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docx
35页《精神分析学派综述》摘要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问题,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尽管精神分析运动在不断发展,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即: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同时,各种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因此,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当然,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在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正是在病人那里,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只分析病人,而不观察正常人,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其实,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他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结构理论,1926年出版的《压抑、症状和焦虑》修正了最初的焦虑理论,可视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思想萌芽随后安娜•弗洛伊德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总结和扩展了其父亲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并确立了自我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的合法地位,直至1939年哈特曼出版了革命性的著作《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哈特曼既澄清了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思想,又把精神析中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了普通心理学的范畴,从而推动了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发展,将精神分析从仅研究心理病理扩展为正常的发展心理学。
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家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和埃里克森等人均从外部适应机能这一任务去探索正常儿童的自我发展过程二)普通心理学视野中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哈特曼提出的基本理论包括1)提出了人类适应的概念,使精神分析从对完全内部冲突的病体心理的分析走向对外部适应的正常心理的分析;(2)修改了弗洛伊德关于自我起源与发展的思想,假设新生儿天生具有未分化的基质,自我与伊底由此而分化;(3)假设了在冲突领域之外发展起来的初级自主性的装置,这一假设使精神分析进入研究正常行为的领域,由此精神分析成为一门正常发展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4)引入了一般可期待环境的概念哈特曼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安娜•弗洛伊德,都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和防御,而哈特曼则认为应该扩大精神分析的研究任务,也就是研究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他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体系,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从弗洛伊德到哈特曼,我们能看到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但直到哈特曼才明确、自觉地把发生、发展的研究当作精神分析的一项任务二、从成人精神分析到儿童精神分析(一)作为成人精神分析之延伸的儿童精神分析儿童精神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xx年弗洛伊德对小汉斯的治疗,这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分析治疗的案例,但是弗洛伊德对此案例的评述显示出他并未意识到这一事件在儿童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意义。
但是,这第一次对儿童的分析提供了儿童精神分析诞生的确凿证据正如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所写的:当弗洛伊德开始分析小汉斯时,这破天荒的儿童分析,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有两个举足轻重的贡献第一,对于这名五岁以下儿童的成功分析,显示精神分析方式可被运用在很小的小孩身上;第二,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毋庸置疑可以藉由分析儿童本身,求证当时佛洛伊德在成人身上所发现,且一直被质疑的婴儿期本能倾向另外,小汉斯的案例让我们引颈期盼,分析小小孩将比分析成人更能帮助我们更深入、正确地获知儿童心智世界的运作模式,它同时协使我们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有重要及基本的贡献1925年,晚年的弗洛伊德公开认可了克莱因和自己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于1933年指出,儿童精神分析为精神分析做出了贡献,儿童是适合分析的,分析的结果是彻底而持久的并且在其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摩西与一神教》中,他宣称:儿童精神生活的分析性研究正在提供一种意想不到的财富,以填补我们对生命最早期知识的缺口儿童精神分析学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合法地位逐渐被确立起来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儿童精神分析1 .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开始自从弗洛伊德于19xx年出版了《性学三论》一书,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就开始热衷于对幼儿性欲的探讨,多以自己家庭中的幼儿为例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此初始发展阶段,亚伯拉罕和赫米内•胡格•赫尔姆斯是两个重要人物,为儿童分析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开启性的重要贡献亚伯拉罕对儿童精神分析学早期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他扩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进一步细分了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欲器期亚伯拉罕是第一位关注性格形成和早期母子关系,即婴儿与母亲乳房关系的精神分析师赫米内•胡格•赫尔姆斯是儿童分析的先驱者她一生坚持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是第一个对儿童实施分析治疗的人,她对儿童性欲和教育持大胆的观点,但又严格坚持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将儿童分析的理论建立在婴儿性欲理论的基础之上,又被称为弗洛伊德的忠实门徒2 .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奠基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分别从自我心理学的视角和客体关系的视角分别开始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安娜•弗洛伊德学派和克莱因学派的两条路线差异很大,争论愈演愈烈,直到1945年的辩论式大讨论论战的结果不但并未使对立的观点趋于统一,反而使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原本存在的分歧公开化,导致学会内部分裂为三派:以克莱因为首的克莱因学派、以安娜•弗洛伊德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和以温尼科特为代表的中间小组,形成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三派鼎立局面。
