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1课时.ppt
40页1823-1901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中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安徽合肥人 一、李鸿章的家世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过继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15日,这一天也正是民间传统“迎财神”的日子,李家二小子的降生给这个寻常的耕读务农世家多少带了一些喜气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二、入仕之前 1、年少之时据说李鸿章出生的时侯春雷鸣响,还有仙鹤起舞,他的家人便认为这孩子自有天相,长大之后一定能成大器,所以自小便对李鸿章格外疼爱,教导有方少年的李鸿章,天资聪颖,他16岁以县学第一名中秀才当众倒诵春秋,让老学究们为之绝倒,他的才气和豪气远过于其父20岁的他赋就“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大言,进京求取功名在京城,李鸿章遇到了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令他终生都崇拜如神的恩师曾国藩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进士同年,就是同一年考上进士 李鸿章六岁 开始读书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编修,清王朝的汉族名臣重相大都出身于此 2、考中进士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
1852年,在中国的南方,农民们正扯旗造反,31岁的李鸿章一时仕途受阻,面对中看不中用的清朝正规军,咸丰皇帝龙颜大怒,一口气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李鸿章就追随了其中的一位工部左侍郎吕贤基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虽有败战,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然而,功高易遭妒,1857年,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 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获益匪浅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三、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1、湘军幕僚2、创建淮军1860年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李鸿章回乡创建准军,镇压太平天国由于镇压有功,1861年,被任命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李鸿章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人事上,他罢免了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改为起用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产生“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军到沪不到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太平天国失败后,李鸿章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剿灭捻军随后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直隶总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成为一个握有军政实权的封疆大吏3、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李鸿章与曾国藩及淮军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办团练1857年,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 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1862年,李鸿章建淮军 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 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十月十二日实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李鸿章剿捻 1868年捻军剿灭清政府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三、兴办洋务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掌权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恃若长城的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驻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 近代化运动。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还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鸿章是洋务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1872年,李鸿鸿章创创办办了轮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务运动动由军军用企业业向民用企业业、由官办办企业业向官督商办办的第一个企业业说说明他已经认经认识识到军军事应应以经济经济 基础础,这这是洋务务运动动思想的一个进进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1、建立近代的军队 2、创办军事工业 3、创办民用企业 4、建立北洋海军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队-淮军军事工业 1、1865年,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 2、1865年,金陵机器局(今南京晨光机器厂) 3、1870年,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右图为天津机器局生产的赛电 民用企业1、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2、河北磁州煤铁矿(1875年)、 江西兴国煤矿(1876年)、 湖北广济煤矿(1876年)、 开平矿务局(1877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 山东峄县煤矿(1880年)、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唐胥铁路(1881年)、上海电报总局(1884年)、津沽铁路(1887年)、漠河金矿(1887年)、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1887年)、上海华盛纺织总厂(1894年) 筹建海军日本派兵三千人入侵台湾,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于是提出海防的问题。
此时李鸿章以整顿海防为名,加紧建立北洋海军1888年 ,北洋海军建立1895年,甲午中日战战争爆发发,由于李鸿鸿章的消极避战战,保存实实力方针针,结结果在黄海海战战中损损失惨重威海卫卫陷落后,北洋海军军全军军覆没李鸿鸿章苦心经营经营几十年的北洋海军军,到头头来还还是一场场空 李鸿章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家财大发洋务财l梁启超 :李鸿章有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 l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 l宰相合肥天下瘦l干儿子盛宣怀:达近亿之巨 l慈禧才是真正的财主强取豪夺l修造颐和园修园总费用至少五六亿两l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办洋务的重中之重,但从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叫李鸿章每年拿出二百万两移作造园费用 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l 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足道哉!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将领蜡像馆北洋将士纪念墙旅顺基地功绩洋务重臣 l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l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招商局轮船公司l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l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l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 四、外交事件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包围、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比较重要的有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中法战争1、甲午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激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称,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力 保 和 局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李鸿章是一个悲剧性的外交人物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被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与日本商订条约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七次谈判,在谈判中极力维护中国的权益也因此受到日本浪人的暗杀,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纷纷遣责李鸿章清政府罢去他的职务由于马关条约的刺激,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国土两年后,李鸿章环游欧美归来时,途经横滨,也不肯登岸,正如后人诗中所说“舟人寻时伤心地,为拔前程是马关 夹缝中的李鸿章 晚 年 生 涯马关条约签定后,李鸿章失去职位,并留京“入阁闲居”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离国,出使俄国参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后又访问了英、德、荷、比、法、美等国访问达半年之久,并亲身经历了西方文明,眼界开阔了许多。
这使他曾一度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清政府赐给他“文忠”的谥号李鸿章在德国和俾斯麦在俾家李鸿章在英国李鸿章于1901年病逝于北京 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的确是位卖国贼,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