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案.doc
35页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施工设计东直门站~三元桥站段结构专业第六分册盾构(一、二)》2、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东直门站~三元桥站区间(盾构段左线)施工组织设计3、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东直门站~三元桥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现场考察资料5、其他由甲方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说明6、国家、北京市和交通部等相关行业颁发的施工规范、规程和标准7、我单位设备物资资源、经济技术实力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二、编制原则1、在充分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细致学习图纸,在认真分析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充分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合理的编制施工方案,使其科学适用且着重考虑施工的经济性等因素,使方案做到科学、经济、实用、安全2、施工总体部署合理,施工计划可行、高效,确保总体工期要求3、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响应业主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争创精品工程4、施工全过程中采用周密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三、工程概况本合同段是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的控制性工程,包括东直门~三元桥区间左线盾构隧道2568.259m(k0+446.256~k3+035.537)、区间风井风道和区间3个联络通道(CT2左K1+034.566联络通道、CT4左K1+974.254联络通道、CT5左K2+564.776联络通道及泵房)。
联络通道地面情况为:CT2隧道上方为市东城区环卫第四管理所院内;CT4隧道上方为东直门外斜街机场高速路;CT5隧道上方为香河园路辅路3个联络通道地面均无重大构建筑物CT5联络通道由于设计变更,正式图纸未出,方案延后上报,此方案为CT2、CT4联络通道施工方案四、地质及管线情况4.1工程地质区间3个联络通道的地质断面图如图4-1、图4-2、图4-3所示:图4-1 CT2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图4-2 CT4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图4-3 CT5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本工程所在的土层,自地表以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和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区间隧道主要穿越粘土、粉土,局部遇到粉细砂、中砂层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粉土填土①层,局部为杂填土①1层,中密,稍湿,以建筑垃圾为主本层层底标高为33.99~40.86m2)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地层:粉土③层,灰色~褐黄色,密实,中低压缩性;粉质粘土③1层,灰色~褐黄色,软塑为主,局部硬塑;粉细砂③3层,褐黄色,中密,本层层底标高为27.03~32.58m粉土③层及粉质粘土③1层分布连续且稳定,粉细砂③3层仅在C47~C63#孔之间有连续分布。
粉质粘土④层:灰黄色~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④1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粉土④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④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20.45-28.34m3)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地层:中粗砂⑤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⑤2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24.58-26.89m粉质粘土⑥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⑥1层,褐黄色~棕黄色,软塑;粉土⑥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⑥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14.03-21.29m圆砾⑦层:杂色,密实;中粗砂⑦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⑦2层,褐黄色,密实;粉土⑦3层,褐黄色,密实;粉质粘土⑦4层, 褐黄色,可塑;本层层底标高为10.56~16.63m粉质粘土⑧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⑧1层, 褐黄色~棕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粉土⑧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⑧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0.85~10.16m,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圆砾⑨层:杂色,密实;中粗砂⑨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⑨2层,褐黄色,密实;粉土⑨3层,褐黄色,密实;粉质粘土⑦4层, 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
粉质粘土⑩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⑩1层,褐黄色,软塑;粉土⑩2层,褐黄色,密实;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4.2水文地质(1)上层滞水(一):水位标高为36.83~37.97m, 水位埋深为2.60~4.00m,观测时间为:2004年6月10日~2005年5月13日含水层为杂填土①1层、粉土③层,补给来源为管沟渗漏及大气降水,以蒸发的方式排泄2)潜水(二):本段勘测未测到此层水,粉土④2层的状态为湿,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3)层间潜水(三):水位标高为24.33~24.34m,水位埋深为16.50~16.82m,观测时间为:2005年5月5日~2005年5月6日含水层为粉土⑥2层、粉细砂⑥3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4)承压水(四):受周围施工降水的影响,本次测得该层水已不具有承压性,水位埋深为21.90~23.90m,观测时间为:2004年6月11日~2005年5月8日含水层为圆砾⑦层、中粗砂⑦1层、粉细砂⑦2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5)承压水(五):本场区的该层承压水水头标高为10.64~12.57m,水位埋深为27.90~29.60m,水头高度为4.10~5.10m,观测时间为2005年5月5日~2005年5月8日。
