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断发展丰富的颍上花鼓灯艺术.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7954533
  • 上传时间:2018-04-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1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安徽花鼓灯艺术理论研究会材料不断发展丰富的颍上花鼓灯艺术颍上县文化馆陈学奇颍上县位于黄淮平原的南端,颍水中贯 淮河文化在颍上农村形成深厚的沉淀多少年来, 颍上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形象载体,它如同一面镜子, 融会着颍上儿女的生活、习惯、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记载着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花鼓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颍上拥有发祥地和“三大流派”之一的美誉每逢节日庙会,丰收喜庆,十里八乡,花鼓灯班云集,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成为欢乐的海洋一 、打上历史烙印的花鼓灯向我们走来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图腾舞蹈,并且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礼仪,又是歌舞活动目前,在汉族2 的民间舞蹈中,只有花鼓灯还保留着这一特点舞蹈自古以来就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原始舞蹈就开始以舞蹈形式来模仿狩猎或战争的场面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反映了舞蹈漫长悠久的历史有资料论证花鼓灯起源宋元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后,花鼓灯艺术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物。

      颍上花鼓灯起源于何时?有着各种传说,有关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从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一带宋代民间十分盛行综合性表演形式“舞队”这与颍上花鼓灯“大花场”的民间舞蹈十分相象又有关史料称花鼓灯“大花场”到了清代才出现,文学家姚燮《今乐考证》记载:“舞者十二人,每人手持二花灯,按节奏盘旋起舞,走出各种花样, ” 这与今天的花鼓灯大花场几乎没有多大区别,这种情况与五、六十年代一些花鼓灯老艺人的回忆也相符合清末民国初年,沿淮一带有玩红灯的风俗,玩红灯就是玩花鼓灯,那时的花鼓灯是由十几个青少年扮成兰3 花和鼓架子,跑几个图形,对玩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唱唱花鼓歌那时红灯班的表演十分简单,只有锣鼓,没有管弦,演员们随锣鼓点起舞,锣鼓一停,便即兴唱起灯歌颍上县黄洼村艺人唐佩金(字子清) 1921 年在唐台子组织起灯班子,对花鼓灯开始进行尝试性改革使得花鼓灯由单一锣鼓演奏,向锣鼓、弦乐、管乐伴奏的飞跃同一时期他在音乐、曲调统一调式的基础上创作一些后场小戏,如: 《大扒缸》、 《小放牛》、 《水漫金山》等1932 年唐佩金应邀去寿县迎河集鲍家圩子演出时,被民间戏班唱《休丁香》对败,唐佩金认真总结这次花鼓灯对戏失败的教训,他从当时流行的曲艺琴书和民歌下河调、自叹调、凤阳歌⋯⋯中汲取营养,对曲调进行反复推敲,创作出新的“四句推子” 。

      四句推子的旋律和节奏配合花鼓灯舞蹈十分得体自此四句推子与花鼓灯相辅相成,在淮河两岸流传开来后来,四句推子从花鼓灯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地方剧种——推剧4 解放后,花鼓灯茁壮成长政治上翻身后的群众,生活上有了保障老艺人以前所未有的欢快心情,编演了大量的庆祝解放、歌颂党的花鼓歌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党和政府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但这时期花鼓灯从服饰到程序, 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有的民间传统形式颍上县花鼓灯在经历了发展与改革后,在创作上有了较快发展, 1964 年李庆康等人创作的花鼓灯《喜庆丰收》 、 《逮马》、 《战洪水》参加两市( 淮南、蚌埠 ) 四县 ( 颍上、凤台、寿县、怀远 ) 花鼓灯调演, 获优秀演出奖 1973年 10 月,颍上县许传友创作的花鼓灯《治淮凯歌》参加安徽省文艺汇演,获演出奖朱传儒、苗应志等人创作的花鼓灯《摘棉姑娘》 、 《四兰夸富》 、 《渡口枪声》都参加了地市以上的会演1990 年到 2001 年颍上花鼓灯参加了安徽省一至五届花鼓灯会,其中传统节目《大花场》参加了首届安徽省花鼓灯会,王传先(一条绳)、黄西成(黄猴子)分别荣获“安徽省十大花鼓灯老艺人”光荣称号 杨湖镇的 《小牧羊》 、城关二小的《小灯谜》、县文化馆创编的《三月5 三》 、 《新编大花场》 、 《夕阳风姿》等节目分别获二、三等奖和演出奖。

      颍上花鼓灯并有多篇论文参加在全省花鼓灯艺术学术研讨做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颍上花鼓灯,在本届花鼓灯会上又推出少儿花鼓灯《花鼓娃》为了进一步发展花鼓灯艺术,我们决心从娃娃抓起,不断培养花鼓灯艺术的新生力量二 、花鼓灯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舞蹈艺术颍上花鼓灯是生活舞蹈的范畴,艺术特点为:舞蹈动感特强,节奏铿锵有力,动作韵律十足,场面热烈奔腾,情绪欢快激昂,速度快捷敏锐,唱腔粗犷高亢,队形变换频繁,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形式包括舞蹈、灯歌、锣鼓管弦乐伴奏和后场小型戏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 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颍上花鼓灯大花场是独特集体情绪舞领伞”手拿岔伞,领着“鼓架子”和“兰花”表演各种图形套路,图形变换多样,情绪热烈奔放,跑到紧张的时候,“鼓架子”吹起口哨,场面更加欢快、热闹领伞”的是一把6 岔伞指挥全局, 掌握节奏, 变化出各种队形小鼓架子”和“兰花”在每个队形转变联接时用个人擅长的身段、筋斗,扭、跳、翻、跃,各有个性,各有特点大花场的图形大多有以下套路:二龙出水、双拜门、蛇蜕皮、堆花卸花、挎花、偷梁换柱、跑8 字、走四门、别篱笆、门转子、燕落沙滩┄┅等二十多种基本队形。

