逐步形成了TPACK知识但是研究发现,新手教师原有的PCK知识操作经验往往会限制其TPACK知识的有效发展,从而阻碍他们将技术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现象来看,教师如果先发展了PCK知识,即拥有较多独立于技术知识的课程教学经验,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教学的需要而在教学中使用他们已经熟悉的教学策略,以至于拒绝融入新的技术元素这或许只是职业生涯初期阶段在新手教师身上所发生的现象但如果同时去培养PCK和TPACK,又可能会增加新手教师的认知负担为此,在职业生涯初级阶段,学校或新手教师的带领人要等待新手教师逐渐的变化,不能过于急迫地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3.职前教师到新手教师的转换从前面的数据发现,从职前教师到新手教师,PCK知识从4.59到4.90,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TPACK知识则是从4.39到4.40,变化不大也就是说,教师从职前教育到初入职业生涯阶段,PCK变化明显,但TPACK没有明显变化新手教师在PCK知识方面的进步,说明他们能较好地把PK和CK整合在一起,角色转换较快,适应较好。
但TPACK知识的变化不明显,一方面说明TPACK知识所体现的教学方法他们还没有掌握;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在适应角色转换的同时,还没有关注到教育教学中的所有关键因素,特别是T这一技术因素这种问题可能源自新手教师在刚入职阶段,更多地关注如何把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关注课程内容等CK知识和教学方法等PK知识,以及它们的整合TK知识有时会被忽略,尤其技术素养不高的教师会选择他/她个人比较容易操作的技术形式来完成教学过程,而不是选择“最优实现”的技术教师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的过程,新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通常都会努力工作,争取他人的接纳和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力和热情等来圆满完成任务因此,给予新手教师合理的指导和培训,新手教师就能尽快成长为专家教师一些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经历对新手教师的发展非常重要15%左右的新手教师会因为第一年工作的消极体验而选择离开教师职业部分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新手教师需要自我反思和外界支持来帮助他们进步,以防止因不适应而造成的教学逃离一些学校通过安排“教学组长”或“师傅”等具有优秀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帮助他们成长。
这些角色的教师往往会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体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新手教师缓解那些不良的心理感觉(比如沮丧、焦虑、孤独和自我怀疑),帮助他们分析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反思教学失败的原因等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初期给新手教师足够的信任,帮助新手教师逐渐建立自己心中的“成功课程”,学习去规划与所教学生能力相匹配、具有可用资源的课程教师所具有的TPACK知识反映了其胜任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程度这是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专家教师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信息时代,新手教师要想成长为专家教师,还应该具备将ICT知识、学科教学法以及学科内容知识有效整合的TPACK知识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知,新手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PCK知识,但其TPACK知识却不高,关键在于其TK知识的不足因此学校对新手教师进行培养与支持时,还要注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业研修学习另外,新手教师的设计创新素质对TPACK知识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重视提升其设计创新素质将有助于新手教师的TPACK知识提升六、结论与建议教师的TPACK知识是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知识先前关于TPACK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七因子模型已有一些研究表明,TPACK与教师的教学年限、教育信念、设计意向相关。
本研究在传统TPACK七因子模型基础上,引入另两个积极因素:建构主义教学信念和教师的设计创新素质,形成九因子结构假设模型,并把这一模型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应用于新手教师这一特定的人群研究表明:(1) TPACK九因子模型适用于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新手教师,新手教师TPACK知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具有的建构主义信念和设计创新素质对其TPACK知识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该作用效果与普通在职教师一致前者是负向预测关系,后者是正向预测关系2)职业生涯初期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可以通过强化PK、TPK和TCK的知识变化来促进TPACK的发展3)新手教师PCK知识方面显著优于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前教师,但新手教师与职前教师在TPACK知识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新手教师PCK对TPACK的发展存在负向预测关系,而职前教师和普通在职教师的PCK对TPACK不存在显著预测关系从研究中可知,职业生涯初年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当新手教师进入课堂时,有时会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以及课堂中的复杂因素而忽视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教学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学校不仅要安排有教学经验的熟手教师来传帮带,还要通过一些措施让新手教师能够有反思的机会、沟通的渠道和成长的空间。
根据本研究结果,学校可以让新手教师先熟悉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结合,如何与学科内容单独结合,在应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去体会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应对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促进整合,从而通过低阶因子的知识学习和教学应用,过渡到高阶因子的知识获得和教学整合为了促进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胜任,除了帮助教师培养TPACK结构知识外,学校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强化教育技术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充分理解建构主义信念内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设计和创新尽管当前研究结论表明,新手教师具有的建构主义教学信念对教师的TPACK知识呈现负向的显著预测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新手教师具有的建构主义教学信念越多,他们的TPACK知识就会越少这可能是因为新手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信念的理解和操作还没有真正地统一起来另外,很多新手教师通常会在工作一年或两年后选择到学校继续研究生学历深造培养机构可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中TPACK结构因子的不同状态提升活动的设计,比如培养学科教学法PK,培养基于技术的学科教学法TPK,培养基于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等参考文献:[1]白碧玮,秦元东,赵一仑(2013).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学领域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差异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7):49-53.[2]陈丹丹(2014).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TPACK的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3]董辉,张晨(2014).国外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比较研究综述[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144-148.[4]董艳,桑国元,蔡敬新(2014).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3):36-43.[5]冯晓丽,王海燕,史晓艳(2014).小学数学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TPACK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9):43-50.[6]季诚钧,陈于清(2005).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2):68-71.[7]焦建利,钟洪蕊(2010).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1):39-45.[8]廖美玲,连榕(2002).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4):41-46.[9]廖元锡(2005).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6):37-40.[10]林丽(2013).TPACK视野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干预模型建构与行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11]王丹(2014).师范生与在职教师TPACK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2]王琦(2014).外语教师TPACK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4):14-20.[13]杨建礼(2013).职前和在职英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对比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14]杨琦(2014).基于TPACK提升师范生教学媒体应用能力的行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5]袁智强,李士锜(2013).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以“正态分布”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3):107-113.[16]詹艺(2011).培养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7]詹艺,任友群(2010).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4):78-87.[18]赵芹,熊彬舟,张文华(2014).高中化学教师PCK结构的调查分析[J].化学教育,(7):43-46.[19]朱连云(2007).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青浦实验的新世纪行动之四[J].上海教育科研,(10):17-23.[20]Chai, C. S., Koh, J. H. L. & Tsai, C.-C. (2010). Facilit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AC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4): 63-73.[21]Chai, C. S., Koh, J. H. L. & Tsai, C.-C. et al. (2011). Modeling Primary 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J].Computers & Education, 57(1): 1184-1193.[22]Chai, C. S., Koh, J. H. L. & Tsai, C.-C. (2013). A Review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2): 31-51.[23]Dong, Y., Cha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