含水层为圆砾⑨层、中粗砂⑨1层、粉细砂⑨2层和粉土⑧2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方式排泄该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4.3管线情况4.3.1 CT4联络通道上方管线情况a、距左线隧道西侧约10m处有一线,西南~东北走向,距隧道顶约15.2m;b、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0m处东北方向有φ400热力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4.77m;c、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3m处东北方向有照明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5.77m;d、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3m处东北方向有φ800雨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3.36m4.3.2 CT2联络通道上方管线情况a、距右线隧道东侧约7m处,沿斜街东北走向有φ700雨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2.27m;b、距右线隧道东侧约7m处,沿西北走向有φ100上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2.61m五、主要施工技术方案5.1 施工测量与监测5.1.1 施工测量方案1、测量人员及设备为保证整个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测量队,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定位、加密控制桩的测设、施工测量放线等,不同班组间交叉复核,测量队人员配备参见表5-1。
施工现场测量队人员配备表 表5-1职位负责人测量工程师技术员资料员测量工人数11213职责负责测量工作的全面开展工程技术方案配合测量工程师的技术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管理测量仪器操作根据工程特点及精度要求选用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参见表5-2,工程中所用的测量仪器应按国家《计量法》第25条的规定执行,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保养、校核、鉴定,不合格的仪器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施工现场主要测量仪器表 表5-2类别型号指标数量备注全站仪TCRA1102±2″±(5+3ppm×D)mm1台配备相应数量棱镜脚架铟钢尺N31mm2对钢卷尺50m3把5m尺若干精密水准仪NA2±0.5mm1台莱卡,配铟钢尺1对对讲机3台KENWOOD2、地面控制测量本工程施工测量采用地面布置控制导线点利用激光投点及相关测量设备向地下隧道内投点控制主体结构施工1)、平面控制测量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测,利用两点定向吊钢丝将地面控制点引入隧道,经三级复核后,隧道控制点指导施工2)、高程控制测量对业主提供的精密水准点进行复测并与临近国家二级水准点联测使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在提供的水准点之间加密水准网,布设成闭合环线,闭合差≤±8mm(L为环线长度,以千米计),测量精度严格执行国家Ⅱ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
3)、联络通道控制测量联络通道施工测量在通道两侧拱脚上安装激光指向仪,用激光指向仪调节后的激光束控制线路中线的方向和线路纵断面的坡度及标高在初支过程中,钢格栅的架设要严格控制中线、垂直度、步距,其中格栅中线和同步线的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格栅垂直度允许误差为3°;二次衬砌施工放样用导线点严格控制5.1.2 施工监测方案1、地面及拱顶沉降量测在地上及地下埋设基准桩,量测断面间距5m,地上、地下相对应,施工中用精密水准仪及铟钢尺观测所测部位绝对沉降量2、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随施工分别在两边墙上埋设锚固件,量测断面间距5m,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而进行用收敛计观测线两端周边点的相对位移,要求采用三角测线和水平测线,埋设点要及时,避免位移损失3、临近建筑物及管线安全量测施工前根据周围建筑物及管线需要布设监测点,施工时利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钢卷尺进行量测4、工作面在开挖前进行一次观测,以确定土层的状态及自稳性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频率参见表5-3现场监控量测项目表 表5-3序号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量测频率1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每一开挖环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2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钢尺洞口附近、通道中心位置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1周(B为隧道开挖宽度)3拱顶下沉精密水准仪、钢尺洞口附近、通道中心位置4净空收敛收敛仪洞口附近、通道中心位置5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变化水准仪和水平尺每5~10m一个测点注:由于CT4联络通道上方为机场高速路,无法进行布点监测作业,拟采用在隔离带上粘贴反射片利用全站仪进行地面监测。
5.2联络通道主要施工方法5.2.1概述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均为拱顶直墙断面,复合式衬砌结构,本区间共有3个联络通道,沿隧道掘进方向依次为CT5、CT4、CT2联络通道主要技术参数参见表5-4,断面参见图5-1 联络通道技术参数/地质参数统计表 表5-4项目名称三元桥站~东直门站区间CT4联络通道CT2联络通道设计中心里程K1+974.254K1+034.566线间距24.939m13.000m长度21.088m9.148m外阔尺寸宽3.6m×高4.15 m宽3.6m×高4.15 m覆土厚18.16m16.82m断面拱顶直墙洞身主要地层(上至下)2.05m厚⑥、1.35m⑥2、其余为⑧2.21m厚⑥、1.55m⑥2、其余为⑥初期支护洞内注浆;DN32小导管注浆;钢筋网片+250mm厚C20喷射砼支护;锁脚锚管防水无纺布+防水板+无纺布全包柔性防水二衬300mm厚C30 S10防水混凝土图5-1 CT4、CT2联络通道横断面图联络通道采用单向掘进,施工前要对通道进行降水或其它方式进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