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docx
9页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 内容Reference:在作家莫言和苏童的小说中,他们总能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新颖的叙事方式,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创造出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性,而“欲望”则会在他们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本文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苏童的《米》为例,探索两部文本之间在粮食的象征意义和欲望叙事等方面的异同Keys:莫言苏童《红高粱家族》《米》象征欲望《红高粱家族》和《米》分别是当代作家莫言和苏童的代表作, 两部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视角,新颖的叙事方式,以人物命运的沧桑变化及人物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分别描绘了“高密东北乡” 和“ 枫杨树林” 的风土人情,以“红高粱”与“米”这两种粮食为意象展现出作品人物不同的欲望红高粱”和“米”在文本中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如同具有深刻象征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图腾,同时它们也是作品中人物欲望产生、膨胀、幻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伴随着人物欲望[来自www.Lw5U.com]的变化以及命运的曲折走向,这两种象征存在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展现出欲望与象征之间深层次多角度的密切关联1.粮食的象征意蕴在莫言的笔下,高密东北乡被描述为“ 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都喜食红高粱,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红高粱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神秘的联系, 仿佛这种联系就像是血与肉,神经与骨骼一般不可分割,如果说高密东北乡的人们代表着这片土地的生命气息,那么红高粱则是凝聚着这些生命体的灵魂一方面这种独特的精神表现在东北乡的人们生活细节和为人处世之中,另一方面又影响着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红高粱作为一种粮食,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能量与动力,而在莫言的小说中更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意象文中几次提到高粱的红色如同鲜血一般,较为典型是“我奶奶”戴凤莲被日军杀害时的场景,“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奶奶胸前的血很快就把父亲的头颅弄湿了,父亲从奶奶的鲜血里,依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高粱味奶奶”鲜血里散发出来的高粱酒味说明鲜血与酒已成为一体,“高粱秸子毫不留情地绊着,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锯着他”,两个连续的“毫不留情”又似乎是刻意拉开红高粱与“奶奶”为代表的东北乡人的感情距离,是对一个美丽生命陨落后残忍地叙述, 也从侧面描写出了“ 红高粱”作为生命象征的独立性。
红高粱的生命意义伴随着“我奶奶”等人的命运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文中的红高粱不仅显示了以“我奶奶”为代表的人们去世时生命的悲壮,还有以“我爷爷”余占鳌为典型的高密东北乡男人们的豪放与爽快戴凤莲所酿的高粱酒因为余占鳌的“一泡尿”的“侵袭”反倒变得更加醇香小说此处以幽默戏谑的笔法写出了余占鳌的狂放不羁和狂野天性,同时也暗含着对这种充满阳刚气息的生命的赞扬和讴歌高粱酒因为“爷爷”的尿而变得更加浓香,说明了酒作为一种饮品彰显了男人豪放的性格,原本应该按照传统的循规蹈矩的方式酿造的高粱酒因机缘巧合而被赋予了自由狂傲的气息,这里莫言突显了山东大汉的不拘小节与桀骜不驯,他曾经说过:“《红高粱》实际上是对几十年来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对人性压抑的痛心疾首的呼喊为什么我有痛感呢?因为我们几代人越来越懦弱,越来越活得不像个男子汉,越来越不敢张扬个性,越来越不敢在自己的社会生活当中显示个性色彩人越来越趋同,人好像都一样莫言善于描写歌颂这种所谓的民间的流氓英雄,“余占鳌这个形象是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因为莫言将余占鳌身上的暴力欲望英雄化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写实的方式,而借助了高粱酒,这种能将精神与物质、水与火合二为一的中介,使余占鳌这个形象获得了一种超出一般历史视角的意义。