      其中有些队形还可以组合、派生出多种形式,如:“别篱笆”可以变化出“长篱笆” “团篱笆”“单篱笆”“双篱笆”,既可以全体队员在一起 “别篱笆”,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组在不同位置同时“别篱笆” 又如“门转子”也可变化出“单门转子”“双门转子” ,在表演时可以作横排、竖排、斜排┄┄等多种灵活处理颍上花鼓灯小花场,是双人舞、三人舞的统称,传统节目有 《小花场》、 《双花场》、 《抢扇子》 或《抢手绢》、《抢板凳》等,在我县民间艺人中,小花场是他们的基本功,因此小花场在游场曲子的伴奏下,各种花鼓灯动作跳得随心所欲,各具特色颍上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锣7 鼓队又称武场,通常由七到九人组成,一般不能少于五人,鼓、锣、大镲为三大件锣鼓音乐在我县已经从花鼓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单独演奏部分属表演性的锣鼓, 传统曲牌有《长流水》 、 《小五番》、 《十八番》 、 《兔子扒窝》等沿淮乡镇十分盛行,其中颍上县鲁口镇的锣鼓艺术1998 年曾被授予阜阳市 “民间锣鼓艺术之乡”为舞蹈伴奏的锣鼓,称为“灯场锣”,演奏技法有多种变化,或重击、或轻敲,尤其是鼓的击法多种多样,或打鼓面,或敲鼓帮,或用一锤捂着鼓面,使音色不断变化。

      由于节奏、技法、音量、音色的变化,形成花鼓灯锣鼓演奏热烈、欢快、活泼、铿锵有力的艺术风格花鼓歌是花鼓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来自民歌,它既具有民歌风格又独具特色在花鼓歌中有大幅度的音程跳跃,它与旋律中出现的滑音组合在一起,唱段中有简短的锣鼓过门,最后以后一句用固定的结尾唱腔结束唱段这一特点极富淮河地区的语言特点近年来,颍上花鼓灯后场小戏又有新的发展,淮北8 花鼓戏在我县一些地方逐渐流行起来,此曲目适于花鼓灯舞蹈表演中演唱,克服了原花鼓灯歌在演唱时,要停下来演唱的缺陷,使花鼓灯舞蹈在轻歌曼舞中得以充分展现淮河流域各地流行的花鼓灯,尽管表演上各有特长,但总的来说形式大同小异颍上一带的花鼓灯就其艺术风格而言,艺术动作简练质朴,舞蹈结构严谨,造型姿态丰富,具有古老淳朴的特点表演舞步多以“蝻子步”“平足步”“上山步”“拔泥步”为主,表演时上身较稳,双手不停地做“挽扇” 、 “绞扇”,间以各种“翻身” 在队形表演中间,有短小的双人表演,整体风格憨厚、纯朴其代表性艺人有黄华山、白玉山、吴玉琴、蒋茂先、黄西成、王传先、曹树枝等人,在颍上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黄妈子,白岁子,掉把子油锤,蒋对子”,就是他们的绰号。

      三、花鼓灯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艺术总是随着时代向前推进,不断地积累、丰富、创新丰富多彩的颍上花鼓9 灯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发展、推陈出新,逐步完善我们今天看到的花鼓灯艺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大进步,都有很大的变革和发展但是,颍上花鼓灯艺术要想走出农村、走向全社会、走上新时代的舞台,花鼓灯就必须从自娱性民间歌舞,发展成为舞台歌舞艺术,从表现的内容,到艺术形式上都要有新的发展花鼓灯艺术要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即要继承传统花鼓灯的艺术特点,又要有新的创造,包括引进吸收其他先进艺术的风格但怎样创新与继承呢?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花鼓灯的创新不能否定遗产,割断其渊源在思想上、形式上和其创作手法上都要体现出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不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继承花鼓灯艺术中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我们知道,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的内容不外乎客10 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及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它必定与历史遗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某种艺术的产生又决不是传统艺术的因袭和模仿,而是在吸收、借鉴了艺术遗产的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花鼓灯艺术家,不断地深入生活,了解历史,不断地学习先进文化艺术,在发展花鼓灯艺术中,勇于探索,勇于革新,勇于创造,创作出更多的新时代的花鼓灯艺术精品为此,颍上花鼓灯艺术做为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把它当做本地非物质遗产加以重点保护,把保护、挖掘、繁荣花鼓灯艺术列入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文化业务部门不断组织专业人员认真对花鼓灯进行挖掘、收集、整理积极鼓励创作,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花鼓灯作品加强培训工作,不断培养花鼓灯新生力量我们下一步将合理开发花鼓灯资源,积极引进文化市场机制和竞争、鼓励机制对花鼓灯艺人和团体实行鼓励政策,包括精神的、物质的,保护花鼓灯艺人的利益,为他们11 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把原始精神资源转化为文化的物质财富,激发他们内心的需求和热爱,自觉起到传承作用目前,颍上县社会各界对发展民间文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今年十一期间,县委、县政府举办了民间艺术活动周,近两千民间艺人参加演出,各地花鼓灯艺人和团体都参加了活动,并涌现了一大批花鼓灯新人,这对推动我县花鼓灯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支持,颍上花鼓灯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二〇〇 四年十月十九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