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总资本得再生产和流通.docx
8页社会总资本得再生产和流通5.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5.3.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社会上互相联系、相互交错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总产品或总商品资本的构成1从使用价值角度: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生产资料:人们用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 生产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总和,称为第I部类 消费资料: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 生产消费资料的那些部门总和,称为第部类 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就被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部类 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的划分:生产资料第I部类产品消费资料第II部类产品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意义:这一划清楚确了各部类产品的用途,有助于说明产品应当卖给谁 2按照价值划分:社会总产品或总商品资本的价值可划分为:第一、用于补偿生产所消耗生产资料的局部c;第二、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局部v;第三、剩余价值m。
即,社会总产值=c+v+m将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划分为两大部类,按照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局部构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 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就是在这两个理论前提下展开的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所谓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局部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如何补偿 只有被消耗掉的资本从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进行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局部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局部的价值C+v+m,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如何卖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局部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局部,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工人工资的局部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局部,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5.3.2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1.简单再生产的根本交换关系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三种根本交换关系: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c+v+mc+c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c+v+mv+m+v+m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交换关系图示生产资料需求消费资料需求第I部类供给Ic+Iv+Im第II部类供给IIc+IIv+IIm图示表达三方面交换关系:第I部类内部交换;第II部类内部交换;两部类之间:Iv+mIIc社会简单再生产的根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消耗得到替换 即:v+m=c由这一根本实现条件还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交换关系数字例如:I4000c+1000v+1000m=6000II2000c+500v+500m=3000在9000社会总产值中,I4000c与II500v+500m分别在本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换,实现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补偿 1000v+1000m与II2000c则必须通过与另一部类交换实现资本的补偿及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 问题所在:固定资本周转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价值补偿是随着固定资本的磨损逐渐进行的,而物质补偿则是在它全部价值转移完毕后一次进行的。
这样,在每年社会的社会总产值中Ic、IIc里都会有一局部固定资本折旧只需要实现为货币而不需要购置实际物质产品 这样,社会总产品中就会有一局部生产资料得不到实现,价值也得不到补偿 3.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的解决:这局部产品的实现必须靠社会固定资本的更新,即到达折旧年限的固定资本的重置,为本年社会总产值中相当于本年折旧基金的那局部产品提供购置力 这样,就可以使本年的社会总产品得到实现 要实现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全社会每年到达更新阶段的固定资本必须等于每年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基金 附:比较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GDP=投资I+消费C,其中,消费C相当于政治经济学里简单再生产中的v+m局部 投资I包括重置投资与新投资,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新投资为0,重置投资应当等于折旧,因此GDP=折旧+增加值增加值即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v+m5.3.3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一、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什么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延式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内涵式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延式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内涵式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5.3.3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延式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内涵式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 由资本积累形成的追加资本要分为两局部,即追加不变资本c和追加可变资本v,它们分别用于购置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劳动力 资本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准备了现成的追加劳动力 所以,主要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能否提供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追加消费资料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是由第一部类生产的,所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根本前提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是:这个公式可简化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追加劳动力需要的追加消费资料是由第二部类生产的,所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根本前提条件是,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如果用m/x表示扩大再生产情况下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局部,则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局部 这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经整理,公式就成为:c+mm/xv+m/xc+m-mx)(v+mx)含义:第II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中用于追加资本的局部之和,要大于第I局部工人与资本家用于消费的价值 原因:有了这一条件,第II部类才可能为两部类追加的劳动力提供消费资料 c+m-mx)=c+c+v,如果c+m-mx)=(v+mx),部类就没有为本部类追加劳动力提供的消费资料 (v+m)+(v+m)c+v+m)含义:全部国民收入的价值要大于社会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 原因:如果两者相等,全部国民收入就必须都消费掉,没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可以用于购置生产资料。
两大部类的交换第I部类c+c+v+v+m/x第II部类c+c+v+v+m/x三方面交换关系:1第I部类内部交换;2第II部类内部交换;3两部类之间交换 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c+v+mc+c+c+c2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c+v+mv+v+m/x+v+v+m/x3社会扩大再生产根本的实现条件:v+v+m/xc+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v+m/x=IIc+c含义:第I部类用来消费的价值局部要与第II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相等 意义:这一公式说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是相互制约的,一个部类生产的扩大要求另一部类生产的相应扩大 c+v+m=c+c+c+c含义:第部类年产品价值总额应等于用于补偿全社会消耗掉的和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 c+v+m=v+v+m/x+v+v+m/x含义:第部类产品价值总额应等于全社会用于消费的价值总和 3.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扩大再生产是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联系的 所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应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 相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反映着人们更多地用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一种可能是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产品消耗的劳动下降;另一种可能是产业结构的转变,使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价值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情况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并不能改变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所改变的只是这些条件中两部类c、v的具体数量 因此,作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般条件,上面所讲的三个条件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情况下仍是适用的 在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情况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会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则会使社会生产中第I部类产值所占比重在社会总产值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会使第I部类产值比重下降,但是,产业结构的转变会要求剩余产品中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支出增加,使相应产品比重增加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从物质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结合上,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内部存在的根本比例关系。
这是其它经济理论从未能清晰揭示的内容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提供了局部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也为批判长期存在于经济学领域的“斯密教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社会总产出实现的理想状态是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但在现实的市场运行中,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供求平衡是相对的,后者是作为市场供求波动的平均值而得到表达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机制与其运行环境的相互作用,会使得经济运行经常处于供求不平衡状态之中 因此,社会经济运行是在波动或周期性循环中进行的 8Word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