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最新党课党性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教案课件-第一专题理论精髓.doc
6页第一专题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143 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它如同一声惊雷,宣告了一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来临在这场暴风雨的洗礼中,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巨变,取得的一切进步,涌现的一切奇迹,无不发韧于20年前开始的那场震撼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澄清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就没有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本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毛泽东同志把它改造上升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思想路线,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 801 页) 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已经内在地蕴涵了解放思想的意思在那篇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的小册子中,针对那些安于现状、固守本本、空洞乐观的同志,毛泽东大声疾呼:“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明确地提出解放思想的问题,并且也是立足于实事求是来阐发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原文中,当谈到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时,毛泽东认为:“批评斯大林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实在有好处,一方面是不好揭破对斯大林的迷信,揭掉盖子使大家解放,这是一个解放运动 ”这里讲的解放,就是从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不是他们的一切都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我们必须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 1958 年初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问题他运用古今中外大量事例加以引证,指出不要被名家、权威吓倒,不要被名人、大学问家吓倒,不要怕教授,不要怕马克思,要敢想敢说敢做。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理论上讲也是正确的,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思想和“大跃进”的空想蛮干交织在一起,实践中导致轻视知识和破除科学的不良倾向,助长了毫无根据的空想乱想和浮夸之风,从而导致与实事求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本人也意识到了他在 1958 年 11 月底的武昌会议上指出:“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比如第一条科学,人是要吃饭的……没有一个地方证明人可以不吃饭 第二条,人是要睡觉的,这也算一条科学 ”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期间,中国社会还在徘徊,不少人的思想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1977 年 6 月,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县委书记的文章,提出在农村“一见资本主义就追着斗、赶着堵,不给它半点喘息机会 ”万里主持下的安徽省委提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 、 “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等搞活农业的新思路,一些人愕然、困惑、怀疑、不满:“这不是社会主义方向 ”一位香港商人来到广东东莞的谢岗镇,要租用当时的公社礼堂当毛纺厂政治原则性非常强的公社干部说,这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不能让资产阶级占领还有“两个凡是”……针对人们思想上的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发出严厉的警告:“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 (《邓小平文选》 ,第 2卷 143 页)他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思想僵化:“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143 页)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279 页) 解放思想,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也就是把人们的思想从以往的习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的限制 解放思想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是把不符合实际的旧思想、旧观念简单地一抛了之,而是要代之以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要创新在邓小平看来,创新本身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只有用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做法去代替不符合实际的旧思想、旧做法,解放思想才算实现如果不能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空的 解放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我们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也就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不能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
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 《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364 页)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要实事求是,必须使思想不断跟上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把思想僵化解放思想不是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想,而要按照客观规律,反映客观实际毛泽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几个著名原则和方法,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调查研究等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依据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把这些原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使党的思想路线系统化、理论化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278 页) 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的出发点要尊重客观实际,立足于客观实际,而不能从主观出发,包括从主观想象、主观热情和死的书本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研究实际问题要有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研究理论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实事求是——认识的客观依据从实事中求出规律性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标准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系统整体,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整体的简明概括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精髓就是指基础、根本或实质,是指灵魂、核心或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说明了它在这个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还是这个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从实际的历史进程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也就谈不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一句话,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才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开启了大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 “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从根本上说, “两个凡是”坚持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从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出发,是要把经典作家的语录当成检验真理、衡量是非的标准在这里,把本本、教条、原则、别人的做法或以往的经验绝对化,当成不可变更、不可发展的“绝对真理” ,根本看不到客观的实际,看不到现实的实践,一切都成为僵死不变的东西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认清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第一原理” ,在于它解决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前提,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即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由于历史的误区和思想的偏差,我们面临两大思想障碍:把本本当作教条以及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打破这两个方面的思想障碍,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辟了道路。
具体表现为: 一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把本本当教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而不是教条,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只能照抄照搬,只能死记硬背,时时、处处、事事都去按图索骥邓小平强调: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有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 二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
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建设模式当成社会主义固定的、唯一的样式事实上,社会主义不能有什么共同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些一般特征的实现,是寓于丰富多样的特殊形式之中的,要受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经济文化水平、民族特点等特殊条件的制约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而且,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做法,是和这个国家具体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决不能把这一经验和做法,当作普遍适用的“模式”不顾实际情况地搬到其它国家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来确定,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我们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广阔的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怎能离开这块现实的土地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代表我们党在十二大上庄严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这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就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具体地说,就是在冲破“两个凡是”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党开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从而开启了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门。
三、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正如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一样,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也正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