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doc
37页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寺之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与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七卿与明朝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此表不包括六部尚书与都御史目录 [隐藏] · 1 洪武年间o 中书省时期o 废除中书省后· 2 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 迁都之前o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 5 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 7 景泰年间· 8 天顺年间· 9 成化年间· 10 弘治年间· 11 正德年间· 12 嘉靖年间· 13 隆庆年间· 14 万历、泰昌年间· 15 天启年间· 16 崇祯年间· 17 相关条目· 18 参考文献o 引用o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大夫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滕毅[4]盛原辅[5]明善[6]思义[7]杭琪[8]钱用壬[3]亮[9]亮[3]周祯[3][6]钱唐[10]单安仁[3]汤和邓愈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明善思义杭琪朱昭[11]樊思民[12]亮[9]亮单安仁[13]安统[14]王居仁[15]诚[16]钱唐希鲁[17]世家宝[18][19]周祯[20]单安仁克义[13]允文[16]迁桂汤和邓愈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明善王兴福[21]郎本中商暠杭琪延桂滕德懋昱思德宋冕亮[9]凯训文贞王居仁滕德懋郎本中程徐周浈大昕班用吉安然[22][23]汤和邓愈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郎本中仁[24]修[25]守道詹同[26]廷桂思德文绎训文宋冕徐本海渊凯训文贞吴琳[27]有谅惟谦班用吉端以善安然朱守仁无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詹同[26]吕本周时中朱斌信训文思德徐本海渊文绎凯吴琳[27]有谅质吴云端以善安然[22]朱守仁黄肃无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信吴琳[27]詹同[26]吕本吕熙孠坚颜希哲吕熙俞浦俨凯牛谅绍先吴琳[27]乐韶凤克义仁吴云克义尧俨冕高万杰惟谦敬璿唐铎黄肃敏翥宁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吴琳[27]詹同[26]吕熙盛原辅颜希哲俞浦马贵牛谅绍先翥吕本克义仁俨冕惟谦徐本唐铎敏翥严达汪广洋宁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吕熙盛原辅好德[28]俞浦马贵好德宋冕泰周肃何士弘吕本章善单安仁惟谦敏薛祥汪广洋宁洪武九年丙辰〔1376年〕好德[28]王敏泰王博偰斯周斌筹单安仁允徐本冕商暠士原唐俊薛祥王虎敏汪广洋宁洪武十年丁巳〔1377年〕王敏周斌偰斯立本筹允吕本单安仁允铭澂唐俊冕商暠周斌中刑懋性敏王虎翥汪广洋宁丁玉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王敏焕文铭煜费震[29]立本朱梦炎澂焕文立本谅王虎翥朱瑛宁丁玉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年〕煜度费震[29]顾礼任彬朱梦炎筹澂本董俊立本顾礼吕宗艺翥谅朱瑛余文昇翥王虎宁丁玉安然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偰斯[32]洪彝崧署[33]阮畯徐铎敏署[34]九成偰斯[32]冕[35]本吕宗艺薛祥安然善长署洪武十四年辛酉〔1381年〕阮畯敏徐辉叔正高信澂唐铎胡桢薛祥无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阮畯信郭允道曾泰高信仲质任昂唐铎仁开济俊无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年〕信敬[36]王时任昂仁开济俊无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余熂栗恕[37]郭桓任昂瑁俞纶逵王惠迪麦至德詹徽左都御史汤友恭右都御史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余熂瑁郭桓徐铎茹太素瑁温祥卿惠迪唐铎麦至德徐本詹徽左都御史汤友恭右都御史洪武十九年丙寅〔1386年〕无无无无唐铎徐本詹徽左都御史汤友恭右都御史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无无原名无唐铎无詹徽左都御史汤友恭右都御史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无无原名唐铎[38]唐铎[38]无詹徽左都御史汤友恭右都御史凌汉右都御史[39]洪武二十二年己巳〔1389年〕无靖原名唐铎[40]溍勉逵詹徽左都御史