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
60页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 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晋政发〔2021〕34 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现将《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 态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1 年 9 月 28 日 (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 展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 4 (一)“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效 4 (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6 (三)准确把握战略定位 7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主要目标 11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 14 (一)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14 (二)“三水统筹”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16 (三)减污降碳同步发力改善黄河流域空气质量 19 (四)强化风险防控,守牢黄河流域环境安全底线 25四、加强“两山”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29 (一)植绿护绿,构建生态屏障 29 (二)系统保护,增强生态功能 31 (三)统筹治理,修复生态系统 32五、实施“七河”综合治理修复,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35 (一)打造青云素波、两岸锦绣新汾河 35 (二)打造水草丰美、五彩缤纷桑干河 37 (三)打造水波荡漾、人水和谐滹沱河 38 (四)打造桑榆汗漫、城水相依大漳河 38 (五)打造碧水长流、钟灵毓秀美沁河 40 (六)打造丰美清亮、鸥鹭齐飞涑水河 40 (七)打造山水相映、绿韵清波大清河 41 (八)打造清冽可鉴、各具神韵三晋明珠 42六、发展生态经济,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44 (一)以特色优质为宗旨,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44 (二)以优布局调结构为重点,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46 (三)以生态智慧为引领,打造三产发展新模式 48 (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升生态科技创新能力 49 (五)以盘活生态资源为目标,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51七、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4 (一)大力弘扬特色生态文化 54 (二)着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55 (三)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58八、保障措施 63 (一)坚持党的领导 63 (二)强化资金保障 63 (三)强化规划宣传 64 (四)强化监督执纪 64 (五)强化评估考核 64依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 全省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 策部署, 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 成效,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更亮、成色更纯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全省产业结构及布局优化调整持续推进,建成 90 多个省级开发区,产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退出煤炭过剩产能 1.57 亿吨,化 解钢铁产能 737 万吨, 关停煤电机组 436.1万千瓦, 压减焦化产能 4129 万吨 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 数增长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 略, 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 500 亿元以上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绿色食品、有机农 产品数量稳步增加,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达到 70 亿元 文旅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定,实现旅游收入 27283 亿元康养产业发展 步入快车道,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 管齐下, 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持续优化, 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 截至 2020 年年底, 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面改善, 优良天数比例圆满完成 国家下达任务, 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降至 44 微克/立方米, 在京津冀及周边六省 中仅次于北京,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煤烟型污染大幅缓 解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 “查、测、溯、治”多 管齐下, 新建污水管网 4098 公里, 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939 公里, 不断提高城 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水环境质量得到历史性改善截至 2020 年年底, 全省 58 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 V 类水体, 优良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断面占比 上升至 70.7%,城市黑臭水体清零, 汾河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土壤环 境质量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非正 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 100%,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频发态势得 到遏制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提升以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 广 泛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每年完成营造林 400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陡坡 耕地应退愿退尽退。
2020 年,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23.5%全面开展以汾河为 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启动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建设、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截至 2020 年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3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 到 67%,黄河年输沙量较 2000 年下降 85.8%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全面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 积极开 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 庄移民搬迁 2 万户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积极 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现代 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完成《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 例》修订, 出台《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条 例》《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制保障制 定发布《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国土空间开发生态 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
出台《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重点领域自然资源资产“权、责、利”关系初步理清 (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 山西步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但我省生态环境领域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 环境质 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突出体现在三个“没有根本 改变”结构性污染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完全脱钩, 全省以煤焦、冶金、电力为主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 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等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依然处于高位, 能源消费 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压力仍持续存在敏感脆弱生态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省地处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降水 量少, 林草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质量低、总量少, 生态本底十分脆弱全省的能 源资源空间分布与生态屏障高度重叠, 多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导致历史遗留生 态破坏严重全省各类矿山采空区面积达 4000 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 3000 多 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有待修复。
环境保护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体上还处于中低水平, 11 个设区市中除大同、吕梁市外细颗粒物全部超标,夏季臭氧污染呈加重 趋势全省地表水水质整体初步实现中度污染向轻度污染的转变, 城乡水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主要河流生态流量普遍不足, 水生态受损严重, 国考断面 长期稳定达标难度极大土壤污染防治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 风险管控水平 有待巩固提升, 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堆存量、年产生量大, 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 境质量改善成效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我省高质 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三)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处理好“危” 与“机”的辩证关系,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构建生 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打造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国土空间战略和“三线一单”全面落地 实施, 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牢固守护, 保护优先的资源开发模式全面推进, 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 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打造 资源型地区生态保护典范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大 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太行山 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得到加强, “七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大 幅提升, “五湖”成为三晋明珠, 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 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 障初步建成,保卫黄河安澜,守护“华北水塔”建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坚持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加快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自我革命,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生态化, 将 “金山银山”转化为“绿水青山”;充分盘活生态资源, 有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推动生态产业化,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紧抓保护“华北水塔”和保 障“冬奥会”契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争 取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山西倾斜, 推动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 台阶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 展理念, 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两山七河一流 域”为主战场,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 坚持“治山、治水、治气、 治城”一体化推进, 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 实现生态环境高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