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借鉴材料).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12203769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解读此句出自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刘禹锡的《问大钧赋》一、刘禹锡其人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21岁时和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后入朝当了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的措施触犯了宦官藩镇的利益,革新流产王叔文、柳宗元等被贬,刘禹锡在劫难逃,被贬赴广东连州,途中改谪往湖南朗州(今常德)当司马后又再次被贬到广东连州任刺史刘禹锡在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被贬连州后,他即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发展连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功绩和贡献,首当重教兴学、栽培州人,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刘禹锡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留下诗文800多篇,《陋室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辞章脍炙人口刘禹锡在哲学上坚持"物体形用"的朴素唯物主义和"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刘禹锡继承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优良传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他的“天人交相胜”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尤其道家哲学,普遍强调人对“天”和“命”的顺从儒家思想较为积极,比较强调人的能动性特别是强调在服从天命的前提下,仍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领域如孔子认为,死生富贵等是天命,无需我们去操心,顺从它们就是了;但仁义礼智是人所能够主宰的东西,所以“为仁由己”通过区分天命与人为的不同领域,肯定了人的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深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的源头后来荀子第一次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而到唐代刘禹锡则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之说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能”与“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这里所说的“治万物”,包括改造自然(如适时节而耕作),也包括改造社会(道德法制等)在化育万物的方面,天必定胜过人;而在治万物方面,则人胜过天所以说“天人交相胜”人之所以能够胜过天,关键在于人有意识他认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无私”即无意识也就是说,天胜人是无意识的,而人胜天则是有意识地改变自然和社会所以,人必胜乎天正是上述哲学世界观,决定了刘禹锡即使身处贬谪之境,仍然能够写出“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样能够世世代代激励后人的词句。

      二、词解“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就是不停止、不休息,永远向前,战胜困难的意思自强不息”是儒家思想的标志性的符号《易经》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思潮——道家和儒家共同的思想来源孔子晚年非常推崇《易经》,精心修编和阐释这部经典今存《周易》其实包含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前者可能是孔子修编过的更古老的经典,后者是战国到西汉时期学者们对《易经》思想和义理的阐释《易传》主要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上文“君子自强不息”说出自《易传》天”是宇宙本体,“健”是指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运动强盛的行为有智慧的君子,应当像天的运行一样,要孜孜不倦地、不停息地追求上进日新”出于《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一日自新,达到一个新境界,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天向上”、“创新是无止尽的”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要不停地追求上进,要不断地革故鼎新体”和“道”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最主要的词,而是用来强调“不息”和“日新”的修饰性的词但是这两个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中两对核心的范畴——“道”与“器”;“体”与“用”由于这两对范畴太为人熟知、家喻户晓了(相比之下,刘禹锡常常不为人知),所以有人质疑这里为什么将“体”和“道”相对,而非“道-器”,“体-用”相对。

      要知道,刘禹锡在这里并没有想深入阐发“道”和“器”、“体”和“用”的辩证关系,而是利用人们已经习惯了的重道轻器、重体轻用的思维定势,来突出“不息”和“日新”的重要性但是,既然有人质疑,我们就要稍微展开一下那两对范畴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对范畴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不仅区分了“有形”和“无形”的差别,更重要地是突出了“道”在“上”,而“器”在下《老子》:“朴(道)散则为器认为“道”是宇宙总体,而“器”则是这个宇宙总体的碎片而已同时,老子也强调了“道”在“器”先后代有些思想家想颠倒“道”和“器”之间这种价值关系如明清之际王夫之等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在西学传入后,一些思想家甚至提出“器变道亦变”、“器体道用”等观点,以强调“器”的重要性但这些不过是为了纠正重道轻器的传统说法而作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人们主流的思维习惯更何况中唐时期,还没有这种说法体”、“用”二字并举始于战国末期的荀子。

      《荀子·富国》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这里“体”指形体,“用”指功用荀子虽然提出了体用概念,但对体用关系未作深入研究体用并举在先秦时期还是个别的、偶然的,尚未形成具有确定涵义的哲学范畴最早把“体”“用”作为一对哲学或玄学范畴使用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王弼把老庄的“道”理解为“无”,因此“无”就成为本体或实体无与有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体和用之间的关系,而用是体的用其后,这一对范畴开始成为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一对基本范畴童世骏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体”“用”范畴新解》中将“体”“用”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三种: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物体与功用的关系,价值与工具的关系尽管这些不同说法中,“体”究竟是指“本体”还是指“形体”会有所区别,甚至完全相反如根据前者可以说“道体器用”,因为“道”是本体,“器”是“道”派生的具体事物;根据后者,则可说“器体道用”,这里的“器”是有形物体的存在,而“道”不过是这个物体的功能或作用而已但是,这三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体”轻“用”近现代历史上张之洞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无论目的是承认中学之体的前提下推行西学之用,还是因为中学为体来压制西学之用,体和用的价值地位都是不变的。

      结合刘禹锡的上下文以及他一贯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中的“体”显然不是指“形体”,“道”也非指物体的功用,两个词都是在“本体”的意义上使用的,强调了“不息”和“日新”是两种根本的属性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在区分“道-器”和“体-用”、肯定“道”和“体”的优先地位前提下,再辩证地强调“道、器一体”、“体用不二”但是刘禹锡这段话的目的不是在论述二者辩证的依赖关系,而是通过强调二者区别和价值地位的高低来突出他所宣扬的“自强不息”和“创新不止”的思想故突出了“体”和“道”,隐去了“用”和“器”这不是常识性的错误,而是这个中唐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伟大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现代阐释奋斗不息是刘禹锡的人生观,践行改革是他的政治观即便身处逆境,仍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寻求变革的社会理想,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将其作为校训,其励志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非创新而不能生存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今天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创新不止,创意无限日新”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似乎更应强调务实、强调实践、强调实实在在的造物,比如清华“厚德载物”那样的校训似乎更贴切。

      但是,今天的造物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更重要的是创造所以,我们的校训中不直接使用“器”和“用”这些词(尽管这对于我们是何等重要!),而是把创造性提到本体的地位上来,突出强调隐藏在器物和功用背后的创新和创意,更具有面向后工业时代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层含义对于今日工科大学生来说,强调“动手”固然重要(永远重要!),但强调“动脑”(创新)更加重要,因为脑指挥了手我们不仅需要培养“能工”(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人),而且更需要培养“巧匠”(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熟练技能改造世界的人)一所学校的校训,应当是该校的一种优良传统和激励精神的传承北京工业大学可以百年传承、保持不变的精神是什么呢?不是我们特定的学科、特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不是我们特定的教学内容,更不是我们的校园建筑,因为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无止尽的创新和奋斗!钱伟量2011年7月15日1资料仅供借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