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詹徽[41]靖[42]勉原名溍[43]逵[44]茹瑺勉安童靖逵[45]溍[46]詹徽左都御史[47]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年〕詹徽[48]勉无溍茹瑺靖逵詹徽左都御史[49]袁泰右都御史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年〕詹徽勉[50]无茹瑺靖逵[51]詹徽左都御史[52]袁泰右都御史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年〕詹徽[53]梁焕署[54]翟善署[55]郁新无茹瑺靖[56]严震直[57]无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翟善署[58]郁新任亨泰茹瑺无王儁署[59]铭右都御史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年〕翟善[60]郁新任亨泰[61]茹瑺无王儁[62]铭右都御史[63]吴斌左都御史王平右都御史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杜泽郁新任亨泰[64]门克新[65]茹瑺夏恕署[66]显署[67]来恭[68]邓文铿署[69]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杜泽郁新沂[70]茹瑺夏恕显[71]严震直[72]严震直右都御史[72]靖左都御史[73]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茹瑺[74]紞郁新王钝沂[75]迪茹瑺[76]齐泰[77]夏恕暴昭[78]严震直赐[79]暴昭[80]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量为靖难之役前主削藩或阵亡、或在燕王朱棣攻占应天府后拒绝合作自杀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礼部尚书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等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紞郁新王钝迪齐泰茹瑺[81]暴昭[82]侯泰赐严震直景清左都御史[83]练子宁右都御史[84]建文二年庚辰〔1400年〕紞郁新王钝迪茹瑺铁铉[85]侯泰暴昭赐严震直景清左都御史练子宁右都御史建文三年辛巳〔1401年〕紞郁新王钝迪齐泰[86]茹瑺铁铉侯泰暴昭赐严震直景清左都御史练子宁右都御史建文四年壬午〔1402年〕紞[87]蹇义郁新[88]王钝[89]夏原吉[90]郭资[91]迪[92]宋礼署[93]至刚[94]齐泰[95]茹瑺[96]铁铉[97]儁[98]侯泰[95]暴昭[99]赐[100]雒佥[101]赐[102]严震直[103]黄福[104]景清左都御史[105]练子宁右都御史[106]永乐年间[编辑]迁都之前[编辑]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为,置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107]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行部尚书都御史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蹇义郁新夏原吉[108]郭资[109]至刚沂[110]儁赐雒佥[111]黄福雒佥郭资瑛左都御史[112]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蹇义郁新夏原吉至刚儁金忠赐黄福宋礼雒佥瑛左都御史吴中右都御史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蹇义郁新夏原吉[113]至刚[114]赐[115]儁金忠赐吕震黄福宋礼雒佥[116]黄福瑛左都御史吴中右都御史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蹇义夏原吉赐儁金忠吕震宋礼黄福瑛左都御史吴中右都御史永乐五年丁亥〔1407年〕蹇义夏原吉赐羾[117]金忠吕震宋礼吴中黄福瑛左都御史吴中右都御史永乐六年戊子〔1408年〕蹇义夏原吉赐[118]羾观吕震金忠儁吕震观宋礼吴中瑛左都御史永乐七年己丑〔1409年〕蹇义夏原吉羾吕震金忠方宾观宋礼吴中瑛左都御史永乐八年庚寅〔1410年〕蹇义夏原吉[119]羾吕震金忠方宾观[120]宋礼吴中瑛左都御史永乐九年辛卯〔1411年〕蹇义夏原吉羾吕震金忠方宾观宋礼[121]吴中瑛左都御史[122]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蹇义夏原吉吕震金忠方宾观宋礼吴中白彦芳署[123]无永乐十一年癸巳〔1413年〕蹇义夏原吉吕震金忠方宾观宋礼吴中无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蹇义夏原吉吕震金忠方宾观宋礼吴中无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蹇义夏原吉吕震金忠方宾洽观宋礼吴中观左都御史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年〕蹇义夏原吉吕震金纯方宾吴中[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