从中可以看出,莫言对这种不被规矩所束缚的自由品格的褒扬,更是对这种充满男性阳刚气息的民间英雄的推崇苏童的《米》中同样以粮食“米”作为象征,描绘了一幅与《红高粱家族》有几分相似但却又存在明显区别的景象米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五龙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的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与“米”密切相关五龙从家乡枫杨树乡村逃荒来到城市,在运煤的车上饱受饥饿的煎熬;他在街头徘徊踯躅,如游魂一般无处可去;在码头上受到阿宝等人的羞辱,“叫我一声爹,这些东西就给你吃了五龙面对这些苦难只能选择忍受,他要忍受饥饿带来的痛苦,他要忍受孤身一人的寂寞,他还要放下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忍受码头上流氓的践踏与戏弄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内心拥有的强烈的生存欲望,他知道只有活下去才能颠覆这不公的现实,而这生存下去的动力与能量便是获取食物所以文本在开头就为五龙进入大鸿记米店买下了伏笔,在他的生存境遇和生活背景上做了合理的铺陈叙述这也就使得五龙来到米店变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而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米”在文中首先作为“贫与富”之间对立的划分从闹饥荒的村子里逃出来的五龙将普通的大米视作珍贵的物品,可是像织云这样养尊处优的小姐是无法理解他的思想的,就如同织云的疑问一般:“米有什么可看的?”普通人也会抱有同样的疑问。
这种贫富之间的对立是五龙这个贫穷的逃荒者置于米店这个生活宽裕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以贫穷者五龙的视角来观察其他人的处事经历,并从中了解了他们对“米”的态度,从而自然地对比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对立,进而展现了“米”这一最普通的粮食对于那些无法获得食物的受难者的重要性因此, 小说所描写的“米”具有强烈的生存意义,它揭露了那些活在生存边缘的人的生存境遇,也表现了挣扎在生命圈内外的人们的精神状况《红高粱家族》与《米》同样是利用了象征的手法,将粮食的象征意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两部作品在象征方面明显的不同第一,象征内容不同《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是一种英雄气概的象征,是对向往自由,张扬个性,渴望激情的东北乡人民的热烈赞颂,《米》则象征着生存的欲望,是对生命艰辛的无奈和对生活希望的追求第二,作家对象征的感情不同《红高粱家族》中的象征气势宏大而磅礴,包含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米》的象征则更多带有阴郁的气息,而作家表达的也是对爱的缺失的失落和人性扭曲的反思也就是说莫言对这种红高粱精神是推崇的弘扬的,而苏童的对米的象征是辩证的甚至是批判的2.多重的欲望叙事莫言所描写的红高粱不仅仅是生命的意象,更是一种欲望的象征。
在《红高粱家族》故事的开始,“奶奶”戴凤莲出嫁时坐在轿子里,路过那一片如红色火焰一般的高粱地,一望无际的高粱在风的吹动下如同翻滚的波浪,在夕阳的照耀下自由随意,毫无拘束地摆动这与被“困”在轿子中的笼中之鸟被迫出嫁的“奶奶”的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时, 也勾起了她渴望自由,摆脱命运束缚,挣脱包办婚姻枷锁的欲望颠簸的轿上路途似乎是在暗示着戴凤莲坎坷的人生之路,其实也象征着她内心的波澜起伏波以及要颠覆这种可悲的女性命运的欲望如果说对自由的向往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那么小说中戴凤莲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发生关系则是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倾泻在了这片土地上,将对肉欲的渴求毫无保留无所顾忌地释放而出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的还要紧用大胆直白刺激的语言描写这段情欲场景,实际上对他们冲破礼教的勇气,是对他们心灵碰撞后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真我的自由精神的赞扬此时生命的张力与激情的碰撞结合在了一起,象征着澎湃热情的红高粱在不断生长的同时,也点燃了这对渴望肉体解放的青年男女的欲望之火此时无边无际的高粱地成为一片欲望的海洋《米》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中人物的欲望