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史海回眸】大清帝国与朝鲜的恩怨.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57369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海回眸史海回眸】】大清帝国与朝鲜的恩怨大清帝国与朝鲜的恩怨文文/ / 雪珥雪珥公元1908年,大韩帝国关闭了设立在首都汉城后苑春塘台的“大报坛” 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温情面纱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庞大的大清帝国,在朝鲜眼中未尝不是一颗特大号棋子,可以用来“以夷制夷”…… 1“1“皈皈””清复明清复明 绵里藏针绵里藏针 1646年11月,日本对马岛主的使节来到汉城,他此行的使命是说服朝鲜国王,接受台湾郑氏政权的邀请,组建联合军队,动员“百万之众” ,讨伐满清,恢复明室朝鲜国王李倧(仁祖,1623~1649年在位)大为称许,派出使节回访对马岛,并敦促日本幕府及早出兵此后,朝鲜几次“北伐”动议都归于流产其实,朝鲜王室也只是想利用北伐动员民意,以便巩固和加强王室集权,同时转移民众对内政的注意力,并进一步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影响 北伐成了画饼后,朝鲜国王采用了一个更为高明的办法满足民意1704年(甲申年) ,崇祯皇帝自缢甲子纪念(60周年),朝鲜肃宗亲诣“禁苑坛”祭祀,同时下令设立“大报坛” ,专门祭祀万历皇帝,表示不忘其在“壬辰倭乱” (即日本幕府的侵朝战争)时派遣明军拯救朝鲜的“再造大恩” 。

      这是朝鲜祭奠明帝的开端 1749年,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5年在位)决定,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祯皇帝也挪到大报坛上一并祭祀朱元璋入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颁赐了“朝鲜”国名而崇祯皇帝入祀,理由则相当牵强:“丙子虏乱” (即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讨伐朝鲜)时,他曾派兵援助朝鲜 从此,大报坛上供了3位大明皇帝,凡是他们的诞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鲜国王均会亲临祭奠,世子、世孙随行,年年如此 与悄悄筹备的北伐不同,祭祀明帝是一场公开的、大张旗鼓的政治秀,而且与尊清工作并行不悖1774年,朝鲜英祖再度推出一大创举:在珍藏明朝赐品的“敬奉阁”旁,建起了一座新的“奉安阁” ,供奉来自大清国的敕文和赐品等, “清、明”两朝在朝鲜得到了相同的地位微妙的是,在国内对涉及明朝的任何资讯都极为敏感的大清政府,似乎对朝鲜高调的尊明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胡虏血统”的顾忌,满清对朝鲜采取了“字小为怀”的绥靖政策,只要政治上始终坚持大清中央的领导这一“事大主义”基本原则,朝鲜王室远比明朝时期享有更为充分的自主空间 “朝鲜虽是属国,但向来自主, ”这在晚清成了中国政府向列强解释中朝关系的标准口径,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果。

      “清明”同尊,其实正是朝鲜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将大明帝国摆上祭坛,它也就彻底成了“过去时” ,既能充分表达“朝鲜政府和人民”念旧之情,又能将那面依然能够凝聚人心士气的大明旗号,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对内可以动员民意,对外可以作为应对满清的博弈砝码一年只需增加区区9天的“国定假期” ,在现实利益和历史道义两方面,朝鲜王室就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这是小国“玩转”大国的相当成功的政治运作从此,只要朝鲜王室认为其根本利益可能受影响,它那恭谨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钢针总会显露出夺目的光芒…… 2 2 以华制夷以华制夷 一箭双雕一箭双雕 这种琉璃蛋般的鸵鸟政策,令中国在朝鲜、琉球、台湾问题上处处被动,越想韬光养晦,越是被人得寸进尺不断逼迫 1871年6月1日,美国打响了其历史上第一次“朝鲜战争” 在美国驻大清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Low)和美国远东舰队司令罗杰斯少将(John Rodgers)率领下,5艘全副武装的军舰及1230名美军,开赴朝鲜美国舰队在江华岛与朝鲜守军发生激烈交战,双方伤亡惨重,美军在短暂占领朝鲜要塞后,无力固守,只得撤军 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辛未洋扰”的事件,起因于5年前(1866年)的“舍门号事件”(General Sherman incident) 。