这使得儿童精神分析被广为传播,并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屹立于精神分析世界3 .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发展1945年之后,儿童精神分析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时代在英国,三派鼎立的局面继续着在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培训方面,三派于1946年达成了君子协定培训值得提及的是,在培训的第三年,克莱因的理论就可以向所有学生教授,而安娜•弗洛伊德的培训课程也可以在克莱因小组教授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这种发展格局一直持续至今在她们之后,英国又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如:温尼科特、鲍尔比、拜昂、西格等,对儿童精神分析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美国,儿童精神分析受到了热情的拥护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有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埃里克森等,他们都以自我心理学为出发点,开创了对早期婴儿的实验观察,总结了儿童自我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对儿童精神分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法国,儿童精神分析是由欧仁妮•索科利尼卡引入,并由苏菲•莫根斯特恩发展应用的在阿根廷,阿明达•阿韦拉斯图里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立者,他详细研究了对儿童进行分析工作的技术方法三、对于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和其开创的学派,世人褒贬不一我们也应辩证的来看待它有积极的一面:(1)重视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2)重视动机、需要和人格的研究,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4)存在某些辩证法的成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1)存在反理性主义的倾向2)存在唯心主义的倾向3)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方法,应用等成就是永远抹不掉的参考文献:[1]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xx[2]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xx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xx⑷潘菽.心理学简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xx[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xx[6]百度百科[7]360百科第二篇:新精神分析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作者:佚名心理lansin点击数:191更新时间:xx-7-7新精神分析学派(neopsychoanalyticschool)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又称精神分析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科里认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七位:c荣格、a阿德勒、 h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e埃里克森和w他们均受到过s。
弗洛伊德的影响,但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概念和人格结构说,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创导了有关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在这七位心理学家中间,前五位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观点直接相违的理论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格是对早先经历的固恋,并由早先经历所决定虽然他们也承认无意识因素的存在,但并不过分强调无意识因素与人格的关系,但认为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在形成人格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五位心理学家在与正统的精神分析发生基本分歧,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因此经过普遍的同意,被逐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而另外两位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和w赖克,虽然也被史家列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但他们基本上仍被认为是正统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圈内”人物下面简要介绍前五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荣格对弗洛伊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被誉为名著的《梦的解释》之后,为此他根据实践体会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一书他与弗洛伊德的挚友关系保持了7年之久,后来因为对里比多能量的解释不同,遂发生分歧,以致决裂。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主要是由性和攻击性能量构成的他把由被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奋争所产生的能量看作为人格的内驱力,而荣格觉得这种观点太狭隘,相反,他认为里比多是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它从本质上讲不是性欲和攻击,而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在体现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的观点方面,荣格强调意图和目标的作用在他看来,人们不仅受到他们对未来所要追求的东西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他们对未来所要追求的东西的影响,这可以从他划分的发展阶段上看出:(1)童年期,即从出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为早期,里比多能量用于学习行走,交谈和其他各种生存所必需的技能上5岁以后,里比多越来越多地指向性活动,在青春期达到预峰2)成人早期即从青春期到40岁左右在这一阶段中,里比多能量指向职业、结婚、抚养孩子、社交等方面这阶段的个体具有开朗、精力充沛、感情易冲动和激昂豪放的特点3)中年期,即大约40岁到晚年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从一个精力充沛的、外倾的和注重生物功能的人转变到具有更成熟的文化、哲理和高尚价值观的个体这阶段应当满足的需要不再囿于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