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欲望的变化也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每个人的人生产生了不同的轨迹,而命运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苏童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来自wwW.lw5u.CoM]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在枫杨树林长大的五龙,时常在梦境里看到自己的家乡被大水所淹没,他的生命也受到饥饿的威胁踏上通往城市的火车,实际上是他在寻找生的希望码头板车上的大米散发出的清香让五龙神魂颠倒,并且带他来到了瓦匠街大鸿米店的门口,进而才有了后面的故事米”使得五龙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也是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曾经对粮食的渴求使得五龙成为米店和码头的霸主后依然保持着对米的珍惜之情他不允许家人浪费一粒米饭,在他的心中,“米”已经成为神圣的不可亵渎之物是“米”让贫穷的五龙从乡村来到了城市, 是“米”让他生存下来并逐渐富裕,因此,“米”对五龙来说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一份精神动力与心灵寄托能够生存下来是五龙欲望膨胀的基础,这种不断扩大膨胀的欲望带有黑暗丑恶的意蕴,同时也在不断吞食着五龙的灵魂,使他不断走向仇恨和邪恶的深渊。
更准确地说,五龙欲望的膨胀也是他的爱逐渐缺失的过程他的一生一共有两段婚姻,同织云的婚姻关系是双方利益的妥协织云本身就是情欲的代表,她通过勾引六爷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话题,更是许多男性性幻想的对象她希望过上上流社会的虚荣浮华的生活,她对金钱、地位、新奇事物有着毫无掩饰的向往,她是典型的被欲望充斥并腐蚀的人物织云与五龙的婚姻更是荒唐而讽刺的,她因与六爷发生关系而未婚先孕,她的父亲冯老板为了遮丑无奈将女儿嫁给五龙,而五龙之所以同意娶织云仅仅是出于对性欲的满足以及对米的向往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感情基础,他们的结合只是其中一个人为了之前的贪婪欲望而埋单,而另一个人则是为了追求欲望而放下了尊严和名声五龙的第二段婚姻是与织云的妹妹绮云的结合, 绮云与织云的性格迥异, 她是一位性格刚毅的女强人,她蔑视织云放荡与奢靡的生活作风,但同时自己又在与五龙的纠葛中展现了自己对权力,对肉欲的渴望,她在理智与欲望之间不断徘徊,在生活的不尽人意和无可奈何中不断消沉堕落绮云与五龙的婚姻同样是没有爱情的,绮云一开始就对五龙充满厌恶与轻视,而五龙对绮云的态度则可以从他的内心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你们都可以走,我却不想走了, 绮云也可以去嫁个男人,只要把米店留下,只要把雪白的堆成小山的米垛给我留下。
由此可见,五龙对绮云的感情远不及他对米的向往和依恋他与两姐妹发生的每一次肉体关系都是在米堆上完成的, 对五龙来说,这似乎是一项神圣的仪式,他希望自己每一次肉欲的满足都可以有关于米的记忆,这种病态的想法更体现出他将米与人性的原始欲望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的生命即将完结之时,他在回乡的大卡车上也是与米结伴的,因此可以看出五龙欲望的源泉是米,而最终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米,也是他无休止的罪恶欲望的催化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的《米》都是以粮食为线索来展开人物的故事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人物的命运也与其密切相关红高粱”与“米”不仅反应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更是他们精神动力的集中体现作品让读者看到了粮食作为一种象征所带给人的生存欲望和澎湃生机虽然两部作品都以粮食作为精神的象征,但是在风格基调上却有明显不同《红高粱家族》一直洋溢着一种激昂的情调,故事中的人物都散发着饱满昂扬的生活斗志及生存欲望,即使是在面对敌寇时也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张扬的个性,依旧尽情挥洒着人物的人格魅力,从余占鳌这样的草莽英雄,到戴凤莲这样的女中豪杰,再到罗汉大爷这样普通的佣仆,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高粱地的热爱,对自身价值及生命的执着追求,就如同高粱鲜艳的红色一般彰显着激情和欲望。
莫言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带有浓重个人感情,就像他在文章开篇所说“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人物因为作家的感情而变得丰满而有灵魂,故事的基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