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供应_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_自经济变量找寻.pdf
8页2010年第12期总第202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变量被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 名义变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量,实际变量则是以实物数量衡量的量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货币供应量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货币的这种性质被称之为“中性” 区分名义和实际变量, 并且认为货币具有中性的经济学思想也被称为“两分法”货币数量论就是“两分法”的典型理论,以Friedman(1956)的收入型货币数量方程式为例,其基础公式可以写成 ,在 (货币收入流通速度)与 (需要交易的物品与劳务数量,以国民总收入来代替)的比率不变或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货币的供应量,假设与需求量相等)的增加只会带来 (一般物价水平,或者称为通货膨胀)的同比例或更大比例的增加,因此认为,“通货膨胀无时无地不是一种货币现象”[1]实际上,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要远比货币中性问题复杂得多 因为,即使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关系,也不一定就是货币中性,或者说,货币中性是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一个特例 可能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于不同的货币种类,在做出不同假定时,货币的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这里以我国1979~2009年的数据货币供应、 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自经济变量找寻*The Currency Supply, Money Circulation and Inflation: Search from the Economic Variables阎虎勤罗 凯内容提要从货币数量论基本关系式出发,以动态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推导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的两个判断条件 以我国1979~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流通中货币M0的供应量水平与物价水平有关,而M1、M2的供应量水平与物价水平无关,这可能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具有降低或者部分抵消通货膨胀对于货币需求变化影响的作用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货币中性 物价作者单位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福建厦门361005;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081Yan Huqin Luo Kai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equation of the quantity theory of currency, this paper first theoretically derives two conditionsfor jud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cy supply and price through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nalyzing the data during1979 to 2009, we find that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of M0 and price, while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of M1 or M2 and price, which may because that the change of transactions velocity of currency can reduce or partly off-set the effect of inflation on the currency demand.Key words:currency supply, inflation, neutrality of currency, price*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中国式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1072010年第12期总第202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为样本, 来研究货币M0、M1、M2的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并且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一、文献回顾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果很多学者对Fisher[2]和Friedman(1956)提出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共同增长变化的假定给予了支持Friedman and Schwarz对美国1867~1960年的数据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3]Lucas采用1953~1977年美国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比货币数量变化率、通胀率、名义利率三者的移动平均值,发现只要调整合适的移动量,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带来相同比例价格指数和利率的变化[4]Duck通过对33个国家1962~1988年的年度数据分析, 发现很难拒绝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化会带来同比例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的变化这一假设[5]McCandless and 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1960~1990年的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 发现两者高度相关[6]。
Reynard通过对1953~2004年美国和欧洲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货币增长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比例关系[7]Nelson通过逻辑分析表明稳定的通货膨胀状态 由 稳 定 的货 币 增 长 来 决 定[8]Kormendi andMeguire[9],以及Geweke[10]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相反地,也有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正比例关系要么并不存在,要么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缺乏可信度Dwyer and Hafer通过对1900~2000年美国、英国、巴西、智利、日本等国的数据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一个正的、成比例的关系存在于价格水平和相对于实际收入的货币增长率之间,这一正相关关系在高通胀国家完全显著;但是,在低通胀国家(占10%)却相当微弱[11]Roffia and Zaghini对15个工业化国家的3年期短期关系证明货币增长率与价格指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至少在50%的分析案例中不存在[12]Binner, Tino, Tepper, Anderson, Jones, Kendall通过对美国2001~2005年的月度数据分析发现无法证实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13]。
对于我国的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之间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有些学者则按照货币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不同类别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差异的结论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与Fisher和Friedman的理论假设具有一致性陈希娟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处于潜在水平这一假设下, 采用我国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货币的增加会带来的上升[14]Chow认为货币数量论是1952~1983年间我国经济中通货膨胀现象的一个合理解释[15]Hasan对于我国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以及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都存在密切的长期关系[16]BlAjer、Burton、Dunaway and Szapary对于我国1983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研究得出的结论却是, 在这段改革后的我国经济中货币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17]赵留彦、王一鸣认为货币数量论思想是表示货币供应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关系的基本证据 他们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分析技术, 考察了1952~2001年期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M0)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稳健的协整关系;进一步地采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显示通货存量是导致物价变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他们认为这个结论同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受到严格控制,但是货币数量论思想仍可作为解释我国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的一个理论框架[18]类承曜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通过对货币数量论关系式两边取对数的形式,研究了1979~1992年期间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广义货币需求(M2)主要受GNP增长率、货币化程度提高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且上述三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均为正[19]刘斌采用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差分形式, 来表示货币供应量M2与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引入长期协整关系来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通过对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货币供应在长期是中性的;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物价的变化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都具有紧密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仅对物价产生影响,同时物价的变化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20]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对Fisher(1911)和Fried-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1082010年第12期总第202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man(1956)的假设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质疑Peebles认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不完善性, 货币数量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经济中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21]。
Huang的研究表明货币数量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改革前的我国经济,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改革后的我国经济[22]陈彦斌、唐诗磊、李杜的研究则认为,我国的货币M0、M1、M2均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 且不能预测通货膨胀; 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 他们认为,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文献中所存在的互相矛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因为各研究使用的数据集不同, 二是因为各研究使用的模型不同,三是因为各研究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不同, 四是因为已有文献大都采用传统的双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却较少有文献在多变量情况下检验货币供应量是否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在克服了以上不足之后,他们研究得出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的结论[23]赵留彦、王一鸣(2005)的研究结果在承认我国的流通中货币(M0)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的同时,又指出我国的广义货币(M2)和价格因素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关系 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一结论之所以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有矛盾,并不是因为货币数量论不适合我国国情,而主要是因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物价受到严格控制,官方价格指数一般并不被认为是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良好指标,所以导致实证分析结论与货币数量论思想矛盾。
范从来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如果货币供应量是稳定的,则货币供应就不会引起价格的波动;如果货币供应量是不稳定的,则货币供应就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他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性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趋势加强,非国有经济成份加大,价格自由化程度提高,特别是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24]关于货币政策的建议,郑先斌认为,应该把货币供应量维持在既不会抑制经济增长、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界限内;如果能够这样,则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就没有相互影响[25]从以上文献可见,关于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在此,拟围绕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以上问题给予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二、一个判断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为了研究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需要定义一些相关的变量 按照Friedman的理论,假设在名义国民收入均衡水平下, 价格水平是稳定的,货币的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 用变量M表示货币供应量,用变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变量P表示价格水平,变量Y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量W表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总收入),变量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变量表示通货膨胀率。
假设变量M、V、P、Y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那么,Friedman的收入型货币数量论方程式就具有如下形式:M(t)V(t)=P(t)Y(t)(1)对方程式两边取对数,即有:Ln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