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历史).docx
22页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历史)第一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历史)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为七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第一次历史考试,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历史答题的方法,学生在答题和解题中暴漏一些问题,所以对本次考试要做一个彻底的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为学校外面的人根据上课进度而命题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分为选择题、列举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五个答题,共22个小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列举题有2个小题,期中第16题7分,17题5分,共12分判断题分2个小题,其中第18题6分,19题8分,共14分材料题分为2个小题,其中20题14分,第21题15分,共29分活动与探究题为22题,15分 本次试卷考试范围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从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至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考试的内容为我国古代的历史,考试范围不大,但是内容很复杂 择题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广,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历史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和具体表述,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选择题整体答题较好,其中第 3、 6、 8、 12、14题出错率较高,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如第14题考查隋唐的战争及对应的成语,一综合灵活运用就分辨不清了2)历史时代特征把握不准确,如第8题,对于古代战争把握不准确3)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如 3、 6、12对材料和选项就理解分析不到位4)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弱,如3题,同时体现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5)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尤其是结合知识点就蒙了,体现在14题上 列举题,考察隋唐的繁荣和古代的历史知识其中第17题,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对于古代的知识掌握比较透彻,但是有的学生容易写错字,导致失分,学生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还要记清楚怎么写第16题,考察战国的形势,学生答题很差,很多学生能记得战国七雄,但是要在地图中标识这些国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得分率就很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国七雄把握很好,但是对于地图的把握却很欠缺,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重把握地图以后在教学中要灌输学生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历史中出现的地图,学生也要正确的识记 判断题,主要考察早期的政治和春秋战国的文化这题学生答题较好,得分挺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类型的题目,所以答题格式不好,不会很好的答题,答题混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判断题答题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材料分析题,第20题考察隋朝修建大运河及其影响,第21题考察宋代的内容及其影响第20题,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学习较好,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其中第1小问,学生回答,但是由于审题不清楚,三个问题,学生答不全,得不到满分第二小问是考察学生对变法内容的理解,考察对地方的管理,很多学生就没有答出来,甚至把大运河的内容都写出来,也没有答到知识点第三小问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学生答题较好最后一问,考察变法的影响,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学生课后复习的较好第21题考察古代制度其中第一小问考察制度的演变,学生答题较好,但是有的学生容易写错“科举制”,说明不够仔细第二小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的材料的理解,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是考察分封制,所以答题较好第三小问和第四小问主要是考察分封制的作用,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答出来并不难,答题情况较好 活动与探究题,主要考察古代“和谐”的发展历程这题对于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于历史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历史知识,还要学会和现实生活结合第一小问考察早期居民“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中建筑体现与自然的和谐,学生仔细读题,很容易答出来。
第二小问列举古代君臣的人物,很容易答题,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古代人物识记不清楚,容易混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失分第三小问考察孟子的观点,学生答题错误较多,无法正确判断孟子的思想,没有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很多学生答错,写成其他学派的人物和思想,说明学生对于“百家争鸣”的内容链接还不透彻,没有掌握唐朝对外交往”是我们本次考试的重点,在各大题中都有体现,但是学生答题并不是很好考试结束后要督促学生进一步的理解隋唐各学派的人物和思想第四小问考察现实生活,学生答题很好,但是有的学生读题不仔细,写成古代的内容第五小问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学生答题很好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22题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图中学生对于重要的时间、朝代顺序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图片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第23题中的材料三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宋代商业发展与唐朝相比有何显著变化,在作答时需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最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而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如第21题提供了两段选自《贞观政要》的文言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明唐太宗为安定社会、保障民生上采取的主要措施,由于两段文言材料学生比较陌生且难于理解,导致本题得分最低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今后教学打算: 1、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2、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3、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4、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七年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2022.05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七 年 级 下 册 期 中 试 卷 学校: 坐号: 姓名: 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 A、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通惠河、江南河、邗沟 2、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有"贞观遗风"的统治者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4、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5、唐朝有一位高僧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文明,这位高僧是( ) A、僧一行B、玄奘C、郑和D、鉴真D 6、史称"得人者昌",唐朝前期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才。
下列人物中唐玄宗和武则天都曾重用的有( ) (1)房玄龄(2)姚崇(3)杜如晦(4)魏征(5)宋璟 A、(1)(2)(3)(4) B、(1)(4) C、(2)(5) D、(2)(3)(4)(5) 7、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8、"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相处( ) A、吐蕃 B、回纥 C、彝族 D、白族 9、“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10、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 ) A、城 B、市 C、坊 D、瓦子 11、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冬至 12、“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苏湖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 C、宋朝粮食产量非常大 D、苏湖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 13、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 A、300年 B、400年 C、700年 D、1100年 14、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
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15、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 A、茶树、烟草 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 D、棉花、玉米 1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7、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8、“起朔漠,并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逐天下,合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唐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元朝努力发展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B、方便皇帝的南下游玩 C、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1、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
这座城市应该是(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22、下列史实可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能找到的是( ) A、武王伐纣 B、齐桓公称霸 C、班。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