      当时,一艘名为舍门号的美国武装商船,前来朝鲜要求通商,遭严拒后与朝鲜军民发生武装冲突,搁浅被焚,船上美国人多被杀死 与舍门号事件同时发生的,是法国军舰与朝鲜的武装冲突朝鲜官方当时下令严禁天主教在朝鲜传教,实际执政的朝鲜大院君(国王之父)镇压亲天主教的朝鲜官员与信教者,其间,有9名法国传教士遇难法国派遣海军舰队进行军事报复,却遭受惨败,史称“丙寅洋扰” 两次“洋扰”事件,都将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国推上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法国、美国都要求中国发挥宗主国的优势,对朝鲜施加压力,一则是希望朝鲜在传教、通商方面“更加开放” ,另一则也希望能获得相应的赔偿但大清这个宗主国,其实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影响力并不巨大、至少不十分直接朝鲜一贯高举着正统儒学义理的大旗,大清国正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 ,在奉行闭关保守政策、有着浓烈“中华情结”的大院君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 ,也反衬了朝鲜孤守义理的伟大悲情何况,朝鲜已经用鲜血“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取得了战胜法、美强权的“伟大胜利” 大院君在战胜法国之后,下令在首都汉城树立了一块“斥和碑” ,碑文为:“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短短12个大字,不仅令朝鲜内部主张开放者不敢出声,也使大清国无从规劝。

      而朝鲜方面,依然延续一贯的谦恭态度,要求中国以宗主国的身份,对列强进行严正交涉朝鲜拒绝列强通商的主要理由,正是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不能单独对外缔结条约,而且朝鲜小国寡民,没有富余商品和足够的市场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这与大清早年自认“天朝无所不有”而不需通商正好相反主持外交工作的恭亲王奕,敏锐地觉察到了朝鲜正在大打中国牌,从中渔利他在奏折中一针见血地写道:“朝鲜于上中国文件,居然自行抄给美国,全不隐避,窥其用意,其所谓求中国保护者,并非尽出真忱,不过欲借中国为卸肩地耳 ”一方面是实际上的“自主” ,一方面是出事之后由中国出面善后甚至埋单,谙熟韬略的大院君,几乎将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两难处境中,大清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清政府耐心地告诉法美,朝鲜虽名为属国,但“中国向来听其自为主持” ,无法对其施加压力同时,也告诫朝鲜,凡事“自行处理” 这种琉璃蛋般的鸵鸟政策,令列强与朝鲜都难以满意,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权威性被不断削弱同样的政策,也令中国在琉球、台湾问题上处处被动,越想韬光养晦,越是被人得寸进尺不断逼迫 1873年9月,朝鲜江华岛守军再度与“测量航道”的不速之客、日本军舰云扬号发生冲突,日军随后攻占炮台。

      事件之后,日本照例与中国进行交涉中国方面强调:“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国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 ”这正中日本下怀,日本代表就势表态:“除该国自主政令外,其与贵国间所有关系事理,我国决不顾及,贵国亦不得引条规中侵越等字加诸我国 ”将中国撇在一边后,日本随即与朝鲜订立《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该条约开宗明义指出:“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 ,这成为朝鲜脱离中国藩属的开端 大清国不敢理直气壮地行使宗主国的威权,其严峻后果不久就体现出来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大清国颜面扫地,朝鲜更是表现出了离心的倾向3 3 大清发威大清发威 驻军朝鲜驻军朝鲜 琉球事件对中国的朝贡和藩属体系,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明确提出“琉球既灭,行及朝鲜” ,李鸿章亦担心:“若隐忍缄默,彼且疑我怯弱,或将由琉球而及朝鲜,不如早遏其萌, 使无觊觎” 这一年(1879年),中国开始大幅度调整朝鲜政策,一方面是帮助朝鲜建立与列强的条约体系,以国际势力的均衡制约来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以夷制夷” ;另一方面是加强宗主国的权力,借朝鲜内乱之机,向朝鲜派驻军队,并随后命令袁世凯统管朝鲜事务。

