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心理学第二章.ppt
10页第二章第二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生平及理论背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 Anna), 艾里克森(Erik Eriksen)后精神分析学派--荣格(Carl Jung), 阿德勒(Alfred Adler), 霍妮(Karen Horney)l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l 一、无意识观点的形成 催眠或自由联想后的回忆与幼儿期性创l 伤有关,但平时却无法意识到 l 二、无意识的证据 l 1:梦,被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l 梦的含义及其作用l 2:Freud式失误,口误,笔误,遗忘等l 3:疾病症状, 癔病性的失明、失聪,强迫症等l第二节、本能的概念 人类行为受一种强大内部力量(本能)的驱使l 一、生或性的本能:力比多或性力(libido)l 性欲和所有指向获得快乐的行为l 二、死或攻击的本能:塔那托斯(Thanatos,死神)l 死亡和回归大地的愿望,但大多转向外部的攻击l (本能被激活(吃)-心理紧张-产生行为(吃)-紧张消失)l 本能的基本过程:精神投入(cathexis),反精神投入(anticathexis)l 移置作用(displacement)本能投入的对象发生变化,社会化,战争 l第三节、人格结构l 一、本我(id)刚出生时的人格结构,是原始本能, 遵循享乐原则l 寻求欲望的即时满足, 是不受物理和社会约束的反射行为.l 在无法满足时,可通过想象或移置作用获得满足(梦).l id冲动主要与性和攻击有关,完全隐藏在无意识之中l 二、自我(ego) 出生的前两年发展起来,遵循现实原则,根据现实和 l 超我的要求满足本我的欲望.延迟,转移或缓慢释放本我能量l 三、超我(Superego) 五岁以后开始形成,是道德原则的维护者,l 代表社会和父母的价值和标准.遵循完美原则l 良心:儿童受惩罚而内化的经验,罪恶感 l 自我理想: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的经验. 为自我提供榜样l 超我与儿童养育: l 超我不足-缺乏对偷窃和攻击的内控机制l 超我过强-使自我担负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标准,道德焦虑l 三者关系: 矛盾和冲突不断,自我协调本我与现实和超我的关系l 自我放纵-现实性-道德准则 (第三者)无意识无意识意意 识识自我自我EGOEGO前意识前意识本我本我IDID超超我我S SU UP PE ER R- -E EGGOO心理的结构l第四节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l 一、焦虑与人格适应l 1:神经性焦虑 自我力量弱小,无法控制本我时产生。
l 不被接受的无意识想法以意识方式表达出来产生的焦虑l 2:道德性焦虑 自我受到超我威胁时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 l 3:现实焦虑 来自外界环境的威胁l 二、自我防御机制l 自我应付本我冲动威胁的方式,干扰并使其降低强度或转向l 故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目的是降低焦虑l 特征:1)在无意识水平进行, 2)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焦虑l 1:压抑作用 (repression) 2:投射作用(projection)l 3: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4:升华作用(sublimation)l 5: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6: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l 7:否认作用(denial) 8:倒退作用(regression)l 9:移置作用(displacement) 10:摄取作用(introjection)l第五节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l发展的观点:早期经验的重要性(5,6岁前决定承认人格的本质);l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口,肛门,生殖器)l口欲期(0-18个月): 口、唇、舌为性敏感区,主要事件是吸吮l 创伤经验导致成人的口欲期人格:依赖(长牙前),吃喝,抽烟等习惯于索取,被动.或攻击(长牙后), 抑郁是攻击性冲动转向内部l肛欲期(18个月-3岁): 肛门,排便训练创伤导致成人的肛欲期人格: l 过分整洁、固执等强迫性格,吝啬,控制欲强或过于慷慨,l生殖器期(3-6岁): 生殖器为性敏感区, 该阶段后期儿童将产生对异性父母的乱伦欲望,将经历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和恋父情结 (Electra complex). 儿童会有阉割焦虑和阴茎嫉妒.l 解决:压抑对异性父母的欲望,以同性父母自居(反向形成),男女的l 性特征出现,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并与超我的发展相配合l 受到创伤则随时需要肯定自己的男(女)性气概和能力 l潜伏期(6-12岁): 儿童的性欲不明显,甚至男女孩互不来往l生殖期(青春期): 重新表现强烈性欲,集中于生殖器-异性爱l 若在某个时期发展失败-滞留(fixation), 遇挫折会退行回去l 性本能发展的不顺利会造成变态和疾病(神经症等)的倾向l第六节 投射测验l 投射测验为被试者提供模糊刺激,例如墨迹、图片等,要求他们描述看见的东西或根据图片讲故事。
通过间接的方法挖掘被试者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l一、投射测验的类型l 1:罗夏(Hermann Rorschach)墨迹测验10张墨迹图l 被试者异常的反应和重复的解释特别重要l 假设:在知觉和人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从个人知觉中应该l 能够反映出人的人格 l 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自由反应,提问,类比,极限测验l 编码和分类按照反应领域、决定因素和反应内容进行l2:主体统觉测验(TAT), 设计者是亨利.莫雷(Henry Murray)l TAT由一系列模糊图片构成,要求被试者根据情境讲故事l3:画人测验 儿童绘画是他们内在想法和情感的窗口l 注意不画笑脸,鬼怪等图的孩子l二、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批评:信度、效度低l 反驳:1.不适用其他测验标准,因为每个测验项目唤起不同的l无意识冲突,难以稳定2.没有好的效标检验投射测验的结论l 第七节 弗洛伊德理论的评述l贡献:l 1:精神分析理论为人格理论指明了方向,综合人类行为与人格l 2:弗洛伊德是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自由联想、释梦、l 催眠等已成为标准心理治疗工具。
并且将过于对疾病过程l 的关注转移到疾病的动力和内容等内在原因的作用l 3:推广和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和概念(无意识,焦虑)l批评:l 1:理论源于个案资料,存在偏差.Freud的病人不能代表一般人l 2:泛性论,比较牵强附会恋母情结(与一个女性的性接触被l 解释成与其母亲的象征性的性接触; 体育比赛和商业竞争 l 被看作是为争夺母亲的爱而与父亲竞争的无意识欲望)l 3:只强调本能,不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l 4:过于关注人格的消极方面(心理障碍),而不是健康人格l 的积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