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doc
15页《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1.曹刿请见庄公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5.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二、阅读题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2.“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5.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的过程,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6.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本文重点写的是: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7.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8.鲁庄公回答曹刿提问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9.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曹刿具有爱国热情;且深谋远虑,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11.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12.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重视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12.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通过文中曹刿冲破乡人偏见而进谏庄公,说明他具有爱国意识,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3.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15.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6.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17.“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1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怀若谷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 词语解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使他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惊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萎靡不振直至衰亡 三、 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四、 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内忧外患 五、 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而作《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六、用原文答题 1、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怎样的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 经受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理,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 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 独立成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 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做出怎样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 问答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奚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 “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 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命运相似的其他人 10、 上天要把使命给予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好处是: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论证,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由个人成材问题提及国家治理问题做铺垫 13、 “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有所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 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 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 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振兴民族大业,或是追求人类美好理想等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因此要常怀有忧患意识,从容应对,才能处变不惊,面临挫折才能坦然,绝不能养尊处优,耽于安乐 18、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得益于明主知遇之恩,故用举 19、 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
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接困难挑战,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0、 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人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相反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八、中心: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导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主要写法: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