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简介.pdf
24页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情况简介南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历史悠久,曾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较为厚重的文化遗产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于今南安市丰州镇臵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臵南安郡,为本地设臵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 这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人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晋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闽南话至今保留着上古语言成分,被称为“河洛语”;在丰州出土的晋代墓葬中一些陶制日用品,有的至今还在闽南农村沿用;出土墓砖上所雕刻的琵琶、乐伎,与如今的南音息息相关 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于此可窥一斑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南移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多次交融和层层积淀而成的地域性文化,宋元以来与世界各地的海上贸易又因为明清以来闽南人大量往内陆、海外迁徙,形成了闽南民系文化我市的广泽尊王、田都元帅等民间信仰在闽南、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各地香火不绝、信众如云;地方喜剧风格浓郁的高甲戏等传统戏曲音乐,唱响闽南本土和台湾等地区的大街小巷;宋代的港口遗址、祈风遗址、祈风仪典等,共同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冲破封建思想文化专制桎梏的思想家李贽等闽南先贤,各自展现闽南人的文韬武略风貌、忠贞仁义品性、侠义拼搏气质和爱家爱国精神。
闽南文化的生命基因和表现形式,至今仍然传承延续于闽南地区、大陆部分地区、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同缘”、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和桥梁、纽带2007 年, 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厚实而凝重的对台文化资源优势目前 , 我市拥有郑成功陵园、五里桥、九日山摩崖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和南坑窑址等5 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峰、五塔岩等11 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丰州六朝古墓、石井海上视师石刻等63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了四批11 类 39 项目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英都拔拔灯》等2 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掷铙钹》、 《九日山祈风仪典》等 13 个项目入选泉州市级保护名录;作为高甲戏发源地,我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南安市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的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为我省第二座、 闽南第一座佛教寺院;始建唐咸通八年 (867)的九日山泉郡昭惠庙,为闻名中外的海交祈风圣迹;诗山凤山寺祀奉的广泽尊王, 香火远播闽南、 港、台及南亚各国⋯⋯大大小小的寺观宫庙,有道有佛,也有非道非佛的民俗神,各领一方香火,它们直接关系到善男信女的生产、生活、婚丧喜庆从敬天酬神、普渡、佛生日、割香,红白喜事,各种形形色色的民俗活动不一而足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养活了各种戏班、乐队,传承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瑰宝,形成了滋养闽南文化的和谐生态环境附: 1. 闽南节庆习俗2.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附: 1. 闽南节庆习俗闽南节庆习俗闽南地区很注重民间传统节庆,习俗与台湾基本相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 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
正月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初九天公生: 农历元月初九, 闽南侨乡普遍做 “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准备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鸡,公鸡的尾雉还不能除去摆贡品的桌子还常常系上刺绣的锦,是为“桌围”结束前还要烧金纸,天公金是特大号,也特多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闽南又称为 “上元节” 或“灯节” 泉州俗称上元小年兜, 十分隆重 , 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 , 自朔至望 , 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泉州元宵节的习俗不少,主要有闹花灯活动,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厦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泉州市区举行“元宵灯会”、踩街等活动,南安也举行元宵文化一条街等相关活动元宵佳节,闽南各地寺庙会准备一些由米粉或面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寿龟” ,连同信众去年乞去,今年又来奉还的,以供信众乞龟人们之所以来此乞龟,乃是祈求平安长寿,做生意兴旺发财等清明节: 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
清明节前后十日, 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清明节吃润饼菜和清明粿, 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闽南俗称“五月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例如:泉港龙舟、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七夕中午 , 敬祀七娘妈(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 , 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 姻脂花粉七件 , 剪刀七把, 燃香七柱 , 酒盏七个 , 筷子七双 , 小型纸桥七乘, 看来泉州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 共庆 “ 七娘妈生 “ , 所以,供品以七为数泉州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苗壮成长的女神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 即干妈 ), 称新契 , 至 16 岁才解除契约 , 称洗契 , 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中元节: 农历的七月俗称鬼仔月,道教传说,此时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孤魂散鬼,久经饥饿, 常于此时到人间觅食,于是民间在这一日,除须备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并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关神祗;在本宅门口,于傍晚再摆上一席,菜肴荤酒俱全,且数量也多,以孝敬无主孤魂散鬼; 并备齐冥币及金、 银纸,这些冥币仪式后焚化,烧给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 农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无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扰乱人间,造成灾祸普度之举,就在于施舍衣食,让凡间芸芸众生不被这些无主孤魂散鬼挠扰而不安宁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进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请来本村看热闹的亲戚朋友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闽南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 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 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 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泉州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 如月夜听香、对掷石战,燃烧“ 塔仔 “ 、敬 “ 孔明灯 “ 等。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数之称故重九又称重阳,由于是民间传统节日,所以历代以来,均称为重阳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冬至节: 家家户户祭祖吃 “冬至圆” 或称为“圆子” 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 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 圆) ” ,冬节为“尾丸( 圆) ” ,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尾牙节:“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 )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除夕: 泉州俗称年兜, 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 , 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
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 ,“跳火盆 “, 辞年守岁等除夕晚上 , 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 , 饭上压有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 , 并插有 “ 春花 “( 或称春枝 ),象征年年有余 , 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 , 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 , 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 , 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 是夜灯火长明 , 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 , 故又称坐寿佛生日: 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气息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闽南独特的民俗, 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泉州一带更显重视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戏,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戏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 “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附: 2.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一)民间文学(Ⅰ) ,5 项1、郑成功传说,泉州市级郑成功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壮举和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的故事, 几百年来一直为故乡石井人民所传颂,代代传承至今,成为一份丰厚的民间口头文学巨著,是一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30 年代起,陆续有南安人搜集这些传说故事整理成册出版2、部岩功德院传说,泉州市级台湾彰化县埔盐乡西湖村兹清岩信女陈慧如梦见先人带其至大陆一不知名山中古庙朝拜经清水二祖师指示,古庙在南安,缘到就有并陆续指示得知,本院千年古刹,清水祖师曾在此出家,庙院百年已损,后因开垦造田,部岩布岩、报岩、埔盐乡民云先祖二百年前由此地移居台湾,埔岩与部岩闽南语谐音传说体现对闽台“五缘”关系和文化3、欧阳詹的传说,南安市级欧阳詹,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少年欧阳詹在高盖山白云室读书高盖山绝顶有欧阳詹祖母坟墓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瞻仰凭吊,留存大量高盖山诗词歌赋自古至今,码头一带、诗溪流域以至南安各地流传着有关欧阳詹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这一切形成了诗溪流域独特的欧阳詹文化现象4、双灵菩萨传说,南安市级南安水头镇埕边村,有一座古朴庄严的庙宇叫双灵寺,供奉高姑娘菩萨两姐妹的肉身神像,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了清嘉庆年间,高家榜娘和瓜娘两姐妹降生之后,性情和顺,聪明好学, 热心助人 平素纺纱织布、 帮忙家务之余,广施善事,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避凶趋吉,人们都感颂她后来到了婚龄,又双双断了红尘之念,辞掉婚约,先后绝粒成佛,遂成正果。
5、灵应祖师爷传说,南安市级相传后唐年间有个神童叫李文愈,幼时孝行, 家贫有志,童真弃俗,坐化于岩后茄吊滕中,后人将他塑造成像,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