      在中国的推动甚至包办下,朝鲜先后与西方列强缔结了条约,而在最早的朝美条约谈判过程中,朝鲜代表甚至经常缺席会议,令负责主持谈判的李鸿章助手马建忠大为恼火,指责朝鲜在日本人的挑唆下,对大清政府阳奉阴违大清国既想维护宗主关系、又想“以夷制夷” ,这一思路在建立条约体系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美国坚决反对在条约中加入“朝鲜是中国属国,但内政自主”的条款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变通做法,在条约签订之后,以朝鲜国王的名义给美国总统发送照会,声明“属国自主”的内容,但这样的单方面声明,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效力大成问题 在日本的鼓动下,朝鲜成立了一支新型军队“别技军” ,由日本军官出任教官,其待遇远远高于旧式军队1882年,旧军因长时间没有领到粮饷,发生哗变,并与新军发生冲突,攻打日本公使馆,拥立归隐多年的大院君重新摄政,史称壬午兵变大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维和” ,并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带回天津软禁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鲜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 ,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洋务运动” ,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同时,中国也与列强一样,在仁川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大批华商开始进入朝鲜。

      随军驻扎朝鲜的张謇,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 ,主张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而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中国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 “则国自保,民自靖” 李鸿章看了张謇的建议,痛斥其“多事” 最终中国采用的依然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 随着朝鲜的被动开放,其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了进一步认识,国内随即形成了一个主张学习日本、进行改革的“开化独立党” ,将改革开放与从中国手中彻底“独立”视为表里,中国成为他们的最主要假想敌而1883年中法战争中,中国在军事上获胜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顺化条约》 ,将越南拱手相让,再度令天朝上国的威望在朝鲜一落千丈 1884年,开化党在日本的支持下发动“甲申政变” ,诛杀亲华人士,并企图软禁国王,驱除中国势力派驻朝鲜的袁世凯在无法得到国内指示的危机时刻,当机立断,动用优势兵力,对政变者及日本驻军进行军事围剿,大获全胜事后,袁世凯在国内的政敌,莫不指责其轻举妄动,而考诸史实,若没有袁世凯的果断,朝鲜则早已脱离大清,日本将可能提前十年将势力延伸到鸭绿江边李鸿章评论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独为其难” ,这是公允的。

      4 4 同床异梦同床异梦 外交离心外交离心 虽然开化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已被打倒,但朝鲜“”的意识,却随着对外开放而日益增强1887年,朝鲜决定要向列强派驻使节,并在这一问题上再度与中国政府玩起了捉迷藏 这年8月,闵泳浚出任朝鲜驻日“代理大臣” ,朝鲜政府采取“去后始咨”的办法,在其成行后才通报中国,中国未及时表示反对9月,朝鲜决定向美国及欧洲(向英德法俄意五国合派一使)派遣“全权大臣” ,依然“去后始咨” ,这激起了中国方面的激烈反弹 一开始,掌管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还是相当隐忍的,他指出:“韩交涉大端,向与本大臣先商近闻分派全权赴各国,并未豫商, 即将前往,且各国并无朝鲜商民贸易,何故派往,徒增债累?该员往办何事?有何意见?” 朝鲜答复说,因为与各国订立了条约,各国多次邀请朝鲜派驻使节,盛情难却,不得不派 袁世凯针锋相对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派使,而在于朝鲜为什么不事先与中国商量 朝鲜解释说,正准备向中国发文商量,就收到中国的质问公文, “殊甚歉愧” ,并援引此前向日本派使的情形,表示“去后始咨”是“按照向例办理” 平心而论,大清国对朝鲜的指责在情而不在理,与自己一手促成的朝鲜对外“条约体系”相矛盾。

      既然朝鲜的报告写到“情词恭顺,具见悃忱” ,大清也就找个台阶下,劝朝鲜说,你们现在经济实力还很弱,没有必要再平白地增加驻外使节这笔巨额开支,而且,如果以后因经费问题半途而废,反而会被人家笑话 朝鲜不听,大清国也无奈,只好另提要求:朝鲜驻外使节遇有公事必须先向中国使节请示,如无法确定,则应请示李鸿章,朝鲜对此表示接受中国同时提出,朝鲜外派使节均为“全权大臣” ,而中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